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第一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和肉眼可見的最大的彗星之一,哈雷彗星在全球天文愛好者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為了這次回歸,歐洲空間局、日本航天局和前蘇聯太空局都發射了太空飛行器,只為對哈雷彗星進行近距離觀測,為彗星研究提供一手資料。
哈雷彗星的下一次回歸時間預計將在2061年7月28日。
既然在三十多年前就能發射太空飛行器對哈雷彗星進行近距離觀測,那麼在四十多年後當哈雷彗星再次光顧地球時,我們能不能使用核武器等方式將其擊毀?
每年都會有大量天體墜入大氣層,由於體積小,在高速飛行中與空氣摩擦產生高溫,燃燒殆盡,並不會造成實質性威脅。
但人算不如天算,還是會有一些體積較大的天體近距離飛掠地球,產生威脅,每一次小行星飛掠地球都會引起科學家的注意甚至恐慌,畢竟這關係到人類生死存亡。
前有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2千萬噸TNT當量的爆炸導致2150平方千米內的8千萬棵樹焚毀;後有2013年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造成1200多人不同程度受傷。值得注意的是,兩次隕石墜落事件均發生在俄羅斯境內,不免引起外界的猜疑,但咱們就不細究了。
從既往的歷史來看,行星撞擊對地球具有毀滅性的打擊,隨著航天技術以及高能武器的發展,人為幹預星體軌道,對小行星進行攔截成為可能。
為應對外來小行星威脅,科學家們設想出以下幾種可能方案:
1、發射火箭撞擊星體使其破碎
2、發射核武器炸裂超大天體
3、用引力牽引器撕碎超大天體
幾年前,丹麥一家非政府組織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小行星引爆裝置,該裝置可攜帶核彈對小行星進行攻擊,整套系統擁有快速反應能力。科學家估計該工程的任務成本為5至15億美元,這取決於小行星的大小,如果大型小行星被列為目標,就需要使用更大當量的核武器和大型飛船。該組織還認為目前美國使用的德爾塔IV和阿特拉斯V型火箭都能夠勝任這個任務。
比起使用核彈進行爆破,對於體積較小的星體,利用飛船直接對其進行撞擊成本更低。一旦火箭將攔截飛船送入軌道,飛船就會朝小行星飛去,兩個高速飛行的物體相撞產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擊碎」小行星。
第三種方法由於難度較大,可行性不高,暫不列入考慮範圍之內。
如果對哈雷彗星進行「爆破」,就不得不考慮距離、體積等因素。雖然哈雷彗星肉眼可以觀察到,但繞著太陽進行運轉的哈雷彗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有6300萬公裡,是月地距離的160餘倍。
此外,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約為16x8x7.5千米(全部為最長距離),質量約為3000億噸,體積約500立方公裡。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對百米直徑的小行星進行攔截還力所能及,對於哈雷彗星這種大型天體,姑且無法進行「爆破」。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