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演化與花崗巖研究的變革

2020-12-04 中國數字科技館

花崗巖是地球巖石圈區別於其他行星巖石圈的標誌,也是地球巖石圈中,大陸地殼區別於大洋地殼的標誌。洋殼的代表性巖石是玄武巖,陸殼的代表性巖石是花崗巖。前者的壽命僅為2~3億年,後者的壽命則長達40多億年,幾乎和已知的地球年齡一樣長。因此,大陸花崗巖研究對於人類認知固體地球的形成演化規律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不少科學家呼籲重視花崗巖的研究,但時至今日,花崗巖研究的重要性仍被大大地低估了。第540次香山科學會議就如何推動花崗巖研究層面的躍升問題展開討論,匯集智慧、凝聚共識,對我國未來5年和更長時間的花崗巖研究進行了頂層設計。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板塊理論,闡明了作為洋殼標誌的玄武巖類巖石的形和消亡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所引起的動力學效應引起了地球科學的革命。但是,板塊構造理論未能解決大陸的形成演化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起,大陸的形成演化在歐美以及中國的地球科學戰略規劃中,都被作為核心和前沿領域提出,但至今未取得顯著突破。究其原因,大陸問題的核心並非陸塊在球面上的位置和形態變化,而是大陸本身——大陸是怎樣形成的?沒有大陸,就無所謂大陸離裂、漂移和碰撞問題。作為大陸標誌並組成了大陸地殼重要部分的花崗巖,是大陸形成演化的直接產物。只有查清這部分巖石的成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大陸的形成演化規律。花崗巖問題是當代大陸地質學乃至整個固體地球科學前沿研究的最大挑戰,同時也是板塊理論之後固體地球科學發展的最大機遇。

一般的巖石學研究方法,例如巖漿構造環境的地球化學判別,巖漿分異與混合等對於花崗巖研究都有極大的不適應性。只有研究思維創新,才有可能帶來科學理論的創新。文章討論了三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太古宙TTG與大陸的形成

地球是迄今已知的唯一有花崗巖的星球。與地球孿生的月球也具有殼幔核結構。月殼表層主要為玄武巖和斜長巖,其下為輝長巖,輝長巖之下的上月幔主要為純橄巖。已獲得的月球巖石的最老年齡為約為45億年。與月陸的巖石不同,地球最早的陸殼巖石是一類富鈉的花崗巖類巖石,簡稱TTG。目前獲得的最古老的來自TTG的鋯石年齡為4.4Ga,最古老TTG巖石年齡為4.1Ga,稍晚於最老的月殼巖石年齡(4.5Ga)。大規模的TTG巖石不可能來自星球早期巖漿海的結晶分異,也不可能從地幔橄欖巖類巖石直接熔出,故一種可能是太古宙的TTG源於玄武質初始地殼的再次熔融。另一種假說是認為地球在太古宙已存在以綠巖帶為代表的古老洋殼,其熔融或經過高級變質產生了以TTG為代表的陸殼。該假說的困難是,綠巖帶與現代洋殼存在結構和成分上的巨大差異,且在綠巖帶中至今未找到被公認的殘留洋殼,TTG中也未找到代表洋殼熔融的殘留物。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物質和巖石都是TTG質的。先有洋殼還是先有陸殼?玄武質巖石是如何部分熔融的,依舊是未解之謎。

▌顯生宙花崗巖與大陸演化

顯生宙大陸演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陸的橫向增生,二是大陸的垂向分異,兩者可能均與板塊活動或地幔柱構造有關。洋盆關閉導致陸緣或陸間造山帶的形成,是顯生宙大陸增長的基本形式。新陸殼形成的標誌是伴隨著造山作用而產生大量的花崗巖。換言之,大陸地殼增長的同時,伴隨著大量的巖漿活動,所以顯生宙不同時期的造山帶同時也是相應時期花崗巖帶的展布區。除此之外,大陸內部特有大量花崗巖形成,並伴隨著強烈的地殼再熔融。理解中國東部中生代獨特的大規模陸內變形和強烈巖漿作用的時空分布與演變過程,是認識大陸再造地球動力學機制的關鍵。它表現為陳國達先生所揭示的「大陸活化」,改變了大陸殼層結構,改變了大陸的熱結構。什麼原因造成巖石圈某些部位的巖石發生熔融,從而生成大規模的花崗質巖漿?大規模花崗質巖漿上升到地殼淺部對大陸地殼重組、變形和地表環境產生何種影響?海量花崗巖漿在地殼中的存在是「熱地殼」的原因還是結果?巨大巖基的空間問題以及中下地殼的結構與成分等?詳細解剖大花崗巖基是大陸構造研究的突破口。

