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求佛本不屬於佛經本意,但也屬於修道的一個法門。燒香拜佛也是需要注意事項的,在佛前要做到這十不求。
(一)念身不求無病
學佛之人不一定要身體健康,一個人如果身體太健康,就會永遠不生病。人一直不生病就會生起貪心。比如一個人特別愛飲酒,但因為飲酒特別難受而生了重病,那麼他以後喝酒肯定會有度,並且少飲。
假如這個人特別愛喝酒,喝酒並沒有生病,那麼他就會越喝越多,越來越貪杯。大凡學佛修道之人,大多數是曾經身體不太健康的,後學佛修道讓身體好起來,比如國學文化大師南懷瑾。
(二)處世不求無難
人生在世貧窮並不是什麼壞事,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就是因為貧窮不順,才能鍛鍊出意志。
人太順利就容易生出驕傲和奢侈的心態,生活中有許多人比較傲慢和奢侈,就是是因為自己日子過得太順利。
(三)究心不求無障礙
學佛學道不應該求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會懈怠,人也會變得懶惰,不再精進修行。要知道學佛也好,學道也好,都會遇到很多障礙,而這些障礙雖然是業障,但也是幫助自己成道的法門。
(四)立行不求無魔
許多人覺得修行遇魔是件壞事,實際上修行遇魔才是好事。釋迦摩尼佛能成佛,必然離不開魔王波旬的壞,正是因為波旬的壞,所以造就了佛的成就。
人來到這個世間,就是渡劫的,渡劫就是修行,所以求佛人不應該求無魔。
(五)謀事不求易成
謀事不求容易成功,要知道容易成功的事情,必然非常簡單。如果修行非常簡單,那人人都容易得到。因為得到困難,所以才有價值。因為非常困難,所以才非常有價值。
(六)交情不求益吾
人世間有三種感情,親情,愛情,友情。親情有著血緣關係,是天生的。愛情可以讓人心動,是人的天性,而友情最難交往。
大部分人的交友,都是利益之交,只結交對自己有好處的朋友。如果這樣交友,必然會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
人不能太順適,順適就會表現出自大自負,目中無人,心中狂傲。順適的人尤其在語言上,從來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從而變得固執,固執久了,自然人也會自私起來。
(八)施德不求望報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布施不求回報,才是真正的布施。這種布施才能真正擁有功德,如果貪圖回報,這種布施最多能獲得福德。
(九)見利不求沾分
見到別人有了利益,自己就想去分一些好處,這種見利而爭,爭到會生起痴心。未得到會生起憤恨心,不滿足心,殺心等邪惡的心。
(十)被抑不求申明
許多修行人,修行遇到不順當的事情,就希望得到申明。比如學佛人因為自己的原因,被偷盜了錢。
所以有些學佛人就開始佛前詛咒惡人,會得報應。像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會讓自己幾十年的修行,毀於一旦。
求佛人求佛,本質上不是為了自己求佛,而是為了別人求佛。為別人求佛,為眾生求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