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新型小分子受體的核心單元以提高有機光電器件效率

2020-08-28 知研光電材料


了解下一代小分子的化學結構將是提高有機光伏(OPV)性能的關鍵步驟;OPV的小分子不僅決定光吸收的程度,還決定其形態,小分子受體的核心單元的結構變化,在保持相同的末端基的情況下,對其光電結構、分子有序性、與聚合物給體共混物的形態以及它們的光伏性能都有影響。

臺灣新竹交通大學的王浩成教授和桃園核能研究所的龔華煒教授等人以PTQ10為給體,採用四種具有氯化封端基團的受體:ID-4Cl、IT-4Cl、m-ITIC-OR-4Cl和Y7製備了OPV器件。改變核心單元會影響聚合物PTQ10的疇尺寸。


Y7採用梯形中心對稱稠環結構,骨架上帶有烷基鏈和TPBT核心單元的氮原子,取代了sp3雜化碳主鏈為烷基鏈,用氮原子取代IDT和IDTT核的sp3雜化碳原子,從而提高PTQ10聚合物的結晶度,使其產生更多具有更好混溶性和更大界面面積的激子。

PTQ10:Y7共混物顯示出卓越的性能,有助於更有效的電荷分離,更寬的光吸收範圍和更高的吸收係數,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光子利用率。這種混合物顯示出很強的ICT特性,基於PTQ10:Y7的器件在我們測試的體系中實現了最高的PCE(14.5%)。


