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 飛
■朱經武簡介
世界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42年生於湖南,在臺灣長大,1962年留學美國,196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9年任休斯頓大學教授。1987年成功發現新超導材料,開創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紀元。2001年至今出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數學大師的女婿◇◇
早就聽說陳省身有個出色的女婿。陳先生定居南開後,我多次去採訪,他送我好幾部海內外出版的著作。從書中見到陳先生各時期的全家合影,其中也有他的女婿朱經武。孩子般的臉龐,滿頭濃髮,臉上總是洋溢著笑意。還在書中讀到朱經武的文章,文筆生動,妙趣橫生。讀完楊振寧對他的評價,我才知道他的非凡業績。
一次,陳省身高興地告訴我,在美國的朱經武剛剛就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此時陳夫人已病逝,老人很孤單。似乎是上蒼對老先生晚年的關照,女婿到香港任職,離天津近了,能有機會常來看望嶽父。
朱經武走馬上任第二年就被評為香港最佳大學校長。與此同時,朱經武也成為南開大學名譽教授。
朱經武常常問嶽父:「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這位睿智的長者親切地告訴他:模仿不能通向成功之路。一個人應該自始至終嚴於律己,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弱點,不驕傲自滿,應當以自己的興趣與天性開拓自己,而不單為追求時髦做一些容易的事。因此,一個人一旦發現了一件既新奇又有趣的事,就應該敢於接受並抓住不放。他諄諄教導道:「要問自己工作是否盡力,而不是報酬多少。」 「應當從條條框框裡跳出來,做一些別人沒想過的事情。」並囑咐道:「你要做新的東西,要『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做事要執著。」 還說:「科學的樂趣在於走在別人前面,看別人沒有看到的風景,呼吸別人沒有呼吸到的新鮮空氣。」
嶽父一再囑咐他,從事研究不要走熱門,因為跳進去時已經有很多人在那裡打破頭了,應該開創自己的路,而且要堅持,別一下子不行了就跳出來。這也是老人自己的深切體會。當年他在德國選擇了那時並不時髦的微分幾何作為研究領域,他的一生正是這些崇高思想境界的真實寫照。
2004年陳省身病逝,他的海外親屬都來了。在南開大學舉行的陳省身追思會上,朱經武代表家屬講話,接受南大新聞網記者採訪。他表示,斯人已去,親人深感悲痛,卻也不無欣慰,他說:「一個人的故去本來是件私人的事情,可是南開師生這麼關注,全中國、全亞洲、全世界都這麼關注,這是很值得驕傲的。」
轉年為紀念大師94華誕,朋友設計了一套陳省身紀念郵票和紀念封。朱經武為紀念封題寫了一個條幅:「泰山我愧東床婿,數界人推北鬥星。」充滿了對嶽父的敬仰與思念之情。
同大師的初次會面◇◇
朱經武生於湖南,兒時隨家人遷往臺灣。當他還是個少年時,陳省身的名字在臺灣島已如雷貫耳,家喻戶曉。朱經武從小十分崇拜這位數學家,但他怎麼也沒料到日後自己竟會成為陳氏家族的一名成員。
1962年朱經武到美國留學,在讀碩士學位時認識了女同學陳璞。陳璞是個神童,十幾歲就大學畢業讀研究生了。原來她是陳省身的女兒,因此具有數學家遺傳的聰明才智。這對年輕人相愛了。然而朱經武心中總有一種隱隱的不安:女友生長在美國的名門之家,而自己卻來自臺灣的窮鄉僻壤,大師能否接受出身卑微的他?
