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設計航天服將伴隨「神11」航天員遠航 盡顯科技+時尚

2020-12-03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0月1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段然 虞晨潔) 明天7點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發射升空,即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兩名航天員將在軌駐留33天,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任務。今天上午,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上,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身著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研製的秋冬常服帥氣亮相,「東華設計」伴隨航天員們踏上徵程。

  提起航天員,人們的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便是包覆於厚重硬挺的太空衣中在浩瀚太空中緩慢移動的形象,回到地面,無論春夏秋冬,英武的中國航天員們總是以一款灰藍連體長袖服裝出現在公眾面前,他們例行工作、任務訓練時也同樣穿著這樣一套服裝。承載著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航天員需要怎樣的著裝,塑造怎樣的外在形象,才與中國令人振奮和期待的航天事業相匹配呢?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正在設計研發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其中,既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鍊服、休閒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還有常服、任務訓練服、專用服飾等地面任務服裝等數十個種類,這些專用服裝不僅要確保實現多項特殊功能,還要融入中國特色設計元素,為航天員增添時尚氣息。

  科技+時尚:解密太空人的「穿衣經」

  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優先,兼具美觀性的多功能服裝,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在設計上緊扣「飛天夢」和「中國夢」時代主題,無論是面輔料、色彩圖案,甚至服飾細部縫跡線都融入了中國特色時代元素,展現中國航天員作為中國夢的太空築夢人和守護者的美好形象。

  特別是此次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穿著的秋冬常服,據該服裝的主持設計者東華大學周洪雷副教授介紹,服裝一方面突破以往單一用色模式,在天空色湖藍基礎上加入象徵地球天際線和外太空色調元素,深淺明暗的變化搭配,讓服裝看起來更立體飽滿,更有層次感;另一方面,工藝上多以立體直線條為主,前肩隱喻航天飛行軌跡的「S」型弧線與前胸象徵勝利的「V」型直線拼條呼應,呈現粗細曲直和諧之美。男款服裝展示中國航天員威武莊重,女款服裝展現中國女性颯爽英姿的同時也突出了東方女性的柔美氣質。

  東華大學設計研發的夏季常服,由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穿著首次亮相,在9月1日晚央視的「開學第一課」節目裡講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計劃實施過程中體現出的新長徵精神。9月25日晚,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也身著該系列常服在央視節目中講述載人航天相關科學知識。

  除了服裝本身,航天員佩戴的一些服飾徽標,以及領帶、圍巾都在設計任務之列,並且所有的服飾用品的設計都要依據服裝的色彩和造型進行系統規劃。其中,航天員榮譽徽標的主線條猶如在湛藍的宇宙中太空飛行器飛行的軌跡,給人以向上奮飛的動感,五角星的數量表明了佩戴者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次數。一年來,彭波副教授領頭的徽標設計工作組、汪芳副教授為主的圍巾等配套航天文化產品設計工作組,已分別在視覺傳達設計和紡織品設計領域為航天員服裝增色添彩,他們通過航天員專用服裝這樣的綜合載體,用藝術設計彰顯「飛天」的內涵與風採。

  除了地面任務服裝外,航天員進入太空後穿什麼?據了解,除了發射和返回階段,航天員在天空實驗室都將根據工作任務的不同階段和場合換上不同類型的專用服裝,開展在軌工作、生活和運動。東華大學設計研發的中國航天員在軌運動鍛鍊服裝、非工作日休閒服裝等成果,在「太空180」大科學試驗中得以應用,並在9月15日已搭載於「天宮二號」進入太空,靜待神舟11號搭載的航天員前來取用。為保障航天員正常工作與生活健康,航天員的太空實驗室任務類服裝看似平常,實際上也是大有講究的。

