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些大學,尤其兩所名校淪為今天的暴力之區,某些校長和管理層難辭其咎。
▲被暴徒點火燒傷的李伯昏迷11天後醒了! 已收到第一批募捐善款。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文 | 陶短房
借「反修例」為由掀起的香港亂局延續至今已歷數月。
11月20日,港中大1493位內地研究生、182位教職員工和57位留學生發表題為《中大學生十問學校管理層》的公開信。信中指出「中大已到了救亡圖存的關鍵時刻」,擲地有聲地質問校長和學校管理層「是否盡責」,呼籲其「儘快行動起來,懲治這股黑色不正之風」。
港中大素有「博文約禮」之校訓,而中國讀書人素來講究「道德文章」,既然港中大師生有此公開之問,我們也藉此,想跟香港的大學校長們聊一聊「道德文章」。
先說「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做學問首先是做人,教學首先也是教做人。
愛國愛港、遵紀守法是任何一個當代社會成員的最基本做人準則。大學之中的「衛道」教化之責,理應由校方承擔,並由以校長為首的學校管理層擔責。
如今,一些激進分子藏身象牙塔內公然挑戰法律、道德和社會守則的底線和基本常識,混淆視聽,嚴重擾亂校園秩序。
香港理工大學甚至已淪為各路黑衣暴徒的「巢穴」,日前在全民發起清路障行動時,暴徒多次阻撓、打人和攻擊警員,甚至發生「暴徒佔據理大各層平臺,用巨型彈弓發射汽油彈、磚頭、弓箭及鋼珠,無差別襲擊警員和記者」事件。
對此,某些大學管理層和校長們,有沒有盡到管理之責?
次說「德」。
所謂「德」,就是是非分明,真誠坦白,這既是做人的道理,同樣也是做學問、搞學術的最基本原則。
自香港亂起,一些人裹挾、煽動、慫恿部分大學師生挑戰社會秩序,對抗行政當局和警方,罔顧事實,顛倒黑白。
據媒體報導,港中大甚至遺失了大量的高危化學品,其中包括80升的濃硝酸和17.5升的濃硫酸,單是這批濃硝酸,已可製造上萬枚「鏹水彈」。這些一旦被一些激進分子利用,將對社會和普通民眾造成何種傷害,令人不敢設想。
此外,另一所一直被暴徒所佔據的理大,由於學校方面的阻撓,「警方未能入內偵查有沒有化學品被盜」,這些無不讓人匪夷所思。
作為擔負教化之責的一些大學管理層和校長,理應幫助自己的師生明是非,講道理,理應「幫理不幫親」,站在法律、道德、事實真相和社會正義一邊。
但事實又如何?某些大學包括校長在內的管理層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對行政當局和警方的行為多有曲解,加以阻撓。
更有甚者,他們還動用學校資源,利用自身社會影響力,幫助某些涉嫌觸犯法律的「勇武者」逃脫問責。這難道是大學管理層、校長該做的事?
▲港警播《四面楚歌》 「苦口婆心」喊話示威者:做人不能那麼自私。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三說「文」。
所謂「文」,又可指大學正常的教學、科研、學術交流等活動。
這原本應是一所正常大學日復一日的「主旋律」,但如今一些大學的正常教學活動已無法照常進行,本不應出現在大學校園中的人、物、事紛擾其中。
而此前幾日港中大校長在公開信中,承認校園被外來暴徒「佔領」。
無論是「大學的主要出入口亦被蒙面示威者佔據,校園內外均被大量障礙物堵塞,任何車輛不得進入,包括消防及救護車」,還是「所有進出大學的人士須向蒙面示威者展示身份證明,隨身物品及電話亦遭搜查才可放行」,都突破了社會的底線,很難想像這些「嚴重侵犯大學成員的出入自由,造成恐慌」的行為,竟然發生在信奉法治、自由的香港。
對此,某些大學包括校長在內的管理層,卻以「無力負責」相推諉——難道讓一所大學的校園像個大學校園,讓大學做大學該做的事,不做大學不該做的事,不是校方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
四說「章」。
所謂「章」,就是章程、章法,就是一所大學應有之秩序、紀律。
維持這樣的秩序、紀律,是任何一所大學管理層和校長的基本義務、基本責任。
如今港中大、港理工大等部分高校,不僅自身的秩序、紀律蕩然無存,且盤踞其中的校內、校外激進分子正不斷肆意破壞周邊乃至整個香港社會的秩序、紀律和安全。對此,相關大學的校長和管理層,難道就打算一直這麼任其發展?
正如這些內地生、留學生在《公開信》中所坦言。他們之所以第一批挺身而出,除了激於義憤和愛國愛港之心外,還有就是他們本身作為外地生源,要繳納比本地生源高很多的學費。如今,因為大學和校園的「功能異化」而有學不能上,有校不能回,這是金錢和光陰上的雙重損失。
而香港多所大學遭到嚴重破壞,維修費用恐怕以數億元計(港幣),要由納稅人埋單。對此,身為一校管理層、一校之長,難道就無動於衷?
大學師生,學術是根本,同樣也是或現在、或未來的飯碗,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現在某些大學校園已然淪為了暴力場所,以大學校長為首的管理層,不該「置身事外」,任由這種情勢發展下去。理應守護好大學這片淨土,為師生、為學術、為秩序與法治負起責任來。
我們期待,香港的大學能夠早日復歸往昔的平靜與安寧。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