當幾位親密朋友在同他討論如何能獲得大師同意他與陳璞的婚事時,有人開玩笑說:「如果陳大師決定給未來女婿一次口試的話,那麼你應當把微積分和微分方程從頭到尾再好好複習一遍!」
朱經武終於同自己敬畏的陳大師見面了。見面前他忐忑不安。那是1968年,美國物理學會於加州伯克利舉行學術會議。當時在聖地牙哥加州大學任教的朱經武向大會提交了三篇論文,並赴伯克利參加會議。而陳省身的家恰恰就在伯克利,他註定要同大師見面。
當時陳省身剛結束波士頓的講學。陳璞約朱經武同她一起到舊金山機場去接父親。當朱經武看到景仰已久的數學泰鬥那熟悉的臉龐,看到他和善地微笑著,隨著自動通道朝他們而來時,朱經武長期隱藏心中的種種顧慮一下子便煙消雲散了。
他們到當地一家中國餐館就餐,陳省身是這裡的老顧客。他把從波士頓帶回來的一盒活龍蝦交給那位熟悉的劉廚師烹調。劉廚師的手藝非常高超,龍蝦味道做得好極啦。他十分敬重陳先生,因而堅決不肯收烹調費。陳省身便對朱經武說:「那麼由我作一首詩,你將它寫成條幅,送給劉師傅,以表示咱們的謝意,好嗎?」
朱經武生怕暴露自己書法上的弱點,連忙回絕了。儘管這次得以逃脫,幾天後他依然在大師家中露了「怯」。學術會議結束,朱經武離開伯克利的前夕,應邀參加陳省身的家庭聚會。那天晚上他過得很開心。當第一道菜後,陳璞和她的媽媽端走沙拉盤和餐叉時,發現有人用錯了叉子,此人正是朱經武,弄得陳璞感到很難為情。儘管如此,陳省身夫婦毫不反對女兒同這位農家子弟交往,並把他們鍾愛的唯一女兒託付給他。這既是出於對女兒的信任,也是由於他們看中這個可愛的臺灣青年的人品與才華。
原來陳省身已通過楊振寧從朱經武、陳璞的導師那裡得知他對自己這兩名學生的評價:「朱經武聰慧,而陳璞更伶俐。」因此陳省身深信朱經武並不比自己的女兒遜色。
朱經武攻讀博士學位時,陳省身請楊振寧做他的博士論文導師。以後楊振寧還當了他與陳璞的媒人。有趣的是當年楊振寧的父母為陳省身夫婦做媒,而楊振寧又為陳省身的女兒當媒人。由此可見陳、楊兩家兩代人的深厚情緣。
震撼世界的發現◇◇
嶽父的教誨對朱經武的科學道路和人生道路都產生了巨大影響。1987年年初,朱經武與同事在休斯頓大學實驗室發現了一種可以在高於液氮溫度下成為超導體的材料。這是個震撼世界的發現,開創了物理學的—個嶄新分支,並具有極其廣泛的工業運用前景。此前,由於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未獲明顯進展,美國政府幾乎要取消預算。1987年發現成功後,政府立即撥款2500萬美元,在休斯頓大學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超導中心,由朱經武主持。因而他成了諾貝爾獎候選人。那期間,嶽父母在電話中的第—句話總是:「現在溫度如何?」
1988年的一個盛夏之夜,已經過了11點,陳省身夫婦正在歐洲旅途中。他們從紐約機場給朱經武打來電話,當時他和同事們正沉浸在剛剛發現最新結果的興奮與喜悅裡…… 朱經武說:「陳省身夫婦成了我研究工作中最忠實的拉拉隊隊長。」
當別人問及朱經武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說,除了努力、運氣外,與道路選擇也有很大關係。他說自己確實得益於嶽父的教誨。自從與陳省身家交往到成為其中一個成員,影響了他一生。他所做出的一切成績,主要應歸功於嶽父母以及妻子的鼓勵與支持。
朱經武是超導中心創始人,一直擔任主任職務。上世紀90年代末,他主動提出卸任,把精力集中在超導研究上。為什麼要下來呢?他的回答很簡單:「急流勇退,不要做到別人不喜歡你的時候才下來。」
對大學這樣的研究環境,他也非常喜歡:「周圍人換了一批又一批,永遠是年輕人,其實自己老得一塌糊塗了,還不知道自己老。正如人們所說,年齡是一種心境,我們在這裡就永遠覺得年輕。」
朱經武每周工作七天,十多年來一直如此。他卻感覺進了實驗室就像人們周末去郊外遊玩一樣,具有療養功效,會讓自己輕鬆下來。別人問:陳璞不在乎嗎?朱經武笑道:「她習慣了,她爸爸也是這樣的。」
他說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這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在其他方面也很有靈性和悟性。早年讀過許多中國古詩,他覺得物理現象中也可以看到單純的美感。他的愛好廣泛,尤其鍾情繪畫,對印象派繪畫在顏色的處理上很感興趣。他說自己臨摹名畫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念中學時,美術老師認為他應該去報考美術學院。另外他還喜歡養花種菜,家中院子裡一直種著甘蔗、番石榴。
他的知識與興趣十分豐富多彩,他說,主要是受嶽父和楊振寧的影響:「他們倆,一個是知名數學家,一個是諾貝爾獎得主,但他們專業之外的知識非常豐富,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這樣。」
從科學家到大學校長◇◇
