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中大雨濃霧,歷八十一難,天都峰上羽化而登仙

2020-12-05 望秋嘆

回想這次的黃山之旅,絕對是有史以來最狼狽的一次。上山下小雨,到玉屏樓下中雨,下山下大雨;雷電預警,天都峰禁止上山;下山索道排隊,慢慢挪了近一個小時;從頭溼到腳,鞋子裡面都是水;當然,還有全程不散的濃霧,50米開外幾乎什麼都看不清。鬼知道我們這一天經歷了什麼。然而,當一張張雲遮霧繞、猶如仙境的照片出現在電腦上,貌似一切都是值得的。

用相機定格,讓美麗成為永恆。這還是第一次被人這樣定義自己。不過用它來概括這次的黃山之旅,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第一次來黃山,應該還是初中升高中的那個暑假,跟當時即將成為我姐夫的哥哥一起來的。對於那時的我,可能最大的樂趣就是把曾經在書本中看到的那些名稱、插圖與現實中的黃山聯繫起來吧?猴子看海、迎客松、仙桃石、仙人指路……以及夜裡3點起床爬山,最後欣賞到的震撼的黃山日出。是的,當時別說單反,就連攝影為何物都還不知道,所有的美景都只能留在記憶中,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磨滅。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次黃山之行,可謂準備充足,兩臺相機、三腳架、手持雲臺、減光鏡、無人機、防雨罩……幾乎把能用到的裝備都帶著了,也不管爬山的時候會多耗費多少體力,為了就是儘量拍下能夠拍到的黃山美景。也正是因為準備充足,在大家都收起相機,冒雨往上爬的時候,可以走在隊伍最後面,拍攝了一組比較滿意的挑山工的照片。剛爬到玉屏樓,雨越下越大,霧氣也漸濃,無奈只能先吃飯等雨停了。真心沒想到這次黃山會遇到這樣的天氣,對於攝影來說,真的可以收拾回家了。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吃飯的時候同行的小夥伴還開玩笑,你不是會作法麼,快點吃飽了作一下。還記得,今年3月在黃山腳下的西遞開壇作法,人品爆發,兩天時間遇上的絢麗的日出日落火燒雲。

吃完飯,修整好,我們的隊伍重新出發,此時雨已經停了,甚至還透出點陽光。沿著迎客松旁的階梯一直往下,朝著老道口的方向前行。一路上雖然走走拍拍,但心裡知道,沒有幾張是能夠拿的出手的。溼潤的空氣和腳下溼滑的階梯讓人十分不舒服,而更擔心的是天氣一直如此。哇塞!我興奮地叫了起來。順著階梯而下,在兩塊高大的巖石中間,只有一條一人寬的小路,而就透過著半米不到的寬度,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難道走過這片區域,會柳暗花明?山間的小氣候就是這樣,可能只隔了50米,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穿過高大的巖石,眼前的景色讓我不禁加快了腳步,能見度一下子提高了好多,而且根據地圖,離天都峰越來越近了。

終於,我們來到了一個小平臺上,眼前的一切讓我們都驚呆了。正前方就是高聳入雲的天都峰,原本雲遮霧繞幾乎看不清的山體此刻越發清晰,甚至上山的石階都能看得清!不僅如此,是不是飄來一陣霧氣,在山間穿梭,像對對白色的蝴蝶,圍繞山巒,翩翩起舞。人品再一次爆發了?立馬架好相機,拍攝延時,同時拿出饑渴萬分的無人機,準備放飛。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在古人的詩詞中,乘風歸去是件只能存在於夢中的事情,而在如今,科技早已讓我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對於我們這些玩攝影的來說,小小的無人機就可以讓我們在幾乎任何地方俯瞰大地。而對於黃山來說,是再適合航拍不過的地點了。

時而沿著階梯向上飛行,時而繞著山體旋轉,變換角度,屏幕上實時傳輸的畫面著實讓人興奮不已。向上飛,山體的高大宏偉讓人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和大自然的偉大;俯視,在雲上漫步,山峰與霧氣構成了優美的山水畫;平飛,在雲霧與山峰中穿梭,猶如在仙境中遨遊。飛機飛了300多米,就已經來到了天都峰頂,鯽魚背、山峰頂部的巖石、松樹都清晰可見。不時地霧氣隨著風飄動,像波濤滾滾的大海。四周一座座山峰只露出一個個山尖,仿佛是大海裡的小島,時隱時現在雲霧之中,不知天上宮闕是否就是如此模樣。

