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薄志山《Angew》:合成簡單,效率又高,精簡受體小分子也可以很出彩

2020-09-06 高分子科學前沿

自Y6受體分子問世,其高效率成功吸引眾多業內工作者,因此也開始「Y系列」受體分子的改進與修飾,目前基於「Y系列」受體分子的最高效率接近18%,熔融環受體分子的設計佳作頻出,但完全非熔融環受體分子的發展卻略顯緩慢,因此,北京師範大學薄志山課題組設計併合成了2種完全非熔融環受體o-4TBC-2F和m-4TBC-2F,通過調節己基氧基鏈的位置控制分子扭曲程度,以此影響分子聚集體的形成,以PBDB-T為給體,基於o-4TBC-2F共混膜具有高電荷遷移率、低能量損失和高PCE值(10.26%),遠高於m-4TBC-2F(2.63%),是目前報導基於完全非熔融環受體PCE值最高的器件之一,為全非熔融環受體的發展再次打通一條新的方向!相關成果以「A De Novo Design of Fully Non-fused Ring Acceptor with Planar Backbone and Near-IR Absorp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 Solar Cells」為題於2020年8月31日發表於《Angew》

如圖1是2個分子的結構,可以發現受體分子具有如下潛在優勢:[1]平面主鏈有利於π-電子離域;[2]平面分子促進分子間π-π相互作用,進而促進電荷運輸;[3]側鏈垂直取代防止分子過度聚集;[4]4個側鏈為受體提供良好的溶解性,從而使得共混膜具有良好形貌。更重要的是,在熱退火之後,o-4TBC-2F分子誘導產生J-聚集,最近的相關研究表明,J-聚集和其他類型的分子間相互作用有助於構建3D網絡結構,使得電荷空穴傳輸途徑增加,傳輸效率得以提升。

圖1 o-4TBC-2F、m-4TBC-2F受體分子結構示意圖

[圖文速遞]

圖2 熱退火前後o-4TBC-2F和m-4TBC-2F薄膜的吸收光譜

圖3 DFT計算分子幾何構型。從側面看,o-4TBC-2F分子主鏈是平面狀態,而m-4TBC-2F分子主鏈扭曲,由於烷氧基位置不同,與主鏈的二面角分別為74°、46°;俯視圖觀察2個中心噻吩單元的二面角分別為10°、57°,非取代噻吩和側鏈取代噻吩的二面角分別為3°、10°

圖4 歸一化FTPS-EQE光譜。PBDB-T:o-4TBC-2F和PBDB-T:m4TBC-2F的EUs分別為27.24和38.74meV,PBDB-T:o-4TBC-2F共混膜的EU降低了24.51meV,表明PBDB-T:o-4TBC-2非輻射能連損耗較低,有助於Jsc與Voc之間的平衡

圖5 純膜與共混膜GIWAXS測量。純o-4TBC-2F和m-4TBC-2F薄膜採用隨機的分子取向,無可見(010)和(100)衍射峰;熱退火後,純o-4TBC-2F薄膜出現(010)和(100)衍射峰,表明熱退火可以進一步促進o-4TBC-2F的分子堆積行為;對於共混膜,PBDB-T:m-4TBC-2F具有非晶態特徵,在OOP方向出現微弱(010)峰,而PBDB-T:o-4TBC-2F共混物表現出更好的結晶特性,π-π相互作用更強;熱退火後,PBDB-T:o-4TBC-2F共混膜的二維衍射特徵明顯,一維譜圖出現明顯(010)峰,表明PBDB-T:o-4TBC-2F共混膜具有明顯的長程有序性和擇優取向面,有助於電荷輸運

