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S:微調非富勒烯受體上側鏈取向促進OSC效率高達17.7%

2021-01-08 知研光電材料

非富勒烯受體(NFA)由於其高度可調的形態與光電特性,已成為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 最近,Y系列NFA的飛速發展使OSC領域發生了巨大轉變,製備的相應器件效率現已超過17%。值得注意的是,在Y系列NFA的各種化學修飾中,側鏈修飾是一種靈活而通用的策略,主要用於控制分子間的堆積,材料的共混膜形態和可加工性。然而,當前Y系列NFA的側鏈修飾主要集中在側鏈的長度,形狀或分支位置的變化上,關於側鏈取向的研究報導還比較少。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顏河教授團隊&四川大學彭強教授團隊合作報導了側鏈取向對NFA與OSC性能的影響,研究人員通過改變連接在中心核上的苯環上的側鏈取代位置,合理地設計和合成了命名為o-BTP-PhC6,m-BTP-PhC6和p-BTP-PhC6的三種異構NFA,並系統地研究了側鏈取向對其光電和分子聚集性質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相對於垂直方向的o-BTPPhC6和水平方向的p-BTP-PhC6,m-BTP-PhC6的己基鏈顯示出「傾斜」方向。由於這種獨特的取向,m-BTPPhC6在三種異構體中表現出最有序的分子間堆積,進而提高了電子遷移率。PTQ10:mBTP-PhC6的適當相分離和增強的分子堆積可以有效地抑制電荷複合並改善電荷傳輸,這對器件的JSC和FF有利。當該分子與PTQ10混合時,基於m-BTP-PhC6的設備的PCE達到17.7%,明顯優於基於o-BTP-PhC6(16.0%)和p-BTP-PhC6的(17.1%)的器件,這也是目前基於PTQ10的非富勒烯OSC器件的最佳值。所有這些結果表明,微調側鏈的方向在改變Y系列NFA的分子間聚集特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項工作突出了側鏈定向的重要性,並為高性能NFA的設計提供了替代方法,也為進一步製備更高效率OSC提供了新策略。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與能源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題為「Fine-tuning of Side-chain Orientations on Nonfullerene Acceptors Enables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17.7% Efficiency」。

文獻地址:

https://doi.org/10.1039/D0EE03506H

相關焦點

  • 基於烷基苯側鏈的免退火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小分子電子受體策略
    受體烷基苯側鏈工程的研究對分子的結晶度和共混膜的堆積取向有很大影響,極大地推動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的發展。在這一貢獻中,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葛子義和宋書林等人開發了兩種新型的小分子電子受體C4和C6。
  • 顏河&劉峰: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效OSC
    近年來,高性能非富勒烯受體(NFA)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的發展,這是因為NFA可以提供容易調節的化學結構和能級,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目前,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的幾種最先進的NFA大多數基於Y系列。其中最典型的Y系列NFA受體當屬Y6,它可以實現較小的電壓損失(0.5 V),同時保持出色的短路電流密度(Jsc)和填充係數(FF)。
  • 顏河&劉峰AEM: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性能OSC
    近年來,高性能非富勒烯受體(NFA)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的發展,這是因為NFA可以提供容易調節的化學結構和能級,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目前,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的幾種最先進的NFA大多數基於Y系列。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鄭慶東團隊《Angew》:高效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設計新策略:無sp3碳橋梯形稠環體系分子的聚集調控
    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合成簡單、能級和帶隙易調節以及形貌穩定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眾多具有不同結構類型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 (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最為廣泛。近5年來,得益於人們對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開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取得了持續突破。
  •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烷基鏈工程用於溶液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
    通過開發新的光活性給體和受體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與傳統的富勒烯受體相比,非富勒烯受體(NFA)具有低帶隙、能級可調、近紅外吸收強、平面性好、結晶度可調等優點。基於NFA的OSC不僅具有更高的PCE,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具有更好的操作穩定性。
  • 二維側鏈工程非對稱受體,效率超過14%填充因子75%的OPV
    通過對稠環電子受體(FREAs)的精細分子設計,特別是共軛延伸和側鏈工程,可以對這些性質進行微調。最近,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唐衛華教授和俞江升研究員等人探索了N-功能化共軛在設計高效的非對稱FREA中的應用。從主鏈上扭轉N共軛側鏈可得到三個具有相似能級和光吸收(約850 nm邊緣)的FREA。它們與PBDB-T的共混物表現出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和有序的相分離。
  • 效率高達15.34%的全小分子OSCs,富勒烯添加劑可提高填充因子
    通過對電子給體結構的改進,選擇Y6作為電子受體,可獲得光電轉換效率(PCE)大於13%的ASM-OSCs。然而,填充因子(FF)是限制這些ASM-osc的PCE進一步改進的一個障礙。因此,陸仕榮團隊著重研究了以BTR-Cl:Y6為活性層,通過相溶性誘導活性層形態優化,對最近報導的ASM-OSCs進行FF改進。
  • 非富勒烯受體的偶極矩與基於P3HT的OSC活性層形貌之間的相關性
    基於P3HT和非富勒烯受體(NFA)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低成本可進行大規模製備受到了研究人員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由於控制混合物膜性能的策略不明確,使用非滷化溶劑製備的基於P3HT / NFA的OSC仍然受到限制。
  •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Y18:調節非富勒烯受體的缺電子核心得到超17%單節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開發高性能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方面,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的電荷產生和較小的能量損耗是長期存在的挑戰。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的李永舫教授聯合報導了Y系列非富勒烯受體,它具有缺電子稠環核結構(典型的Y6),這為實現高外部量子效率(~ 80%)同時保持低能量損失(~ 0.57 eV)打開了新的大門。
  •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顏河:含硒雜環非富勒烯受體製備效率超過1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小分子受體(SMA)具有許多吸引人的特性,並能夠實現富勒烯受體無法實現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因此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最近,以Y6為代表的新型小分子受體以及其衍生物受到廣泛關注,以Y6為受體製備的高性能OSC其文獻效率高達15.7%。Y6的發現啟發了OSC領域對這類重要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進行研究,並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飾改性。
  • 張茂傑&葉龍:17.6%效率!聚合物有機太陽能電池
    目前,商品化的聚合物給體PM6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達到了最高的光電轉換效率(PCE)。為了充分發揮其在OSC中的光伏潛力,精細調節分子結構,進一步優化相關活性層的形貌具有重要意義。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有機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由於設計合成簡單,在可見光甚至是近紅外區域有較強吸收,且能級可調,因而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基於稠環單元的小分子受體材料,通過優化其稠環單元結構,調整烷基側鏈,以及引入滷原子等方法,可以使其單節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突破16%。其中,滷原子的引入可以有效調控這類小分子的吸收光譜以及能級分布,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提升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途徑。
  • AEnM:聚合物聚合程度在高性能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中的內在作用
    在過去五年中,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為受體的PSCs在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認證的功率轉換效率(PCEs)從11%迅速提高到17%以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的PSCs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快速的性能退化,尤其是在暴露於氧氣、光照或高溫環境下。因此,開發具有穩定光伏性能且不出現不良降解的高效PSCs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 北京師範大學薄志山《Angew》:合成簡單,效率又高,精簡受體小分子也可以很出彩
    自Y6受體分子問世,其高效率成功吸引眾多業內工作者,因此也開始「Y系列」受體分子的改進與修飾,目前基於「Y系列」受體分子的最高效率接近18%,熔融環受體分子的設計佳作頻出,但完全非熔融環受體分子的發展卻略顯緩慢,因此,北京師範大學薄志山
  • 鄒應萍:光電轉換率超過12%的氯化非富勒烯受體基有機光伏電池
    到目前為止,關於氯化反應的報導還很少,這種端基氟化的方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功,並被廣泛用於微調有機受體材料的內在性質。 然而,對有機光伏(OPV)電池的影響仍然不明確。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課題組報導了一種以苯並三唑為缺電子核,2Cl-ICs為強吸電子端基的新型非富勒烯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