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釣魚的癮夠大,一年365天都可以出去釣魚,但自然界魚種比較豐富,魚兒的習性也有所不同。有的魚比較耐寒,有的魚比較耐熱,有的魚耐低氧,有的魚喜歡沉底,有的魚喜歡在中上層活動。一年四季氣候不同,我們的作釣策略和目標魚也有所不同。拿鰱鱅來說,它是個比較喜歡高溫,但不耐低氧的魚種,隨著溫度的變化,覓食的欲望和水層都會發生變化,是個季節性比較強的魚種。所以到了9月份以後,想釣鰱鱅就要抓緊了,不然等到寒潮來臨,想釣鰱鱅就不容易了。
在很多人眼裡鰱鱅都是很「傻」的一種魚,因為它們喜歡成群的活動,喜歡的口味也比較廣泛,酸的,甜的,腥的甚至臭的都不介意。但實際上釣鰱鱅也是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的,不然收穫也會很慘澹。
一,怎樣把鰱鱅誘進窩
鰱鱅是濾食性魚種,它們吃餌不是像鯽魚鯉魚那樣直接將餌團吸入嘴裡,而是將霧化開的散碎餌料吸入嘴裡通過魚鰓過濾。所以,想要把鰱鱅誘進窩,窩料和餌料的霧化都特別重要,但是霧化好的窩料和餌料很容易鬆散,那就需要我們不停地抽窩,補窩,尤其是資源比較差的水域,耗費的窩料和餌料是比較多的。很多人說釣鰱鱅需要家裡有礦,說的就是這回事。
另外,咱們常常說鰱鱅,其實鰱鱅是2種魚,我們常吃的大頭魚就是鱅魚,鰱魚主要指的是白鰱。它們的習性有很多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鱅魚口味比較重,比較喜歡腥味,臭味,鰱魚比較喜歡酸酵味,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口味來適當的調整窩料和餌料的味型。
二,找對魚層是釣鰱鱅的關鍵
對於鰱鱅這種活動水域不固定的魚種來說,找到魚層是非常關鍵的,不像我們釣鯉魚,可以二話不說就釣底。鰱鱅的水層受到很多因素的幹擾,比如說溶氧量,溫度以及釣點水深的影響。前面說過,鰱鱅是個耐高溫但不耐低氧的魚種,從理論上來講,溫度越高它們就越活躍,在夏季和初秋的時候,它們活躍的水層一般都在中上層。
所以,在夏季和初秋的時候,我們找魚層可以從上到下慢慢找,比如說從1米深開始慢慢往下找,每次將浮漂向上推20釐米,然後釣上十幾二十竿,一般找對了魚層就很快會有魚口。隨著溫度的越來越低,鰱鱅活躍的水層也會慢慢往下移,釣3-4米深甚至更深的水層也不奇怪,關鍵是要找對魚層。
三,控制好魚層
找好魚層之後也要學會控制魚層,因為我們釣鰱鱅的餌料霧化是比較好的,鰱鱅很容易會追逐融散的餌料上浮。最後出現總是錨魚,有口不中魚的尷尬。所以,在前期誘魚的時候餌料需要儘量霧化,開好餌後不需要打揉也不需要把餌料捏成團,只要拋得出去就行了,高霧化餌料能幫助我們快速誘魚。但是在魚兒進窩後,餌料就需要控制霧化了,不然魚兒全都跑在魚鉤上方了,提竿就錨魚,這樣很容易驚窩。餌料可以維持在1-2分鐘霧化完畢,如果想要留魚就隔三差五的高頻率抽2竿即可。
四,釣鰱鱅的調釣和抓口
都知道釣鰱鱅是釣浮,所以調釣可以隨意一些,但是如果你的吃鉛量特別大,路人甲還是不太建議調得特別高。因為調目越高浮漂產生的剩餘浮力就越大,鰱鱅把魚鉤吸入嘴裡的力氣就需要更大,出現清晰頓口的機率會小很多。建議調個5-8目,掛上餌後釣個2-3目。
很多人釣鰱鱅是有動作就提竿,但路人甲建議還是主抓有力的頓口,一些左右晃動的信號其實是魚兒在蹭線,這時候應該調整浮漂更精準地找到魚層。如果是信號比較弱,可能是鰱鱅離你的魚鉤比較遠,產生的吸力不足以拉動浮漂,可以將浮漂向上推個5-10釐米。
最後:入秋之後也是鰱鱅覓食的高峰期,因為鰱鱅並不耐寒,食物也是以浮遊生物為主。天氣冷了以後浮遊生物的數量也會急劇減少,鰱鱅們想要度過寒冷的冬天就必須要在這個短暫的時間段內吃到足夠的食物來補充體力。比如等到天寒地凍鰱鱅都進入休眠狀態了,那就只能等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