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應萍:光電轉換率超過12%的氯化非富勒烯受體基有機光伏電池

2020-10-11 知研光電材料

到目前為止,關於氯化反應的報導還很少,這種端基氟化的方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功,並被廣泛用於微調有機受體材料的內在性質。 然而,對有機光伏(OPV)電池的影響仍然不明確。

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課題組報導了一種以苯並三唑為缺電子核,2Cl-ICs為強吸電子端基的新型非富勒烯受體Y19。相應的薄膜吸收範圍為600-948 nm,帶隙為1.3 eV,LUMO能級為−3.95 eV,HOMO能級為−5.68 eV。基於PM6:Y19的AS-CAST器件實現了10.46%的效率。 優化了活性層的形貌,得到了最佳的光電轉換效率為12.76%,高開路電壓(VOC)為0.84V,短路電流密度(JSC)為22.38 mA/cm2,填充因子(FF)為68.18%。 進一步的測試和分析表明,Y19能與PM6形成理想的形貌,在480−860 nm範圍內表現出高的電子遷移率(6.5 2×10−4cm2/(V·s))和60%以上的寬外量子效率響應。

本研究表明,氯化作為一種低成本的分子設計策略,在改善器件性能和促進OPV潛在應用方面有其自身的優勢。

相關焦點

  • 鄒應萍:降低A-DA-D-A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電壓損失
    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林克平大學的高峰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李永舫教授等人從這一角度出發,討論了開路電壓、CT態特性和分子特性之間的關係,並對降低高性能NFA OSCs中的電壓損耗的設計策略提出了他們的理解。
  •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烷基鏈工程用於溶液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
    溶液處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由於其成本低、重量輕、靈活性強等優點,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通過開發新的光活性給體和受體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與傳統的富勒烯受體相比,非富勒烯受體(NFA)具有低帶隙、能級可調、近紅外吸收強、平面性好、結晶度可調等優點。基於NFA的OSC不僅具有更高的PCE,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具有更好的操作穩定性。
  • Y18:調節非富勒烯受體的缺電子核心得到超17%單節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開發高性能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方面,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的電荷產生和較小的能量損耗是長期存在的挑戰。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的李永舫教授聯合報導了Y系列非富勒烯受體,它具有缺電子稠環核結構(典型的Y6),這為實現高外部量子效率(~ 80%)同時保持低能量損失(~ 0.57 eV)打開了新的大門。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Nature Energy:寬間隙非富勒烯受體實現室內高性能有機光伏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研究背景1、低功耗電子設備需要大量的離網能源,能夠有效地將室內環境中的低強度光轉換成兆瓦級到微瓦級電力的光伏電池是驅動低功耗裝置的理想能量來源方式。2、常用室內光源(如螢光燈和發光二極體(LED))的發射光譜通常在400到700nm之間,強度小於1mWcm-2,光譜範圍較窄,強度低於標準太陽光譜,針對太陽光轉化利用的光伏電池不適用於室內有效的光電轉化。
  • 用「超快相機」,南大團隊「揭秘」塑料材料光電轉換過程
    太陽能發電是一種綠色環保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如今已成為新興產業。由於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造價昂貴,科學家們逐步把目光轉向了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   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
  • 探索 | 南大團隊用「超快相機」揭秘「塑料」材料光電轉換過程
    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發電造價昂貴,科學家便把目光轉向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 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揭示了高效有機光伏材料光電轉換過程的新機制,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上。 什麼是有機光伏材料?
  • 北京大學: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有機太陽能電池熱穩定性差?來點聚合物受體試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溶液處理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質輕、柔性好、色彩豐富且易於製造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非富勒烯受體材料(NFA)已成功應用於高性能OSC,在提高電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功率轉換效率(PCE)超過17%。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基於全聚合物給受體材料的有機光伏器件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富勒烯受體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的吸光係數較低,化學結構修飾困難,相區熱穩定性差等缺點。同時聚合物受體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形貌穩定性。
  • 太陽能電池最高認證效率已被實現,功耗轉換率得到大幅提升
    太陽能電池又稱光電池,是一種通過太陽宮發電的光電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只需要放置在室外,通過太陽光照射,內置器件就會產生輸出電壓形成迴路,最終產生電流。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都是通過光化學效應或者光電效應直接把光能轉換為電能,而目前主流的太陽能電池是晶矽太陽能電池。
  • 我國科學家研製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
    近年來,得益於眾多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開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取得進展。然而,這些伸展到共軛骨架平面外的側鏈會破壞受體材料分子間的緊密-堆積,進而影響其電荷傳輸及光伏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 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高效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近期受邀為英國皇家化學會
  • 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課題組: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新紀錄
    Johnson, Mario Leclerc, Yong Cao, Jacek Ulanski, Yongfang Li, Yingping Zou*, Joule, 2019, 3, 1-12.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435119300327相關進展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課題組:全小分子非富勒烯有機太陽電池效率超過10%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和張志國副研究員:為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構建強吸收窄帶隙聚合物受體
  • 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製備取得系列進展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無序對開路電壓的影響
    然而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的損耗一直是讓業界困擾的問題,因此了解開路電壓的損耗機制是進一步提高光伏性能的關鍵。近期,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張淵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周惠瓊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在Adv. Funct.
  • 揮發性固體添加劑在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OSCs的光伏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機活性層的微觀形貌,主要由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在有機材料的溶液加工過程中,使用高沸點溶劑添加劑是優化活性層形貌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器件的光伏性能。但是,殘留的高沸點溶劑會嚴重影響器件的穩定性以及重現性,使這種方法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中面臨嚴重的問題。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然而,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典型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它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並存儲起來。如今,佔主導地位的太陽能電池仍是以無機半導體為主要材料製成的,單晶矽、多晶矽和非晶矽系列的矽基太陽能電池的商業應用最為廣泛。但是,傳統的矽基無機太陽能電池具有製造成本昂貴、製造能耗大、汙染高、工藝複雜等缺點。
  • 熱光伏設備或使光電轉換率突破極限
    目前,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PassivatedEmitterandRearCell,PERC)技術已成為光伏行業中提升晶矽太陽電池轉換效率的主流高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