雖然飛機已經俯瞰過了天都峰,人也還是要上去的。畢竟到今年年底,天都峰就會因為生態保護而關閉,下一次再開放就要到五年之後了。但就在即將開始爬山的時候,提前上去的小夥伴發來信息,說景區發布了雷電預警,天都峰景區將臨時關閉。我們看了看頭頂若隱若現的陽光,決定既然來了就不要留遺憾,畢竟下面的入口還是開放的。

一路向上,背著身後幾十斤的裝備,確實有些吃力。但既然已經選定了目標,再困難也要上去。一路上時不時回過頭看已經走過的路,真的驚險萬分,再抬頭看看前路,蜿蜒曲折,望不到頭。爬了大概有半個小時,眼前的視野突然豁然開朗,我們已然抵達了山頂,距離天都峰頂應該距離不遠了。視野是開朗的,但看到的卻是白茫茫一片,都是霧氣。

繼續沿著曲折的石階而上,一個轉彎,突然停下了腳步。眼前的景象可能此生都沒有見過。腳下踩著的其實是一塊巨大的巖石,而面前的道路寬只有半米不到,兩側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再加上濃霧的籠罩,更像通往天上的天路。這就是傳說中是鯽魚背,以其驚現而聞名,又是通往天都峰頂的必經之路。有些膽小腿軟的人,走到這裡還真的會放棄繼續前行,但對於今天已經經歷那麼多磨難的我們來說,目標只有峰頂。這時,天也開始下起了小雨。

爬山是最鍛鍊人的,背著相機設備爬山更是如此,不僅需要堅強的毅力、充足的體力,還需要各種勇氣。在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後,我們終於站在了天都峰頂。然而,由於大霧的籠罩,四周除了白茫茫一片還是白茫茫一片。難道,我們已經爬到了山頂,就這樣空手而回?

快看!哇——!順著遊客的聲音看去,在身後上山的方向,濃霧竟然逐漸散開,露出了一座同樣高大宏偉的山峰。這就是明年將要接替天都峰開放的蓮花峰。來不及多想,立刻架好無人機起飛,畢竟誰也不知道下一秒霧氣會不會再次將山峰籠罩。

事實證明,拍攝蓮花峰的最佳位置就是在天都峰,而同理,拍攝天都峰的最佳位置就是在蓮花峰頂。霧氣籠罩的蓮花峰,山體翠綠,半山腰的玉屏樓依稀可見。霧氣時濃時淡,山峰時隱時現,面對如此美景,再豐富的詞彙都是蒼白的,甚至於連圖片都是沒辦法說清楚的,唯有通過無人機的視角,用視頻的方式來記錄這流動的仙境。這一刻,已然感覺自己已經踏上了雲端,在百米高空俯視天都蓮花二峰,不知道幾百年前的徐霞客見到此景,又會寫出怎樣的巨作。

霧氣只散開了五分鐘,之後恢復了一如既往白茫茫。問早先上來的遊客,他們已經在此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等來著雲開霧散的五分鐘。雖然我們之後又等了半個多小時,依舊霧氣籠罩,但對於我來說,這珍貴的五分鐘,這次天都峰值得了。一路下山,遊客也沒有多少,快到山底,發現上山的門已經關閉。看來,剛才在山頂上的那驚豔的五分鐘,是為我們獨家定製的。

真正走到山底,天上開始下起了雨,不一會兒暴雨傾盆。或許,在別人看來,今天的黃山是大霧、大雨、陣風,各種不順,各種抱怨。但對於我來說,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都是滿足的。天都峰的20分鐘雲開霧散和山頂的驚豔5分鐘,已經讓我見識了黃山最不為人知和難得一見的美景。