▌大陸花崗巖與大陸成礦作用

大陸形成演化的本質是大陸花崗巖的形成演化,而花崗巖的形成演化過程通常伴隨成礦元素的活化、遷移與富集。大規模的巖漿活動必然導致巨量金屬成礦元素的堆積。因此,研究花崗巖與成礦作用的關係對於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具有重大意義。人類開採利用的固體礦產資源中90%以上來自大陸地殼,如鎢、錫、金、銅、鉬、鈮、鉭、稀土等重要資源主要與花崗巖有關。這些礦床的成礦元素來自花崗巖本身還是來自其圍巖和源巖?為什麼花崗巖的形成過程可以導致這些在地殼中高度分散的元素聚集堆積?大規模巖漿活動與大規模成礦作用有關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原因是什麼?成巖與成礦是什麼關係?巖漿、流體與成礦之間是什麼關係?這些都是花崗巖與成礦關係研究中爭論頗多和難以完滿解釋的問題,也是今後研究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文/翟明國,張旗,陳國能,王汝成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你做花崗巖?好巧,我也是
    作為大陸的標誌性巖石,花崗巖構成大陸上部地殼的基礎,且花崗巖的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
  • 為什麼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才有花崗巖?
    地質學家通過百餘年的研究發現,花崗巖是組成地球大陸地殼的重要巖石類型;而大洋地殼則與大陸地殼不同[1],它主要由斜長石和鎂鐵質含量高的輝石和橄欖石等暗色礦物組成,在巖石類型上主要為玄武巖(噴發到地表的火山巖)和輝長巖(侵入到地下的巖漿巖)。花崗巖分布於陸殼,玄武巖則分布于洋殼。花崗巖的密度明顯小於玄武巖。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此外,由於陸殼能夠長時間留存演化的特點,其既是記錄地球演化歷史的原始檔案館,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學儲庫之一。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 新研究表明,40億年前,地球上有失落的大陸!
    地球古代巖石的一種新放射性模型,對目前地球大陸地殼形成的模型提出了質疑,這表明大陸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早從海洋中升起,但已經被摧毀,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發表了兩項關於數十億年前巖石放射性模型的研究,發現地球大陸地殼可能比目前模型顯示的要厚得多,大陸的存在可能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
  • 「科學原理」帶你認識巖石——花崗巖
    花崗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那它有何特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花崗巖是地表分布最廣的巖石種類,其構成了化學成分上高度演化的大陸地殼的主體,是地球區別於其他星球的重要標誌。它蘊含著大陸地殼的生長、地幔與地殼的演化以及與礦產資源等方面的秘密。從成因上看,花崗巖屬於深成侵入的酸性巖漿巖,其產狀多為巖基或巖株。從外表來分辨花崗巖並不困難,它的顯著特點就是顏色淺,多呈肉紅色。構成花崗巖的主要礦物有石英、長石和雲母等,所以很多時候,花崗巖的顏色和光澤會因為長石、雲母及暗色礦物質而有所差異。
  • 「科學原理」帶你認識巖石——花崗巖
    花崗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那它有何特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花崗巖是地表分布最廣的巖石種類,其構成了化學成分上高度演化的大陸地殼的主體,是地球區別於其他星球的重要標誌。它蘊含著大陸地殼的生長、地幔與地殼的演化以及與礦產資源等方面的秘密。從成因上看,花崗巖屬於深成侵入的酸性巖漿巖,其產狀多為巖基或巖株。從外表來分辨花崗巖並不困難,它的顯著特點就是顏色淺,多呈肉紅色。構成花崗巖的主要礦物有石英、長石和雲母等,所以很多時候,花崗巖的顏色和光澤會因為長石、雲母及暗色礦物質而有所差異。
  • 華北南緣信陽古元古代花崗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地殼...
    華北克拉通南緣古元古代發育有多期次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事件,記錄了南緣基底和構造演化過程,但古元古代中-晚期的巖漿記錄卻相對較少.對華北南緣信陽地區古元古代中-晚期花崗巖進行了詳細的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U-Pb年代學及Lu-Hf同位素研究.信陽地區花崗巖主要包括潘莊鉀長花崗巖和陳莊黑雲鉀長花崗巖
  • 廣州地化所在華南晚中生代大陸再造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地球的陸殼經歷了漫長的演化,並記錄了豐富的地質事件,因而被譽為地質歷史的檔案館。通過對陸殼中的花崗巖成分演化的分析,有助於人們理解陸殼的演化和相關的地質事件。華南板塊位於我國南部主要地區,記錄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次的大陸地殼再造,為理解古地理重建、區域動力學演化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
  • Lithos:TIMA圖像在巖漿演化研究中的應用
    鋰雲母花崗巖體後來強烈交代(Koval,1975;Beskin et al.,1979,Beskin et al.,1994)(三)該巖體是黑雲母花崗巖和鋰雲母花崗巖兩種同源巖漿侵入體的產物。兩部分巖漿都向上分餾。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他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與進展:1)塔黑爾構造窗的變質火山巖為具有陸源弧特徵的奧陶系中酸性火山巖;2)自455 Ma起該火山巖發生下衝作用並被455-432 Ma花崗巖與花崗斑巖侵位,形成剪切變形構造與發生綠簾鈉長角閃巖相變質;3)432 Ma時發生強烈的拉伸變形、伴生角閃巖相變質作用,此後開始回返與抬升;4)
  • 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