2001年7月,59歲的朱經武走馬上任,擔任香港科技大學的第二任校長。繼1987年超導熱潮之後,他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他是背著一個極其普通的背包,穿著牛仔褲和旅遊鞋走下飛機的。在下面等候的記者們看到後不禁驚呼:「哎,這就是我們的朱校長啊!」
在美國,當朱經武領導下的科研正做得很順利的時候,他忽然應聘去當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有人問陳璞,說朱經武在這邊做的挺順利,樣樣這麼好,怎麼忽然要跑到香港去?陳璞回答道:「他發瘋啦!」
另外,選擇一位沒有任何院校管理經歷的科學家擔任校長,香港科技大學的舉動也引起媒體的一片譁然。
其實朱經武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一事,雙方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2000年,香港經濟經歷了金融風暴打擊之後,出現了全面復甦的形勢。如何讓香港科技大學成為香港經濟轉型時期的科技龍頭,選擇合適的校長成為關鍵。在美國科學界聲名顯赫的朱經武進入了他們的視野。為了爭取朱經武,當時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曾親自出馬,進行勸說。楊振寧也對朱經武講,你應該去試一試,香港這個社會是很不尋常的。
朱經武自己同樣希望能做點事情。他說,我生為一個科學家,應該死為一個科學家。我在大陸出生,在臺灣長大,在美國工作了很長時間。現在兩岸三地之間、大陸與美國之間,還是有一些隔閡的。香港是一個最好的中介,我可以在這裡做一些對華人都有價值的事情。
從科學家到大學校長,朱經武不能將精力百分之百用在研究上,而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他多年一直堅持在自己任職的大學給一年級學生教授物理基礎課。如今他把這一習慣也帶到香港科技大學。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把科大建成香港的麻省理工學院。
朱經武與香港科技大學籤訂了五年合約,任期內,他將在不放棄超導研究之外,竭盡全力帶領香港科技大學向前發展。
在就職儀式上,他說:「我接受這一挑戰,作為科大的領隊和拉拉隊隊長,我鼓勵大家一同接受這個挑戰。我呼籲有獻身精神的教職員工一起提高成效,並且繼續營造美好環境,以招引最優秀的教研人員、職員和學生。只要我們攜手同心,就會成為一支無堅不摧的隊伍。讓我們一起孕育未來社會博學通識的主人公,創造新知識和科技,推動香港經濟轉型。」
打造東方「普林斯頓」◇◇
因為校長任期內可繼續從事研究,目前朱經武主要在香港辦學,美國的休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別擁有一個研究小組,他仍繼續開展超導研究。做了校長,他從未放棄研究,並不時有新的進展。
香港科技大學在他的帶領下,延續著以前的發展態勢,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國際上著名的研究型大學,並在香港轉化為知識型社會過程中擔當領導角色。香港科技大學奇蹟般的發展引起了廣泛關注,也成為各個學校學習和追趕的目標。所以朱經武說:「來到這裡以後,由於同事的努力,能繼續向前走。所以這又是件很開心的事。」
2003年,當朱經武在香港科技大學任職期間,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研究超導體的其他科學家。媒體問他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有沒有感到遺憾?他回答道:「我這一輩子得到的遠比我要的多得多。我真覺得自己很幸運。」
自從朱經武擔任校長以來,除了2005年排行第二外,每年他都被選為「最佳校長」。今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他還光榮地被推選為香港的火炬手。
由一名臺灣農家子弟成長為世界著名科學家,朱經武的人生是個奇蹟;一所僅有16年歷史和400多名教職員工的大學,一舉躋身於國際優秀學府之列,香港科技大學的發展也是一個奇蹟。朱經武這樣解釋奇蹟:宏大的遠景和堅定的努力。
2007年校長合約期滿,朱經武的任期又續籤了三年。他還有一個更宏偉的目標,那就是建立一所高等研究院來實現香港科技大學實質性的飛躍。他的這個構想是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啟發而來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在20世紀40年代建立的。當時就因為它的成立,使得歐洲的學術重鎮移到了美國。朱經武決心在自己的第二任任期內建立高等研究院,打造東方的「普林斯頓」。
每天早晨8點,朱校長步行上班,這是他來校後一直保持的習慣。在上班的路上,他會經過一個上坡路,如今他帶領著香港科技大學也在走著一條上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