圖6 PBDB-T:o-4TBC-2F和PBDB-T:m-4TBC-2F共混膜的AFM和TEM圖像。PBDB-T:m-4TBC-2F薄膜形成均勻的表面形貌,相比之下,PBDB-T:o-4TBC-2F薄膜中形成了具有微小纖維的納米級相分離,熱退火後這種現象更加明顯;TEM中,PBDB-T:o-4TBC-2F薄膜具有清晰的互穿網絡結構,有助於激子離解和電荷傳輸,而PBDB-T:m-4TBC-2F薄膜,無法觀察到納米纖維

[小結]

本文避開複雜的合成過程,設計了2個完全非熔融環受體分子,雖僅僅改變側鏈烷氧基的位置,但是2個分子的扭曲程度完全不同,o-4TBC-2F分子發生有利的J-聚集。目前,完全非熔融環受體分子的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精簡的設計也能帶來驚喜,受體分子的發展前景依然明亮,在實現高PCE的過程中,道路不只一條,每一條路上都充滿驚喜,相信在眾多行業工作者的奇思妙想下,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前景,一片明朗!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9萬裡挑1的論文 4位院士帶頭點評——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
    報告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張強、王定勝,北京大學的郭雪峰,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陳春英,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侯劍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趙立東,北京化工大學的孔曉明,北京師範大學的薄志山、閆東鵬以及北京建築大學的王崇臣等10位化學學科入選者圍繞自己的論文和科研做了報告,內容包含鋰電池負極材料、單分子電子器件、納米醫藥、光伏器件、金屬納米催化、磷光材料等方向,涵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
  • 北師大薄志山AM:通過延長光生激子壽命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材料設計和器件優化所做的努力,單質結OSCs的效率不斷提高。OSCs中的光伏材料(有機半導體)必須首先吸收儘可能多的光子才能產生激子。其次,光生激子必須擴散到和受體的界面上。最後,收集電極必須有效地提取光生自由電荷載流子才能獲得高效率。激子遷移在OSCs的光電轉換效率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 簡單液晶小分子可調節有利的形態演變,促使三元OSC效率超過17%
    液晶小分子(LCSM)可作為調節活性層形態並提高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TOSC)性能的有效添加劑。然而,目前基於有效LCSM的TOSC的研究大多超出了液晶相變溫度,這並不利於準確揭示LCSM對TOSC形態演變的影響,而且LCSM的內部工作機制也尚未有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 小分子可能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關鍵
    了解粒子是如何穿過器件的,對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至關重要。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制定了一套提高分子材料性能的設計指南。當一束光或光子被半導體吸收後,會產生一對稱為激子的粒子。電子是這對粒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帶正電的等價物,稱為空穴。
  • 江蘇師範大學石楓課題組Angew
    目前已發展的與硝酮進行催化不對稱(3+3)環加成反應的合成砌塊主要包括:環丙烷衍生物、三亞甲基甲烷衍生物、乙烯基偶氮乙酸酯以及烯基金物種等。雖然有了這些研究進展,但是有機小分子催化下硝酮參與的不對稱(3+3)環加成反應仍然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亟需發展。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有機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由於設計合成簡單,在可見光甚至是近紅外區域有較強吸收,且能級可調,因而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基於稠環單元的小分子受體材料,通過優化其稠環單元結構,調整烷基側鏈,以及引入滷原子等方法,可以使其單節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突破16%。其中,滷原子的引入可以有效調控這類小分子的吸收光譜以及能級分布,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提升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途徑。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設計新型小分子受體的核心單元以提高有機光電器件效率
    了解下一代小分子的化學結構將是提高有機光伏(OPV)性能的關鍵步驟;OPV的小分子不僅決定光吸收的程度,還決定其形態,小分子受體的核心單元的結構變化,在保持相同的末端基的情況下,對其光電結構、分子有序性、與聚合物給體共混物的形態以及它們的光伏性能都有影響。
  • 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高效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近期受邀為英國皇家化學會
  •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烷基鏈工程用於溶液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