  以此次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劉燦明副教授主持設計的運動鍛鍊服裝為例,由可拆卸組合式上衣與褲裝構成,用於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太空跑臺運動、騎自行車運動」時穿著。在設計運動服時,既要在服裝結構上滿足失重狀態下航天員肢體運動的動作變化和舒適度要求,又要兼顧狹小空間實驗室內的視覺感受。最終,該系列運動鍛鍊服依據失重著裝感覺模擬艙中視覺心理學實驗分析結果,採用了不同純度藍色色塊匹配使用,動感的線條分割符合人體工學,衣擺、袖口、褲口寬鬆度都可以自由調節,衣袖、褲腿可自由拆卸組合,特殊針織面料具有良好的熱溼傳遞性、接觸舒適性、衛生清潔性能,讓運動鍛鍊服既符合功能科技要求,又具有時尚外觀設計,成為了「太空酷跑服」。

  為了測評驗證運動鍛鍊服的熱溼生理舒適性、肢體運動時的工效性等指標,結合前期的中國男性人體出汗分布圖譜等服裝生理學基礎科研成果,團隊還給仿生出汗假人穿上了運動鍛鍊服,進行各種模擬運動狀態下的生物物理學測評分析。除此之外,團隊結合「產學研」開發了具有航天員人體測量學特徵的專用人臺,在專用服裝設計過程中替代航天員進行美觀合體度等方面的驗證評價,實現了航天員服裝的遠程定製研發。

  科研攻關:橫跨材料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的創新團隊

  「製作一件普通成衣往往需要經歷調研、企劃、造型設計、原輔料採集與結構設計、工藝開發與樣衣試製等十多個環節數十道工序,而在複雜的太空環境,航天員服裝對於功能和品質的要求會更高,專用服裝的研發設計幾乎要跨越整個紡織、服裝、產品設計、材料等多個學科和全產業鏈」,據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服裝學院院長李俊教授介紹,高校承擔這樣的複雜任務有著獨有的優勢,尤其是東華大學,依託紡織、服裝、藝術設計、材料等特色優勢學科,以及堅實的校企合作基礎,組建了一支集合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工程技術與創意設計領域的跨學科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

  全系列航天服及配飾的款式、顏色、圖案、質地等不僅彼此之間要相互匹配,還要與艙室環境相融,在體現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和時代特徵的同時,體現航天員群體的職業特點和精神風貌。各具功能的不同類型服裝,有的能夠幫助航天員在長時間太空飛行中起到對抗失重導致的肌肉萎縮,有的還能呵護航天員調節他們的情緒和心情,同時還要考慮艙內光線環境下進行攝影、攝像和圖像傳輸後的顯示效果,可謂是「一樣菜必須滿足百家胃」。

  校企合作無縫對接——面對有時甚至互相矛盾的任務需求,科研團隊直面挑戰、刻苦攻關,不斷提升將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來解決重大系統問題的能力。航天員服裝因為其特殊性,小到紐扣大到面料都需要定製模具進行打樣,非常費時,但任務的緊迫性又不允許團隊按照常規工序進程推進。團隊倪軍、邊菲副教授為作訓大衣的毛領進行設計打樣,從選料、染色再到定皮定版,通常需要1個月周期的任務緊縮在5天之中實現。這時良好的校企合作關係就發揮了大作用,學校聯合企業不計投入,騰出生產線專門為航天員服裝項目徹夜開工。

  「上得了講臺,下得了車間」的團隊——航天員服裝採用連體服整體造型,需要較大活動自由度併兼顧美觀合體性,本身對於工藝結構方面的要求高。團隊王雲儀教授和杜勁松、夏明、李小輝等副教授根據人體肢體活動功能的規律將服裝分解為多個設計區域,針對各個區域的特徵進行分區設計,反覆修訂板型弧線角度,以達到肩部、腰部等各部分尺寸之間的平衡。在連續幾個月的時間裡,團隊老師們每天的工作時間經常超過18個小時,晚上進行設計仿真確定設計和工藝方案,白天守在工廠進行打樣,工廠的師傅們都笑稱他們「上得了講臺,下得了車間」。