相關焦點

  • 登上黃山天都峰頂看日落,天黑一個人靠月光陪伴下山
    黃山天都峰還剩最後幾天就關閉了,再次開放必是5年以後,這是黃山第一險峰,不得不去,站在山上看山下的步道和奇松。登上天都峰山頂的那一刻,正好看見天際那端的日落和雲海在散去。下山時,天邊的彩霞和一輪正圓的明月,駐足半天觀賞,一時間竟忘記了下山索道的停運時間。天黑,只好一個人腿著走下山,幸好還有這輪明月的陪伴,耗時3個半小時,靠意志力支撐下山,雙腿已不能控制。
  • 旅遊:天下名山之冠的黃山勝景
    諸峰中最高的是蓮花峰和天都峰。蓮花峰的最高點蓮花嶺海拔1873米。黃山山峰的名兒都很形象。如天都峰,山路直上雲間,人們說它是天上的都會,人登上去,如飄渺雲間。李白在《送溫處士:歸白鵝峰》一詩中描繪黃山說:「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菌萏金芙蓉」「採秀辭五嶽,攀巒歷萬重。」「迥溪十六渡,碧峰盡晴空。」
  • 黃山雲海漫捲如蓬萊仙境 浮光躍金的黃山讓人嘆為觀止
    黃山雲海多在一千四百米以上的海拔出現,站在天都峰,蓮花峰,俯瞰雲海翻滾如同大海中的驚濤駭浪,而山峰在雲海中忽隱忽現,就像大海中的航船。黃山雲海,一會升騰,一會下墜。一會浪花飛濺,一會又隱隱約約,層層疊疊。最美的就是朝陽冉冉升起,或者晚霞染紅蒼穹大地,這時候的雲海有一種絢爛的色彩。
  • 黃山寫生已成往事,其奇觀異景卻歷歷在目
    光明頂為黃山第二高峰,據說明代曾有一和尚因供奉觀音菩薩在峰頂建大悲院,後當地政府在其院址修建氣象站時覺得大悲院稱呼不雅,故將其改稱為光明頂。此處狀如覆缽,旁無依附,高曠開闊,日光照射長久,為黃山看日出和觀雲海最佳點。置身此處,黃山秋水銀河,長空一色奇景盡收眼底。遊人在此若一睹日出之奇觀,實為幸運;而錯失這一奇觀,倒又是遊黃山一大遺憾。
  •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100多年仍保持同一造型,有人說這是棵假樹
    懸崖峭壁上未融化的白雪,以及穿插在其中挺拔的松柏,就如同一幅巨型的水墨畫般讓人留戀萬千。去黃山看雪景絕對會是你一次難忘的經歷。黃山景區有前山和後山之分,前山從慈光閣到光明頂,後山是指光明頂到雲谷寺。 黃山的特點是前山雄偉,後山秀麗,西海奇特。前山的玉屏樓地處天都、蓮花之間,這裡集黃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黃山絕佳處之稱,黃山的標誌性景觀迎客松也在此。
  • 中國安徽省黃山,雪後的黃山銀裝素裹,雪景如臨仙境
    2020年11月17日,中國安徽省黃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天下第一奇山,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雪後的黃山銀裝素裹,雪景如臨仙境。圖圖每日實時更新最新攝影圖片,足不出門看全球新鮮事!
  • 「「e眼黃山」作品賞析·攝影組」聽聽這6位獲獎者怎麼說
    作者創作心得:自2016年退休以來,登黃山約40餘次,印象深刻的是黃山雲海、雲霧是裝扮黃山這「人間仙境"的神奇美容師,雲霧飄渺的美景,瞬間變化,稍縱即逝。我只要登山相機必掛胸前,方便快速抓拍瞬間美景。《黃山印象》拍攝當天陰天風大,在西海棧道上,偶遇一波雲煙雲霧被一陣大風由上向下吹向排雲亭西海入口,幾分鐘時間此景消逝,當時迅速抓拍此幅水墨畫般的自然畫卷。
  • 歷史上這2位老頭都神秘消失,至今不知所蹤,有傳說他們羽化登仙
    歷史上這2位老頭都神秘消失,至今不知所蹤,有傳說他們羽化登仙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分界點以三家分晉為界限,以周王室的衰微作為區別,分別涵蓋了兩個時代。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對整個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影響,無疑是非常深遠的。
  • 一人之下:掌握八奇技,就將羽化而登仙,由炁體源流組成頭部
    八奇技和馮寶寶,都是核心所在,能夠掌握八奇技的人,羽化而登仙~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鳴人~一人之下是國產漫畫中的翹楚,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豐富度都十分出類拔萃。大家都知道馮寶寶擁有著不老不死的奇異能力,再加上她展現出的境界似乎很是高超,背綠景以及老天師評價為具有仙人之姿,所以有不少人猜測,馮寶寶本身並不是普通人類,而是羽化得道的仙人,再加上馮寶寶作為當初甲申之亂的起源,所以幾乎註定了馮寶寶與八奇技有所關聯。有一種說話基本成立,那就是馮寶寶本身就是由八奇技「製作」而成的。
  • 黃山秋色 閱不盡人間美景
    秋葉是秋日景物中無可非議的主角,或紅或黃的樹葉,如同精靈一般飄舞於黃山的高山峽谷之間,成為攝影人競相追逐的寵兒。漫山的紅葉,不是嬌豔的春花,卻比春花更爛漫,花團錦簇,也不及這漫山遍野燃起的一把火。漫步山間,俯首石徑黃葉遍地,仰望蒼穹藍天白雲,此情此景最是容易觸動心懷。曾經生機勃勃的樹葉,在它們即將凋零之際,將它們的生命燃燒成最華麗的色彩,綻放在黃山之巔。
  • 黃山環境保護的「加減法」
    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黃山風景區接待中外遊客4.5萬人。「在任何一個旅遊高峰期,黃山的遊客接待量始終保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遊客量的增長。 」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黃山規劃區面積160.6平方公裡,目前開發開放的遊覽區域僅一半左右。
