液晶小分子(LCSM)可作為調節活性層形態並提高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TOSC)性能的有效添加劑。然而,目前基於有效LCSM的TOSC的研究大多超出了液晶相變溫度,這並不利於準確揭示LCSM對TOSC形態演變的影響,而且LCSM的內部工作機制也尚未有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鑑於此,近日江西師範大學陳義旺&廖勳凡等人設計併合成了一種具有低液晶相變溫度的結構簡單的D-A-D型小分子LCSM,DFBT-TT6,作為第三組分以構建基於高效的非富勒烯體系PM6:Y6的 TOSC。同時,為了揭示LCSM在TOSC性能上的工作機制並同時消除其它幹擾,研究人員也進一步合成了結構相似的,具有低玻璃態轉變溫度的非LCSM,DFBT-DT6,以進行更為清晰的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當添加DFBT-TT6可以精確控制PM6:Y6的結晶度和相分離,僅用3 wt%的DFBT-TT6即可獲得最佳的形態。相反,非LCSM的DFBT-DT6對形態調節的影響可忽略不計,這表明LCSM在形態控制中的獨特能力。為揭示其中潛在的工作機理,通過對TOSC的混溶性和潤溼係數的綜合研究,結果說明LCSM DFBT-TT6與PM6:Y6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也因此,DFBT-TT6更傾向於位於PM6和Y6的界面,並且在能量上有利於電荷轉移。上述有利的形態演變與改善的結晶度,相分離,電荷轉移,激子離解和收集效率有關,最終將TOSC的光電轉換效率從15.76%提高到17.05%,短路電流密度高達26.56 mA/cm2。
這項工作不僅系統地揭示了LCSM在形態調控中的作用機理,而且提出了使用具有合適液晶相變溫度的LCSM以促進TOSC發展的有效策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題為「Regulating Favorable Morphology Evolution by a Simple Liquid-Crystalline Small Molecule Enables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over 17% Efficiency and a Remarkable Jsc of 26.56 mA/cm2」。
文獻地址: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mater.0c0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