  「克克計較」的「教授裁縫」——不同於普通服裝,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用於保障航天員健康的運動鍛鍊服裝對舒適工效等功能要求特別高,每件衣服重量誤差超過1克就為不合格,特殊部位的尺寸誤差超過2毫米就要返工,要滿足所有的這些技術指標要求,不僅僅是服裝藝術設計領域,更需要工程技術學科力量的加入。「航天的東西可絲毫都不能馬虎」,李俊介紹說,因為航天任務對產品的高度可靠性要求,團隊花在測試和風險控制上的時間要遠遠多於正常任務的時間。團隊依託高校科研優勢,分別在美觀性、舒適性、防護性、工效性等工程化測試平臺中模擬各種場景和突發狀況,通過對航天員專用服裝進行上千次各類整體和局部測試,慎之又慎地力求精準完成每項工作,尤其是更加注重服飾細節對整體狀態的影響。嚴格的質檢要求,讓教授們親自上陣踩起了縫紉機、站在了燙臺前,對每一根縫跡線都「絲絲入扣」、「克克計較」。團隊王雲儀教授說,「看到神舟11號航天員出現在電視上的畫面就很激動,感覺航天員穿著我們親手設計和縫製的服裝特別神氣,能夠為他們度身設計、量身定製,感覺『天宮二號』離我們特別近、特別親切。」

  如何在地面研發太空衣?只有靠創新——服裝在太空中呈現自由漂浮狀態,現有的地面狀態服裝實驗設備不能滿足航天員專用服裝項目研發需求,為此團隊專門設計建成「著裝失重感覺模擬艙」,可以在地面模擬測量航天員在失重操作狀態下服裝的表現及航天員生理響應、心理感受。那麼如何儘可能仿真太空失重環境呢?減小摩擦力、消弭方向感,讓受試者能夠自由滑動模擬漂浮是關鍵的一步。團隊李小輝副教授嘗試了石材、塑料等很多材質,通過多輪組合測試,最終篩選出表面性狀及可加工性均完全符合技術要求的鋼化玻璃來搭載頭低位萬向輪滑動小車。李小輝親自穿上專用服裝,連接上各種生理參數監測傳感器,躺在小車上自由運動旋轉,測試模擬失重條件下專用服裝的各項技術表現,「相當於把天上的任務先在地上進行演練,把問題發現、解決在地面。」李小輝說。

  家國情懷:東華大學從解決國計民生「穿衣難」到對接航空航天國家戰略

  東華大學前身華東紡織工學院從1951年建校伊始,就帶著解決老百姓「穿衣難」國計民生難題的任務,就肩負著紡織強國的使命,在老院長、我國纖維高分子學科奠基人錢寶鈞先生等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努力下,籌建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化纖專業,直接助推實現國家化纖產業化,緩解我國傳統紡織工業原料匱乏、「糧棉爭地」矛盾,終結「布票時代」,解決了老百姓「穿衣難」這個國計民生難題。

  國家戰略需求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轉移,東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家國情懷始終未變,20世紀70年代,學校就開始關注高性能纖維對國家戰略項目的重要作用,為碳纖維、芳綸、高強高模聚乙烯、聚醯亞胺等多種高性能纖維的研發奠定基礎。據航天員專用服裝系列化設計項目技術總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俞建勇教授介紹,「從90年代,我國正式宣布開啟載人航天工程伊始,24年間東華大學先後完成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艙內外航天服暖體假人研製、航天員尿收集裝置研製、半剛性太陽能電池帆板玻纖網格基板、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系列化設計等十餘項科研成果,成功應用於國家頭號戰略武器研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及『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工程中」。

  如今,東華大學快速響應創新科研平臺,組建成立由著名科學家領銜的先進低維材料中心和國際時尚科創中心,促進東華大學多學科跨越式發展,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建設多學科高端人才孵化器。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表示,「目前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國防科技全面提升,特別在空間技術、應用等科學領域實現快速發展,作為教育部重點院校,東華大學依託紡織、材料、服裝等特色優勢學科,承擔國家重大航空航天任務,這是高校勇於對接國家戰略特需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是大學不可或缺的家國情懷。」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後,將對上述科研成果的各項技術指標與穩定可控性進行驗證,同時為下一步工作積累科研數據。」在舉國歡慶對接成功的歷史一刻,作為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的李俊和團隊成員們來不及慶功,已經準備開始迎接新任務和新挑戰。