    紀偉強等-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漸新世-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時期,基本奠定了高原現今的整體格局。或者,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由於經歷了強烈的巖漿演化和地殼混染,已經不能代表原始巖漿性質,因此也難以準確反映深部動力學過程。 巖漿從源區熔融到地殼淺部就位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熔體運移方式,其中以脈狀形式上升的巖漿具有更快的運移速率和更低的巖漿演化-地殼混染程度,巖脈可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巖漿性質和源區特徵。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大陸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是當今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1973年Fyfe最早提出玄武質巖漿的底侵作用(underplating)是太古宙大陸地殼形成的重要方式。出露於古老克拉通的麻粒巖地體被認為代表了太古宙下地殼,而被太古宙之後各個時期的幔源巖漿捕獲的麻粒巖捕虜體則代表了太古宙之後的下地殼。因此,對麻粒巖捕虜體的研究成為研究大陸下地殼演化歷史和機制的重要手段。前人通過對此二者的對比研究表明,它們存在一系列差別。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應《遺傳學與發育新見》(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請,參加世界人類遺傳起源演化系列專題報導,發表題為《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演化歷史
  • Nature:花崗巖較低的結晶溫度及其對地殼巖漿作用的影響
    傳統的巖漿形成模型需要高溫巖漿體,但新的數據表明火成巖大部分時間是在低溫下存在的;因為花崗巖是侵入巖,我們對花崗巖結晶溫度的較低的定義支持了對冷巖漿儲存的觀測。它還影響著火山、礦床和花崗巖之間的聯繫:礦體由其下方地殼單元中的花崗巖釋放的流體提供養分;因此,如果流體的溫度比以前認為的要低數百度,這將對斑巖礦床的研究產生影響。地殼熱結構和巖漿系統溫度的地球物理解釋也將受到影響。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2011年,曾令森的論文《藏南北喜馬拉雅穹窿中始新世高Sr/Y比花崗巖:增厚下地殼熔融作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發表後,即成為SCI高被引論文之一。《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在收到他關於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的論文後,居然發現找不到足夠有類似研究經歷的審稿人。
  • 科學家告訴你研究結果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火星上長滿了巖石並被隕石坑包圍,可能沒有像地球一樣的大陸地殼。相反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種理論:結晶巖漿從紅色行星內部湧出。火星車發現了「花崗巖狀」巖石,表明火星大陸地殼與地球相似。但地質可能很複雜,「要製造大陸地殼,你需要長時間釀造其成分。釀造過程很複雜,涉及板塊構造過程,「康奈爾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副教授Esteban Gazel說,Gazel和他的同事們沒有看到火星地殼由板塊構造或真正的大陸地殼引起的跡象。
  • 武漢巖土所在節理巖石剪切過程中滲透演化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不同應力條件下,節理剪切過程中巖體節理滲透率演化規律及其機理,對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的開採以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地質工程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通過室內試驗和數值模擬,對含節理花崗巖剪切過程中的滲透率變化進行研究。
  • 「失落大陸」
    傳說中的失落古城「亞特蘭蒂斯」想像圖  據新華社東京5月8日電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日前說,其研究小組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附近的大西洋海底發現了大量花崗巖。由於花崗巖是構成陸地的主要巖石,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證明存在類似「亞特蘭蒂斯」那樣的「失落大陸」。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這些研究既枯燥又具有挑戰性其難度仿若繭中抽絲然而他依然堅守初心用豐碩的研究成果回饋祖國他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一員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曾令森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他,醉心於基礎地學研究2011年,曾令森的論文《藏南北喜馬拉雅穹窿中始新世高Sr/Y比花崗巖:增厚下地殼熔融作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發表後,即成為SCI高被引論文之一。《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在收到他關於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的論文後,居然發現找不到足夠有類似研究經歷的審稿人。最後,還是《科學通報》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永飛推薦其他專家審閱後,曾令森的這一研究成果才得以面世,並引發了多人的後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