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香港大學選出了新的校長——英國醫學教授馬斐森。這次任命卻引發了激烈的爭議——有的港大教授批評他「能力平庸」,有的拒絕對任命表達「祝福」,甚至還有教授「強烈反對」這一任命。
與此同時,負責主持新校長遴選事宜的港大校委會主席梁智鴻作出回應,反覆強調此次遴選新校長過程「依足程序」,任命是「遴選委員會的集體決定」,校委會「一致通過」。參與投票的學生代表鄧日朗也表示,馬是「最好的人選」。
鄧日朗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香港大學,誰來當下一任大學校長,是由學生、校友、教授、非教授級教師、院長和校務委員各自選出代表後投票決定的。在這裡,身為學生代表的鄧日朗持有一票的決定權,跟學院院長、教授等「平起平坐」」。
「學生會在學校管理方面一直都在爭取師生共治,就是學生與老師一起,去管理這個大學。」同時兼任學生會主席的鄧日朗說。
對港大校長候選人的批評,幾乎佔據所有港媒的周末頭版
10月4日上午,在香港大學的禮堂裡,作為校長唯一候選人的馬斐森跟學生見面。本來被要求坐在主席臺的馬斐森笑著走下講臺:「我不喜歡待在上面,請允許我在你們身邊走來走去。」
在禮堂裡,54歲的馬斐森就像課堂上參加討論的老師一樣,隨意地把西裝外套的扣子解開,徑直走到第三排中央,靠近向他提問的學生。
「別叫我馬斐森教授,請忘了『教授』、『 校長』那回事。」馬斐森十指扣在他略微隆起的肚子上說,「叫我彼特。」
這次見面會是香港大學遴選校長過程的一部分。按照香港大學的規定,新選校長要先通過臨時工作小組調查,確定希望物色的校長應該達到什麼要求,明確選校長流程,接著先後成立物色委員會和遴選委員會,由師生代表最終確定一位候選人,向全校師生公布,與師生見面,回答他們的質詢,最終由校務委員會投票決定是否通過候選,任命校長。
在這次跟學生的見面會上,馬斐森一直保持著微笑,還時不時開開自己的玩笑。但在禮堂外,他成為港大校長候選人的事卻幾乎佔據了所有香港媒體的周末頭版,當天刊發的報紙用大號字寫出學者對他的評價——「無知、無能、無心」。
這句評論出自港大教授盧寵茂,他也是負責選校長事宜的遴選委員會全職教授級教師代表,擁有對下任校長人選的投票權。遴選委員會共有11人,包括3名校務委員,1名學院院長代表,3名全職教授級教師代表,1名全職非教授級教師代表,1名校友代表,1名全職非教學人員代表,以及1名學生代表。
現在海外的盧寵茂用簡訊聯絡媒體,提出自己對「外國人當校長的三大基本隱憂」:對香港、內地及亞洲欠缺經驗認識,屬「無知」;不懂中文難與香港及內地社會各界溝通,屬「無能」;不為港大放眼世界,則是「無心」。盧寵茂在簡訊中表示,對「三無校長感到無奈」。
在禮堂裡,馬斐森倒並沒有遭遇太多責難。鄧日朗說,因為見面會恰巧安排在上課時間,所以到場的學生並不多,跟學生的見面會持續了不足一小時。
不過,教師和校友代表第一次跟新校長候選人見面時卻毫不客氣,當面把一個個問題拋給了馬斐森——
「你自己並非來自頂尖大學,要如何帶領港大躋身國際頂尖?」
「如果學生惹上麻煩,你會不會出面保護學生?」
「你覺得你和學生之間最好的關係是什麼?」
「你對這個年代的大學生有什麼看法?」
「如果讓你領導5年或10年後,港大學生跟現在相比會有什麼區別?讀完港大的人會有什麼分別?」
……
「你所問的問題,鄧日朗也問過我。」站在學生中間的馬斐森回頭看了一眼鄧日朗,回答說,「我會先認清事件性質再做決定。我大概跟你們的父母差不多大,或者比你們的父母更年長。我會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你們——如果遭遇不公正對待,我會盡力保護你們;但如果你們的確嚴重犯錯或者違法,我也會去幫助你們,但是不會替你們開脫,需要尊重法律。」
學校賦予學生自己選校長的權利
整整一個上午,馬斐森跑了三場「面試」。根據港大選校長的機制,候選人要接受學生、教師、校友等學校各方輪番面試。按照校務委員會主席的說法,「面試校長一定要問到滿意才能罷休」。
「我會全力以赴,去展示自己的決心,證明大家的選擇是正確的。」馬斐森在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態。
見過這位花了兩年時間遴選出來的候選人,部分校友和教師並不十分贊同。有的校友說馬斐森回答太過空泛,「表現只值60分」,也有教授覺得他「對答得體,符合教職員的期望」,但又有人反駁說「英國人精於政治辯論」,馬斐森是否合適只能日後觀察。