  • 黃山申遺成功30年 融入全球保護地治理體系
    今年五一假期前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奧託內在一次會議上以中國的黃山風景區為例發言,列舉了黃山在2月底開放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遺產地保護管理中靈活控制並及時調整遊客人數的措施。他認為遺產地開放之後,也應當這樣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確定目標。黃山日出。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是安徽旅遊的標誌,代表性景觀有奇松、怪石、雲海等。
  • 東莞出發,觀黃山日出雲海星空,雲霧翻湧成海
    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登黃山,見黃山之勝狀,嘆為「生平奇覽」。遊覽【玉屏樓】,位於天都、蓮花兩峰之間,後方即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臥佛」就在峰頂,頭左腳右,惟妙惟肖。迎客松,位於玉屏樓左側,倚青獅石破石而出,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樹高10米左右,胸徑0.64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態優美。
  • 少女峰是瑞士的著名山峰,被稱為「歐洲之巔」!
    少女峰是瑞士的著名山峰,被稱為「歐洲之巔」。位於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公裡處,屹立在伯爾尼的東南方,它又譯為容弗勞。它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之一,海拔4158米,橫亙18公裡,宛如一位少女,披著長發,銀裝素裹,恬靜地仰臥在白雲之間。
  •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原名黟山,唐朝時更名為黃山,取自「黃帝之山」之意。黃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十大名勝古蹟之一,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八山一水一分田 溫州文成
    一漈、二漈、三漈形成的瀑布群,有著奇險、雄偉、壯麗、幽深的特點,人云:「一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寬。」瀑布群區峽谷兩邊,到處是奇巖怪石,險峰幽洞。【佛山】百丈漈電廠外側一座大山,山形似佛,人稱佛山。佛山左面山巔,有峰如塔,叫通天塔;塔下近處有一巨巖,狀如仰天看的烏龜,叫仰天龜;仰天龜左側,是洪鐘似的金鐘山;金鐘山側,是玉鼓巖。相傳佛祖達摩刻苦修煉,一隻千年烏龜相伴,終日面對泗溪靜思。
  • 安徽簡稱「皖」因這座山而來,與黃山、九華山齊名,知道是哪嗎?
    安徽,簡稱「皖」,位於我國的華東地區,與江蘇和浙江都有著很近的距離,隨著近幾年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安徽也是憑藉著自身最為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國內外遊客,其境內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例如黃山,萬佛湖,九華山以及天柱山等等,其實該省的簡稱「皖」這一字就是因其境內的一座山而來的,它與黃山,九華山齊名
  • 「原創詩詞」刁節木|興登絕頂臨仙境 一覽群峰景色新—黃山覽景
    黃山松贊千巖萬壑險重重,傲立奇松唱大風。飛滾驚雷揮手過,連聲讚嘆震蒼穹。觀 瀑 布飛流直下韻聲譁,煙霧朦朧映晚霞。眺天都峰危峰疊翠接雲天,石怪松奇滿壑煙。風拂晴嵐牽霧走,霞飛萬縷化為弦。憶江南-黃山雨黃山雨,難測幾時臨。
  • 奇譎瑰麗的黃山花崗巖地貌,到底有何獨特之處?
    2003-2005年,安徽省國土資源局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對黃山的花崗巖地貌進行考察研究,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陳安澤、浦慶餘等寫成了《黃山花崗巖地貌景觀研究》一書。  奇譎瑰麗的黃山花崗巖地貌究竟如何形成的?作為一種地質景觀,它到底有何獨特之處?
  • 跟著科學去旅行:黃山花崗巖地貌如何形成—新聞—科學網
    2003-2005年,安徽省國土資源局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對黃山的花崗巖地貌進行考察研究,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陳安澤、浦慶餘等寫成了《黃山花崗巖地貌景觀研究》一書。   奇譎瑰麗的黃山花崗巖地貌究竟如何形成的?作為一種地質景觀,它到底有何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