    通過開發新的光活性給體和受體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與傳統的富勒烯受體相比,非富勒烯受體(NFA)具有低帶隙、能級可調、近紅外吸收強、平面性好、結晶度可調等優點。基於NFA的OSC不僅具有更高的PCE,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具有更好的操作穩定性。
  • 上海師大【綜述】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該綜述總結分析了目前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的最新研究進展,討論了能量多種供體-受體組合以及基於此的探針用於對陽離子、陰離子、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微環境以及雙/多分析物的檢測與成像。尤其是對於利用FRET原理設計雙/多分析物同時檢測這一方向做了較深入的探討。
  • 化學所在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分為小分子和高分子兩種,目前效率最高的是高分子給體與富勒烯受體共混體系。然而,高分子的分子結構、分子量、純度不確定,會帶來不同批次的材料性能間有差異,因而有可能在將來導致工業化生產時批次的不穩定性。和聚合物材料相比,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材料則具有確定的分子結構和分子量,並且比較容易分離提純,純度高,製備過程中有很好的批次穩定性。
  • 上海師大「綜述」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該綜述總結分析了目前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的最新研究進展,討論了能量多種供體-受體組合以及基於此的探針用於對陽離子、陰離子、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微環境以及雙/多分析物的檢測與成像。尤其是對於利用FRET原理設計雙/多分析物同時檢測這一方向做了較深入的探討。
  • 上海師大「綜述」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討論了能量多種供體-受體組合以及基於此的探針用於對陽離子、陰離子、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微環境以及雙/多分析物的檢測與成像。基於螢光探針的檢測方法展示出許多優勢,例如:簡單、低成本、高選擇性、易適應於自動分析、能用於時空分辨成像以及提供多信號輸出模式。
  • 非對稱小分子受體對分子堆積、相互作用和光伏性能的構象調節效應
    了解構象對分子堆積、相容性和光伏性能的影響,對於開闢小分子受體(SMA)設計的新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大學材料學院楊楚羅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顏河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聯合開發了兩種新型的A-DA1D-A型非對稱SMA,即S型BDTP-4F和C型BTDTP-4F。
  • :基於F rster共振能量轉移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基於螢光探針的檢測方法展示出許多優勢,例如:簡單、低成本、高選擇性、易適應於自動分析、能用於時空分辨成像以及提供多信號輸出模式。 F rster 共振能量轉移(F 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是根據理論物理學家Theodor F rster命名,其在1948年提出了關於從能量供體到受體的電子激發轉移效率的方程式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該方法是一種分析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變化的質譜新方法,與傳統氫氘交換、羥基自由基氧化等質譜方法相比具有穩定性好、標記效率和特異性高、數據處理簡單等優點,可以應用於蛋白-蛋白、蛋白-小分子等生物分子互作界面和結構調節分析。
  • 顏河:含硒雜環非富勒烯受體製備效率超過1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小分子受體(SMA)具有許多吸引人的特性,並能夠實現富勒烯受體無法實現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因此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最近,以Y6為代表的新型小分子受體以及其衍生物受到廣泛關注,以Y6為受體製備的高性能OSC其文獻效率高達15.7%。Y6的發現啟發了OSC領域對這類重要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進行研究,並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飾改性。
  • 中科院李永舫等人:新型窄帶隙受體實現高性能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
    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是基於單片連接兩個OSC的器件結構,現已被廣泛用作一種簡單而可靠的方法,以實現更高性能的OSC並更好地利用近紅外太陽能。在串聯OSC中,可以通過使用寬帶隙子電池收集高能光子和另一個窄帶隙子電池利用低能光子來有效地擴展吸收光譜的波長區域。
  • 受體-給體-受體(A-DA'D-A)型受體實現的高性能OPV研究進展
    近兩年來,以Y6為代表的受體-給體-受體(A-DA&39;D-A行受體小分子進行了綜述並結合代表性的分子結構分析、總結該類分子的構效關係。除此之外,作者對於基於A-DA&39;D-A型受體種類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