這種增強可以歸因於(1)Y7的S,N-雜芳烴梯形稠環核的共軛程度更高,從而改善了短路電流密度,(2)sp2雜化氮側鏈對Y7面面排列方向的誘導和較小的疇尺寸的影響,(3)能量損失更小。本研究揭示了核心結構對器件性能的重要性,為OPV新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指導。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世界之「最」誕生記
    陳永勝介紹說,有機電子學及有機(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中裡程碑式的事件是原美國柯達公司的鄧青雲(Ching W. Tang)博士於1986年報導的雙層結構染料光伏器件,光電轉換效率約為1%。  突破瓶頸:努力提高光電轉化效率  低光電轉化效率成為限制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的最大瓶頸。
  • 小分子可能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關鍵
    了解粒子是如何穿過器件的,對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至關重要。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制定了一套提高分子材料性能的設計指南。當一束光或光子被半導體吸收後,會產生一對稱為激子的粒子。電子是這對粒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帶正電的等價物,稱為空穴。
  • 中科院李永舫等人:新型窄帶隙受體實現高性能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
    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是基於單片連接兩個OSC的器件結構,現已被廣泛用作一種簡單而可靠的方法,以實現更高性能的OSC並更好地利用近紅外太陽能。在串聯OSC中,可以通過使用寬帶隙子電池收集高能光子和另一個窄帶隙子電池利用低能光子來有效地擴展吸收光譜的波長區域。
  • 顏河:含硒雜環非富勒烯受體製備效率超過1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小分子受體(SMA)具有許多吸引人的特性,並能夠實現富勒烯受體無法實現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因此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最近,以Y6為代表的新型小分子受體以及其衍生物受到廣泛關注,以Y6為受體製備的高性能OSC其文獻效率高達15.7%。Y6的發現啟發了OSC領域對這類重要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進行研究,並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飾改性。
  • 最高效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之一
    蘇州大學李永舫課題組合理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寬帶隙給體小分子材料,基於此的器件表現出13.9%的目前最高效率之一,且非輻射複合損耗非常小,為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基於共軛聚合物或小分子的電子給體與小分子受體,組成的給受體本體異質結溶液製備法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被廣泛研究。最近由p型共軛聚合物給體與n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而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突破了16%,具有光明前程。但是由於聚合物的批次差異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器件的重複性較差。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中國科學院大學黃輝教授在基於非稠環電子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溶液可加工的體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迅猛。隨著稠環電子受體設計理念的提出,一系列高效率受體材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最高效率已超過18%。然而這類材料的合成路線一般較為複雜,總產率較低。為了增強分子內部的共平面性,這類材料的設計通常要考慮引入分子內弱相互作用力,即非共價「構象鎖」(Noncovalent conformational locks)。
  • 基於烷基苯側鏈的免退火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小分子電子受體策略
    受體烷基苯側鏈工程的研究對分子的結晶度和共混膜的堆積取向有很大影響,極大地推動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的發展。在這一貢獻中,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葛子義和宋書林等人開發了兩種新型的小分子電子受體C4和C6。
  • 化學所李永舫課題組在有機小分子給體光伏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在製備柔性、半透明以及室內光伏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相比於聚合物半導體光伏材料,有機小分子半導體光伏材料具有結構確定、易於純化等優點。然而,由於基於小分子給體和小分子受體的全小分子體系活性層形貌調控方面的困難,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SM-OSC)的光電轉換效率落後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
  • 新型聚合物受體用於非滷代溶劑處理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儘管all-PSC在不斷的發展中保持著優異的光伏性能,但其光電轉換效率(PCE)仍落後小分子非富勒烯受體(NFA),後者目前的PCE已經達到了18%。因此,為了獲得更優異光伏性能all-PSC,更加急切需要開發具有有效光吸收,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優異的給體和受體相容性的聚合物材料,以此獲得良好的膜形態,進而達到更高的效率。
  • Y18:調節非富勒烯受體的缺電子核心得到超17%單節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開發高性能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方面,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的電荷產生和較小的能量損耗是長期存在的挑戰。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的李永舫教授聯合報導了Y系列非富勒烯受體,它具有缺電子稠環核結構(典型的Y6),這為實現高外部量子效率(~ 80%)同時保持低能量損失(~ 0.57 eV)打開了新的大門。
  • 化學所研究成功新型有機小分子凝膠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利用TTF的電化學活性以及組裝特性,成功地得到了一種可以通過氧化調控成膠過程的新型有機小分子凝膠劑,並詳細研究了其成膠過程、成膠機理以及形成電荷轉移複合物和氧化對成膠的影響。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近期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烷基鏈工程用於溶液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
    溶液處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由於其成本低、重量輕、靈活性強等優點,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通過開發新的光活性給體和受體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與傳統的富勒烯受體相比,非富勒烯受體(NFA)具有低帶隙、能級可調、近紅外吸收強、平面性好、結晶度可調等優點。基於NFA的OSC不僅具有更高的PCE,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具有更好的操作穩定性。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人員基於D-A結構和醌式化兩種經典策略,提出通過「增強D-A體系醌式共振」設計構建有機光伏材料的新思路。通過引入醌式化TbT功能單元,設計了新型小分子給體材料STB-n(圖2a),該類材料具有與PCBM相匹配的電子結構,通過側鏈調控,小分子給體材料STB-3的光電轉化效率高達9.26%,證明了該思路對於小分子給體材料設計的可行性,相關成果發表在J.
  • 南科大何鳳團隊在三維網絡受體上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基於在三維網絡受體方向的貢獻,何鳳受邀在著名能源和材料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撰寫綜述性論文,系統地總結了近年來三維網絡受體的單晶結構解析和在有機太陽電池器件中的性能研究,推動了三維網絡受體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的發展。
  • 南京理工大學唐衛華教授團隊《AFM》:氮功能化二維側鏈實現高效穩定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其質量輕,成本低和可大面積印刷等特點被廣泛關注。而近些年受體材料的設計合成極大地提升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在分子設計中,延長受體稠環核的共軛長度是獲得高性能受體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一味地延長核的共軛長度容易帶來合成難度增加、分子過度聚集等缺陷。此外,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也一直是領域內急需解決的問題。
  • 鄒應萍:光電轉換率超過12%的氯化非富勒烯受體基有機光伏電池
    到目前為止,關於氯化反應的報導還很少,這種端基氟化的方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功,並被廣泛用於微調有機受體材料的內在性質。 然而,對有機光伏(OPV)電池的影響仍然不明確。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課題組報導了一種以苯並三唑為缺電子核,2Cl-ICs為強吸電子端基的新型非富勒烯受體
  • 用「超快相機」,南大團隊「揭秘」塑料材料光電轉換過程
    由於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造價昂貴,科學家們逐步把目光轉向了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   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揭示了高效有機光伏材料光電轉換過程的新機制,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上。
  • 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特別是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光電轉化效率不斷刷新。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有機太陽能電池已經到了商業化的『黎明前夕』。」陳永勝說。2.突破瓶頸:努力提高光電轉化效率制約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的瓶頸在於光電轉化效率偏低。
  • 中科院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系統與多級次製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志祥、呂琨、博士鄧丹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偉等合作,設計併合成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通過活性層形貌優化,獲得了11.3%的光電轉換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也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