相關焦點

  • 航天服由東華大學團隊設計製造
    據《勞動報》報導,此次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都由東華大學團隊設計研發,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鍊服、休閒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還有常服、任務訓練服、專用服飾等地面任務服裝等數十個種類。而這些專用服裝不僅要確保實現多項特殊功能,還要融入中國特色設計元素,為航天員增添時尚氣息。
  • 「的確良」、「航天服」……這些服裝原來都與東華大學有關!
    據初步統計,歷年來他們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00餘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發明獎達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5項、申請專利137項、授權專利50餘項。 家國情懷矢志未渝 國家戰略需求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轉移,東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家國情懷始終未變。
  • ...設計仿真 航天員 東華大學 空間實驗室 設計團隊-上海頻道-東方網
    你知道「神舟十一號」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的5款服裝是由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出品嗎?這支團隊的平均年齡還不到40歲。青年報記者採訪獲悉,除了已經和即將亮相的5套服裝外,他們此次的任務還包括設計研發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的其他系列專用服裝。
  • 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從「神五」到「神十一」  從出徵到返回,從艙內到艙外……  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服裝  始終伴隨著每一名航天員  保障著航天員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展示著航天員隊伍的良好形象  本次讓我們走近航天員系列服裝
  • 研發團隊解密景海鵬在天宮穿的藍色航天服:從重量到線頭都十分講究
    說起航天員的服裝,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種白色、厚重的航天服。而事實上,航天員在太空中會根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換上各種不同功能的衣服。 據央視新聞10月30日報導,記者近日採訪了此次天宮二號航天員的服裝設計和研發團隊,從他們那裡記者了解到了一些航天服的相關信息,每件航天服從重量、顏色到做工、功能,其實都暗藏玄機。
  • 航天服也有「薄款」了,SpaceX的設計是否會引領潮流
    5月27號SpaceX將運送兩名NASA的航天員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美國時隔九年來首次重新在本土進行載人航天,也是世界上首次民營航天公司執行載人航天。在此之外,輕薄、時尚、簡約的SpaceX航天服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現在小編帶著大家來看下SpaceX航天服的與眾不同之處吧!
  • 揭秘神七七大看點 3000萬航天服助太空漫步(圖)
    圖為神舟七號飛船轉運至發射塔架  神舟七號今晚發射,解密七大看點  3000萬元航天服助太空漫步  ■太空槍林彈雨,出艙航天員要「躲、藏、擋」  ■神八後中國將具備建空間站能力如果不出意外,神舟七號將在這一時刻衝向太空。  和神五、神六相比,飛船在改進,航天員在增加。「太空漫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神七」到底有了哪些突破?它最大的看點是什麼?  為什麼要為「太空行走」研發價值達3000萬元的國產戰袍?因為航天員出艙要面對「槍林彈雨」;為什麼航天員在太空中不能飲用啤酒?
  • 航天科技營丨體驗航天員訓練日常,get航天科技知識
    在深圳,有一個地方能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太空的神奇,讓航天夢觸手可及。國慶假期,羚羊將帶領孩子走進航天世界,在中國權威的航天機構——深圳太空研究院,讓孩子沉浸式體驗航天員的訓練項目,感受獨一無二的航天科研樂趣,探究航天科學的無窮魅力!
  • 東華活動周掀熱潮 感受時尚設計的視覺盛宴
    11月18日-24日,作為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重要的支線活動之一,東華活動周持續進行中,「設計點亮生活—時尚設計論壇」、非遺服飾動態創演秀、「亞洲聯盟超越設計作品展」、「D•DREAM」的草坪國際插畫邀請展等活動在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輪番上演,設計、藝術、創意、傳統等多種元素相融合,帶領觀眾感受時尚設計的視覺盛宴。
  • 東華大學課題組為「神七」研製暖體假人