在港大,師生的意見在選校長這件事上頗為重要。為選出最合適的校長,物色委員會在諸如《南華早報》等報刊以及其他國際學術刊物上刊發招聘校長的廣告,邀請著名學者來應聘,並通過相關人士推薦人選。學校還通過全校投票,選出學生代表,參與整個選校長過程。
另外,為了確定一個能夠選出好校長的機制,負責選校長的臨時工作小組還組織了兩場諮詢會。在平時舉辦學術討論會的大會議室,邀請同學、老師、教職員、校友進行座談,什麼樣子的人才算是個好校長。
不過,身為學生代表的鄧日朗自己也感到很意外,學校賦予學生自己選校長的權利,但學生似乎並不特別在意。在全校投票選學生代表的過程中,只有他和另一名研究生參與選舉,可沒多久這名研究生就自動退出,只剩了身為學生會主席的鄧日朗一個人參選學生代表。
「我是代表同學利益去參與,同時也是去監督、觀察學校辦事的流程。我很擔心萬一選出來的校長不符合大學和學生利益,我會不知道怎麼跟大家交代。」鄧日朗說。
雖然校方組織了選新校長的諮詢會,還特意安排在很大的場地,但參加的人並不多。身為學生代表的鄧日朗想要收集同學對校長的期待,向全校群發郵件,最終卻也只收到了60餘份回復。
「港大學生對選校長這個議題關注度不高。可能大學生跟中學生不一樣,學生跟校長的關係挺遠的。」鄧日朗說。
儘管學生參與興致不高,但遴選委員會依然按照流程嚴格面試每一個候選人。按鄧日朗的說法,遴選委員會裡頭沒有「不關事的人」,每個人都代表自己身後的一個群體,「所有人都真的會為港大利益著想」。
在確定最終候選人之前,遴選委員會對每一個校長候選人都要進行長達幾個小時的面試,其間每個代表都可以發問。作為學生代表,鄧日朗也提了很多問題。每次面試校長候選人的時候,他還會把所有提問和回答抄下來,拿著筆記回到宿舍反覆思考,「回憶不同候選人的回答,逐個比較誰好一點」。
「遴選委員會裡頭,每個人的權利都是平等的,無論是看文件、發言、投票,大家都一樣,不會說是學生就少講一點。發問的時候沒有限制每個人多少分鐘,整個面試持續兩個多小時。我們要很認真地去處理每個候選人,整個遴選委員會都希望為港大找到最好的校長候選人。」鄧日朗說。
「現在的遴選制度絕對是有缺憾的,但可能是眾多制度中最好的一個」
在經歷了整整一個上午的「全校面試」後,校務委員會當天開了一下午的會。代表學校各個群體的代表們,又聚在一起,討論候選人馬斐森是否可以成為下一任校長。
在馬斐森接受面試的同時,作為學生代表的鄧日朗也開始收集學生們對於新校長的意見。有的同學告訴他,馬斐森的「回答模稜兩可」,但也有同學說,他「態度開放,願意聆聽同學聲音,希望他能捍衛校園自主和學術自由」,所以「即使對香港及大學本身認識不深,也傾向於支持他出任校長」。
其實,在參與選校長之前,鄧日朗說自己很擔心政府要「委派自己人去做校長」,但是進入遴選委員會後,發現港大的人「都會很用心地想怎麼保護港大的名譽,很有決心去守住這塊地方,所有參與選新校長的人都是從港大利益出發的」。
校務委員會原本定在下午5點半公布結果,卻因為激烈的討論推遲了一個小時。鄧日朗說,委任新校長是由校務委員會負責,其中有兩席學生代表。如果委員會內外反對意見很大,不能通過這個候選人,他們將會推翻現在的候選人,重新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新校長。
最終,馬斐森得到校務委員會的投票認同,當選下任校長。「馬教授是有其弱點,例如他對香港、內地及亞洲的認識不深,但這亦是校務委員會和整個大學管理層要補救的地方。我們並非說他沒有短處,但這不等於他不是校長的適當人才。」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梁智鴻說。
鄧日朗也對新校長表示贊同,「作為校長必須要撐得住,這是一份tough job(困難的工作),我們當然想有更好的人選,但只能夠挑the best for HKU(對香港大學最好的)」。
「我認為現在的遴選制度絕對是有缺憾的,但可能是眾多制度中最好的一個。」鄧日朗說,「不過我現在還在思考,為什麼這次選校長會遭到如此大的批評。是選校長的機制有問題,還是港大已經大不如前?」
不過,在思考這些問題之外,鄧日朗還有更多事情要忙。因為有同學跟他抱怨「港大餐廳便宜菜太少了」,這位學生會主席最近正忙著跟餐廳經理開會談判。因為在這裡,不管是下任校長讓誰當,還是下一頓飯吃什麼,學生都有自己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