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題:朱經武講述父輩抗戰:十三兄弟援華 僅一人倖存
作者 陶煌蟒
「站上城樓的那一刻,我不是一個人看閱兵,而是和我的父親,以及和他一樣不能到場的援華老兵們一起觀看。」著名超導體物理學家朱經武第一次現場看閱兵,從天安門城樓下來的111步臺階,他都用心數著,難掩內心的激動。
3日,朱經武作為5位僑界代表之一,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抗戰勝利紀念閱兵儀式。「震撼,興奮……這種體驗跟在科學領域獲獎是完全不同的。」面對中新社記者的採訪,一時間,朱經武不知如何組織語言來形容。
朱經武曾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是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及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俄羅斯工程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及第三世界科學院的院士,在超導材料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享譽全球。
今年8月,正在日內瓦開會的朱經武收到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觀禮的邀請,他大吃一驚。「看到一個強大、繁榮的中國邀請海外僑胞一起紀念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悲壯的抗日戰爭,那一刻,無限的興奮湧上心頭。」
小時候,朱經武的一大愛好就是搞發明,因為家裡曾一度經濟困難,電器壞了都由機械師出身的父親修理,而朱經武則在一旁看著,也不免躍躍欲試。
「後來我才知道,我父親不僅僅是一個修飛機的機械師,他還曾經駕駛過雙翼戰鬥機,來華投奔中國空軍。」從那時起,朱經武對父親充滿了敬佩。
九一八事變後,朱經武的父親和12位一起學開飛機的結拜兄弟,來華投身抗戰,儘管那時他們只有民用飛機駕駛執照,從未開過戰鬥機,但他們的勇氣感動了當時的國民政府。
「當年中日兩國的裝備完全沒有可比性,日本太強大了。」朱經武回憶說,父親當年來華抗戰的地點在江西南昌的飛行基地,與出身中央航校的飛行員不同,這些華僑飛行員都被看作是雜牌軍。
「當年還沒有陳納德和飛虎隊,中國軍隊的裝備很差,早先還有蘇聯援華航空隊,後來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航空隊也撤走了,只能全仗本土飛行員支撐。」
經過多年的空戰,曾經與朱經武父親同時抵華的12位結拜兄弟相繼殞命長空,他們的墓地就在黃花崗陵園。
「我父親是家中獨子,祖母不希望他駕駛飛機,父親不得已最後由飛行員轉入地勤,做了一名機械師,這才在戰爭中倖存下來。」
父親的經歷讓朱經武從小就明白,中國能打贏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多麼不容易,「可以說,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殘酷的一次戰爭,而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弱國,經濟、軍事都躋身強國之列。」
朱經武的父親已於2004年去世,朱經武說,自己就是父親的眼睛,相信如果父親能看到這場閱兵,一定會由衷地高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