    「神七」太空人的艙外航天服,每套價值3000多萬元人民幣,可適應攝氏但你可能想像不到,最先試穿這套航天服的,卻不是航天英雄,而是東華大學服用性能測試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研製的暖體假人。航天服究竟合不合格,都得這些暖體假人「說」了算。  試衣是「天職」  身高1.68米的黑色假人自「誕生」以後,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試穿」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  假人一年四季都只能住在實驗室裡,四周有厚厚的隔溫層。
  • 航天員在飛船裡什麼時候可以穿工作服,什麼時候必須穿航天服?
    (簡稱環控生保系統)的對接,連接好生理測試和通信電纜,實現與艙載醫監設備的對接,帶上航天手套、關閉面窗、完成航天服的氣密性檢查,使航天服處於完好的工作準備狀態。此時,通過服裝風機實現航天服內的通風換氣,一旦發生壓力應急故障,航天服系統就會自動轉入應急工作模式。 穿著航天服的航天員楊利偉 在飛船正常軌道飛行期間,航天員都穿著工作服。但是,一旦出現需要進入應急飛行的狀態時,航天員則應迅速換上艙內航天服。舉一個例子,假設飛船座艙出現洩漏,導致艙內壓力持續單調下降,並出現了艙壓報警。
  • 艙外航天服就如同迷你太空飛船 「飛天鎧甲」如何煉成
    一次身著艙內航天服結束訓練後,有航天員無意間說了一句「通風管剛才有點壓身體」,又立刻引起了設計師們的重視。他們推翻原有設計,重新選材、規劃管路,不但解決了通風管擠壓問題,還進一步提高了氣密性和安全性。  一些貼心的設計也受到了航天員的歡迎。在艙內工作服的設計中,設計師們為使航天員方便如廁,專門在服裝後腰處設計了開口,又增加了可調節鬆緊的彈力腰帶。
  • 航天服的分類和特點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 李宣良、王經國) 在航天服問世之前,世界上最貴的衣服也許是金縷玉衣,但價值數十萬元乃至數千萬元的航天服比金縷玉衣還要貴上許多倍。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李潭秋介紹說,航天服其實不是服裝,而是穿在航天員身上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    航天服按功能可分為艙內用航天服和艙外用航天服。
  • 航天員的秘密,原來如此
    進入太空,曾經是人類多年的夢想,如今被一群叫「航天員」的人實現了,他們在科技的幫助下,擺脫了地心引力,飛向太空,為人類探索未知的世界!可是,你知道航天員是怎麼選拔出來的嗎?他們穿的衣服有何秘密?他們是如何在太空生活的?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探尋答案。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展覽承辦單位負責人簡一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家博物館在2003年楊利偉飛天之後曾舉辦過一次中國航天文物展覽,這一回是多年來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規模展出。展覽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緊機會去一趟。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國旗,大小不一。
  • 護航11名航天員進太空 神舟團隊二十載書寫驕人成績
    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講述特別報導)築夢太空,問鼎九天。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嫦娥翩然落月背、空間實驗室完成服役返回……過去一年多,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步履鏗鏘、碩果纍纍。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我國載人航天大幕徐徐開啟。
  • 神十一航天員太空第一餐吃了啥:兩人共吃了8種食品
    在太空穿什麼衣服  艙內壓力服、工作服、企鵝服等配套使用  航天服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前者一般指乳白色的艙內壓力服,是保護航天員在太空中遇到壓力變化甚至真空狀態時的裝備,後者相當於一個迷你型的飛行器,讓航天員能在太空裸露環境中漫步或維修太空飛行器
  • 【技術·航天】 航天員在太空為什麼能有條不紊地工作?
    為使航天員能夠儘快在軌進入工作狀態,高效開展工作,需要在地面對航天員進行大量針對性的訓練。為了在地面模擬複雜的太空環境,訓練航天員在特殊環境中開展工作的能力,載人航天環境模擬設備應運而生。那麼,載人航天環境模擬設備都有哪幾種,又是如何模擬航天環境的呢?
  • 楊利偉解密航天服 央視「重現」出艙畫面
    航天英雄楊利偉帶著兩套航天服現身,不僅與科學顧問張雙南一起講解航天航空實驗原理,還與13歲中學生一起「再現」經典出艙畫面。   楊利偉解密航天服袖口鏡子 觀眾點讚設計巧思   當艙內、艙外兩套航天服赫然陳列在《加油!向未來》的舞臺上,便成為「加油」、「未來」兩隊隊員的視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