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檢的問題蝦樣品
取出蝦中可疑膠狀物,放入燒杯中
將膠狀物放入水中,進行70度高溫加熱
仍有部分膠狀物沒有溶解
溶液加入試劑混合後,發生化學反應
經檢測,確認膠狀物中含明膠
在和平海鮮市場發現的「注膠蝦」,蝦內可疑膠狀物成分到底是啥?昨日上午,晚報記者帶著問題蝦樣品,來到雲大化工學院實驗室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這些膠狀物80%為明膠,20%為不明物質。但是否對人體有害,還需進一步檢測。晚報將持續追蹤此事。
檢測結果
可疑物為明膠
但非工業明膠
下午兩點多,實驗正式開始。實驗人員介紹,簡單的明膠鑑定試驗,藉助化學試劑即可完成。
第一階段:鑑定是否含明膠
1.記者從「注膠蝦」樣品中取出小塊膠狀物,放到燒杯中,交由實驗人員處理;
2.實驗人員將膠狀物放入水中,進行70度高溫加熱。「明膠是一種可溶於水的混合物,加熱後會溶於水中。」實驗人員解釋。40分鐘後,大家驚奇地發現,杯中的膠狀物只溶解了一部分,仍有少量不溶物存在;
3.實驗人員將加熱後的溶液倒入一支試管中,再選取部分溶液倒入另外兩支試管,分別與重鉻酸鉀試液與稀鹽酸混合液(呈淡黃色)和鞣酸試液(透明的)混合;
4.30秒後,這兩支試管中分別出現橘黃色和白色的絮狀物;
5.之後,再取部分溶液,加入鈉石灰,溶液上層看到有少量氣泡冒出,說明有氣體產生。
「從以上實驗的現象來看,確定這些膠狀物中一定含明膠。從溶解的量分析,應該佔80%,其餘20%不溶物尚不清楚屬何種物質。」實驗人員表示,將溶液加熱溫度升至80度左右,仍有不溶物,因此,不溶物基本可排除是瓊脂,有可能是添加了澱粉、纖維素或其他物質,暫不能確定。
第二階段:驗證明膠屬性
這些明膠屬於食用明膠還是工業明膠呢?為回答這一問題,實驗人員又將其與兩種試液混合,結果均未出現沉澱。
實驗人員表示,嚴格意義上的工業明膠來源於石油、化工等產品中,含有鋁離子和硫酸根,從實驗結果來看,這些明膠中均未檢測出硫酸根和鋁離子,初步判斷應該不是工業明膠。是否屬於食用明膠,還需進一步檢測。
算筆帳
注膠後,一公斤蝦能多賺30多元
記者了解到,食用明膠是使用新鮮動物皮、骨經分類、脫脂、漂洗、中和、水解等十幾道工序提取的膠原蛋白質,對身體無害。
初略地計算了一下,市面上食用明膠粉的價格大概是20元~25元500克,如果以浸泡後至少可增重5倍來算,這種膠狀物平均每500克成本只要4元。在昆明本地海鮮市場,冰鮮對蝦的價格在每公斤160元~320元不等,如果在一公斤蝦中注入100克明膠,每公斤蝦就能以8毛錢的成本,增加16~32元的收入。蝦的個頭越大,賣價越高,收益也就越可觀。
記者走訪
海鮮酒樓均稱未見「注膠蝦」
此前有業內人士透露,冰鮮對蝦通常銷往海鮮酒樓。昨日,記者也走訪了市內幾家海鮮酒樓,工作人員均表示尚未見過「注膠蝦」。
在昆都海鮮碼頭酒樓,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餐廳使用的海鮮來自和平海鮮市場,但從未見過「注膠蝦」,「為保證海鮮品質,都是當天進貨當天賣。我們在進貨時有嚴格的檢測程序,品質不合格將被退貨。」該工作人員表示,一旦被退貨,所有費用將由供貨商全部承擔。
而在快樂海鮮酒樓,工作人員則表示,他們的海鮮都是從海南空運過來的,「一般運到後,會有檢驗局的人來抽檢,我們也沒遇到過『注膠蝦』。」
提醒市民
活蝦可以放心購買
得知昆明出現「注膠蝦」,不少市民都唏噓不已。吳奶奶在吳井理想海鮮市場轉悠了一圈,詢問了幾個賣蝦的攤點後,最終還是買了一條多寶魚。「我孫子平時最愛吃蝦了,但聽說有『注膠蝦』後,我都不敢給他買了。」吳奶奶希望,工商、食藥監等部門趕快介入,別讓問題蝦流入市場。
針對市民的擔憂,官渡區水務局水生動物檢疫所的華所長昨日表示,「注膠蝦」一般會選擇個頭較大的冰鮮對蝦,「活蝦一旦被注入明膠,肯定活不長,因此商販不會選擇活蝦。海鮮市場每天都會對進入市場的鮮活水產品進行檢測,市民可放心購買活蝦。」
記者手記
「注膠蝦」橫行折射監管缺位
得知昆明出現「注膠蝦」後,很多市民都想知道兩個答案:一是「所注東西是有害物質嗎?」,二是「該向哪個部門投訴?」。記者對此事進行求證時,打了十幾個電話,諮詢了質監局、食藥監局、工商局、水生動物檢疫所……均未找到答案。
記者以和平海鮮市場為例,通過諮詢發現,該市場在對海鮮產品的檢測中,和平海鮮市場管理方、官渡區水務局水生動物檢疫所主要負責藥物殘留檢測,檢測範圍不包含明膠,也沒有設備和資質檢測;而質監部門和工商部門則表示,食品流通環節的監測主要是食藥監局在管。記者隨後致電了昆明市食藥監局,但對方並未給出答覆。
經過一番周折,記者終於找到和平海鮮市場所屬轄區內的官渡區食藥監局太和監管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該所都會按照上級的目標計劃,選擇一些產品進行抽檢。抽檢頻次大約是每年兩次,每次會選擇幾種產品,隨機選擇幾個攤位進行檢測。今年上半年,監管所就對牛肉丸等兩種產品進行了抽檢,並送至專業機構進行檢測。
但該工作人員表示,由於人員、經費有限,檢測不可能覆蓋到每一批產品。「如果有人舉報問題產品,需要送檢,還須由舉報方支付檢測費用……」
在求證問題蝦內膠狀物成分的過程中,記者也多次遭遇「檢測無門」情況,最終只能求助於高校實驗室。
由此看來,「注膠蝦」多年來能橫行市場,根源還在於市場監管缺位。儘管媒體也在教授廣大市民如何鑑別「注膠蝦」,避免上當受騙,但這些遠遠不夠。我們不能指望每一位市民都變成「打假專家」,只有市場監管部門從源頭上堵住「注膠蝦」,才能保證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春城晚報 實習記者期俊軍 實習生楊雅雯/文 實習生吳亞薄 李少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