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
-
鄒應萍:降低A-DA-D-A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電壓損失
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林克平大學的高峰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李永舫教授等人從這一角度出發,討論了開路電壓、CT態特性和分子特性之間的關係,並對降低高性能NFA OSCs中的電壓損耗的設計策略提出了他們的理解。
-
術後譫妄與α7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的研究進展
目前流行的假說有神經遞質假說(膽鹼能神經遞質、多巴胺能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等)、應激反應假說、睡眠-覺醒周期障礙假說、炎性反應機制假說、腦細胞凋亡假說等,其中膽鹼能神經遞質假說是得到較廣泛認可的一種,故本文主要對術後譫妄與膽鹼能神經系統中的重要部分α7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α7nAchR)進行綜述。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一類新發現的配對的NK細胞受體家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這就是由抑制型受體TIGIT、CD96和激活型受體DNAM-1(CD226)組成的TIGIT-CD226-CD96受體家族。該受體家族分子通過特異性地識別相同配體——nectin/Necl家族分子CD155(Necl-5),調控NK細胞功能。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的結合位點。人們預測人類基因組中有約800個基因(約佔整個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的4%)會編碼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成員蛋白,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
-
npj: 有機太陽能電池供體-受體材料
從發表論文數據來看,超過百分之六十的研究論文主要致力於建立新的分子結構與其光伏特性之間的關係。然而,這種傳統研究方法包括對化學合成、供體/受體材料匹配和器件製備進行精細控制及優化,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較長的研究周期。因此有機光伏材料的開發速度一直較慢,限制了有機光伏產業的實際商業應用。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ERBB受體家族
ERBB家族包括4個受體:EGFR、HER2、HER3和HER4。這四個受體可以形成同源或異源二聚體,不同受體有不同的配體,下遊信號則有很多重疊。ERBB家族受體的基因改變會引起腫瘤的發生、生長和進展,異常激活則可能與點突變、缺失突變、基因擴增等相關。
-
南科大何鳳團隊在三維網絡受體上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在含三氟甲基的高效受體BTIC-CF3-γ (Joule 2020, 4, 688-700)基礎上,通過不對稱策略,結合氯取代的獨特性質和優勢,合成了新的高性能受體材料BTIC-2Cl-γCF3,該分子能在大多數溶劑中充分溶解(甚至無滷素溶劑),從而滿足環境友好的器件製備要求。此外BTIC-2Cl-γCF3的三維網絡結構有利於更加高效的電荷傳輸, 提高器件的光電轉換性能。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如今,當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出現新進展之際,預計資金還將重新關注這一概念,這其中與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沾邊」的天馬精化(002453)及復旦復華(600624)有望受到資金的青睞。 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現新進展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兩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與布賴恩·科比爾卡,以獎勵他們在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中科院李永舫等人:新型窄帶隙受體實現高性能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
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是基於單片連接兩個OSC的器件結構,現已被廣泛用作一種簡單而可靠的方法,以實現更高性能的OSC並更好地利用近紅外太陽能。在串聯OSC中,可以通過使用寬帶隙子電池收集高能光子和另一個窄帶隙子電池利用低能光子來有效地擴展吸收光譜的波長區域。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脫落酸受體研究獲新進展
美國範安德爾(Van Andel)研究所結構科學部實驗室徐華強(H.
-
北京大學: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不僅需要高性能的受體材料,而且需要對聚合物給體的化學結構和光電特性進行細緻的調控。此後,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採用聚合物PBDB-T與多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共混製備光伏器件,研究結果表明,該聚合物十分適合用於製備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基於此,科研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Org. Electron.
-
Science: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
Feijó教授合作的研究論文「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絲氨酸調控」(Glutamate Receptor–Like Genes Form Ca2+ Channels in Pollen Tubes and Are Regulated by Pistil D-Ser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4月22日出版的SCIENCE雜誌上。
-
...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絲氨酸調控
Feijó教授合作的研究論文「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絲氨酸調控」(Glutamate Receptor–Like Genes Form Ca2+ Channels in Pollen Tubes and Are Regulated by Pistil D-Ser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4月22日出版的SCIENCE雜誌上。
-
劉劍峰團隊解析鈣離子敏感受體的變構調節機制
細胞能夠通過受體感受外界環境中的多種營養物質,如離子、胺基酸、糖、脂質等。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是細胞膜上最大的膜受體超家族,也是重要的藥物靶點,眾多營養物質的感受都是由該類受體介導的。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有囊膜病毒的囊膜與宿主細胞膜融合是病毒侵入宿主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根據膜融合的特點不同,可將囊膜病毒分為I型(流感病毒、愛滋病毒),II型(日本腦炎病毒、西尼羅河病毒)和III型(皰疹病毒)。I型和II型囊膜病毒由於只需要單一糖蛋白來完成融合,過程相對簡單,因而已經有較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