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學霸」大叔賣香蕉學英語
鬧市裡背單詞注音標,為了看懂廣告牌、招待外國顧客
YMG記者 徐立業 攝影報導
李培勇一邊擺攤一邊學習英語。翻破了的《英漢詞典》是撿來的。
高考政策調整,英語比重下降,這讓「中國人到底該不該學英語」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咱先別說那些風華正茂的學子,您認為擺路邊攤的該不該學英語?57歲的李培勇大叔在南洪街擺攤賣香蕉多年了,他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一本撿來的破《英漢詞典》、一本帶英語單詞的雜誌,利用賣香蕉的間隙,他當起了英語「學霸」。
鬧市區有人學英語
「bananas、magic bananas(香蕉、神奇的香蕉)……」昨天下午,記者路過南洪街一個路邊水果攤時,被一連串清脆的英語發音所吸引。循聲而去,記者發現,竟然是賣香蕉的攤主。
香蕉攤位於南洪街中段南側路邊,一輛小型腳蹬三輪車是攤位的主體,上面擺著幾箱香蕉、一個錢箱子和一臺電子秤,攤位裡面,緊緊裹在大衣裡的攤主,正手持一本雜誌,念念有詞地練習英語發聲。
教育部高考改革總體方案本月初露端倪,在北京、山東等地近日相繼出臺降低英語科目分值比重、取消英語聽力等「弱化」英語高考的計劃。
高考弱化英語,是否意味著英語並不重要?且聽香蕉攤主怎麼說。
學英語的3大功效
李培勇手裡的那本舊雜誌上,有一篇名為《神奇香蕉可預防十種常見病》的文章,標題以英文為主,輔以中文。李培勇正在讀的就是這個英文標題。
「千萬別採訪我!他們會笑話我的!」面對採訪,李培勇再三推辭。他也知道,他的舉動有些另類。再三溝通下,李培勇說出了他學英語的3個用處:看廣告牌、看香蕉名字、招待外國顧客。
「你看看,現在這些門頭廣告牌,每個都帶著英語,有些乾脆全是英文的。不學英語,我根本看不懂啊!」李培勇指著南洪街上隨處可見的門頭、燈箱廣告牌說。他還指著香蕉箱子上的英文告訴記者,批發來的很多貨都有英文標註,不學點英文,顧客問起來,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外他也表示,這兩年老外越來越多,招呼外國顧客英語作用很大。
「遇到老外,會兩句英語,也是展示咱煙臺形象啊!」李培勇說。
這位攤主不一般
記者看到,英文標題上的很多單詞還被標註了音標,以糾正發音。李培勇說,那些音標,是他藉助《英漢詞典》的幫助,標註上去的。李培勇從一個香蕉箱子裡拿出了那本破舊的《英漢詞典》,封面被膠帶纏得很密實,但仍然起皮了。
「這是我撿的。」他說。
李培勇今年57歲,是牟平水道人,已經在此擺攤5年了。以前,他是煙臺交運集團交通技工學校的一名教師,教汽車發動機理論。後來學校倒閉,他也就跟著下了崗。雖然以前做過教師,但是他表示,自己的英語基礎非常差。
關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學英語」的爭論,李培勇也有所耳聞,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