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5月20日11:30—12:30
香港的高等教育可以做得更好 現在彈性還不夠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在「科教興國」政策下,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為了更深入的關注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搜狐教育頻道「對話的邏各斯」將推出「名校校長系列訪談」。第一期呢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科技大學朱經武校長。
朱校長,歡迎您做客搜狐!
朱經武:各位好,很榮幸到搜狐。
主持人:朱校長,您就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的時候,已經是休斯敦大學天普科學講座教授、物理學系教授及德州超導中心主任,在科學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應該說好機會有很多,為何選擇香港科技大學?動因何在?
朱經武: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我想假如任何人要想把一間大學能夠推上更高一層樓的話,沒有學校比香港科技大學更好。原因是它沒有歷史的包袱,而且政府一心一意希望它能夠變成世界級的大學,而且學校的同事們也有同樣的共識,希望它能夠變成世界一流大學。
第二個原因,香港經濟在轉型,他們希望以高科技幫香港社會順利通過經濟轉型,政府希望香港科技大學能夠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三個原因,我在美國住了30多年,很遺憾我發覺在太平洋兩岸、臺灣海峽兩岸,人們互相的認識還是不夠的。我是出生在中國大陸,成長在臺灣,在美國工作,再加上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也許我能夠幫忙各種不同的人,大陸人民、臺灣人民、美國人民互相增加了解。所以決定到了香港,希望能夠做點事情。
另外還有一點,香港科技大學也是非常好的,他們也理解一個校長如果願意做研究的話,還會有機會,他們也給我這個機會,能夠繼續保持我的研究工作,相當於魚與熊掌可以得兼。所以我到了香港科技大學。
主持人:您上任的時候定下了長遠而宏大的目標,要將科大塑造成香港的麻省理工。當時就有媒體評論這個理想太狂妄!在做科大校長四年後的今天再來看這個理想,您有何感想?
朱經武:理想跟現實有一段距離,但整個來講的的確確往前進了一步。什麼叫世界性大學,怎麼變成像MIT這樣的大學?在香港不可能建立一個MIT,但是我們是向那個方向走近了一步。比如說我們的EMBA在《金融時報》的排名裡被列為全世界第六名,去年是第九名,一直在向前走。
整個學校來講,《泰晤士報》把我們學校的工程學院以及IT工程列為全球第20名,我們學校整個列名在42名,理學院是全世界第50名,人文以及社會科學來講是全世界57名。各方面都在往前走。這個還不夠,我們學校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的目標除了要變成在學術上面有一些貢獻之外,也希望能夠跟社會密切結合。我們做成的工作希望能夠轉移到社會上,我們也知道學校的最終目的不是賺錢,而是要培養人才。這上面我們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香港政府希望成立幾個特別卓越的中心做研發方面的工作,我們學校有一個納米中心,剛剛才批准了2.7億港元給我們學校,建立了納米中心。另外,我們跟美國矽谷一家公司有了合作,希望能夠在防老抗老的藥物上面用我們學校的研究成果。
整個學校在往前走,當然還不是MIT,但是已經受到國際的注意,很多學生也都願意到我們學校去,很多國外的學者也都願意來我們學校看。走近了一步,當然我們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
主持人:香港科技大學在飛速進步,作為校長,您個人在改革過程中覺得最主要的貢獻在哪裡?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朱經武:應該這麼說,我們這個學校很多人希望在理想狀態下面把一個學校建立起來,但是常常理想跟實際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剛到香港的時候,當時我們的校委會跟我講,資源方面絕對不是問題,整個全球經濟衰退,顯然影響到我們的學校。在這上面我跟同事們想了一種方法,怎麼能夠在這種狀態下能夠把學校更繼續向前走一步。
比如說學校最重要的是人,是教授和學生,環境也很重要,這方面我們做得相當不錯。我們現在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怎麼酬勞這些有創作的老師,他們的工作有特殊表現該怎麼嘉獎,而且不受到當年公務員僵硬制度的影響,在這種變化下面我們推出一些很特別的制度來獎勵老師的創新、老師的工作,在這裡面顯然有成效,從學校在世界的排名上可以看得出來。
覺得失望的地方,人一定要有失望才能進步,假如非常滿意的話就沒有進步。香港的高等教育可以做得更好,老實講政府的資源相當充足,缺乏的一點是彈性還是不夠。但是有一點最好的是:我們學校同事們大家想方法怎麼讓學校能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