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鱅是釣友對白鰱和花鰱的簡稱,作為中國四大家魚中的兩種,其在國內各水域非常常見。
鰱鱅有著相似的長相和習性,它們都喜歡高溫,但對氧的耐受力較低,一旦水中含氧量不足,便會出現「浮頭」的現象。
作為一種濾食性魚類,鰱鱅以水中的藻類和浮遊動植物為食,因此其活動範圍主要在水體的中上層,特別喜歡成群結隊地四處尋食,而且嗅覺非常靈敏。
以上是鰱鱅的大致習性,我們再來看看在入秋之後該怎麼來釣鰱鱅呢?
入秋以後,天氣漸漸轉涼,喜高溫的鰱鱅活躍度會相對降低,但這並不意味著秋後不適於釣鰱鱅。相反,隨著秋天的到來,鰱鱅為了能順利越冬會開始大量進食,這也為我們釣鰱鱅提供了絕佳的時機!
釣鰱鱅既可以用手竿釣也可以用拋竿釣,雖然兩者看起來差別較大,但釣法本質並沒有什麼區別!只要掌握好以下幾個要點,鰱鱅爆護將變得非常簡單!
1、做窩
很多人釣鰱鱅並不做窩,尤其是一些打拋竿的釣友,但我認為要想快速誘魚,打窩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氣溫漸冷的秋季。一般來講拋竿直接用打窩器裝窩料遠投打窩,手竿則採用由遠及近並逐步加量的方式布窩或者採用大團餌連續拉餌做窩。注意窩料一定要霧化效果好,入水後形成一團「白霧」,給鰱鱅形成強烈的覓食信號!
2、找水層
在不同的天氣及溫度下,鰱鱅活動的水層是不同的,像到了秋季隨著溫度的降低,鰱鱅的活動水層相比夏季就會更深一些,因此找好適當的水層變得非常關鍵。
無論是手竿還是打拋竿都可以通過試釣來找水層。從1米左右的淺層開始慢慢增加釣深試探魚口,一般只要水層找對了,很快就會有口。
3、調漂
調漂對於拋竿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但對於手竿來講卻比較講究。首先應該選擇吃鉛大的漂,因為是釣浮,只有浮力大的漂才能使得餌料團在水中懸浮,而調漂時一般調高目釣浮釣低目,力求保證訊號靈敏清晰,因為釣鰱鱅是靠魚把鉤吸入嘴中,而不是像釣鯉魚、鯽魚直接吞食,漂相顯得很「溫柔」,一般情況下掛上餌2目左右即可。
4、線組及鉤距
拋竿釣鰱鱅大多使用「水怪」或者 「爆炸鉤」,鉤距都是固定的,並不是很好調,但對於手竿釣鰱鱅則需要注意,線組的子線相比釣其他魚種更長一些,40-50公分較為合適,而且上下鉤的鉤距也要適當增大,保持10公分至30公分之間,如若多次出現錨魚的話,可以考慮將鉤距減小。
5、釣餌
釣鰱鱅餌料的關鍵在於霧化,只有足夠的霧化才能保證氣味快速的擴散,一方面是誘魚,另一方面水中霧化的細小顆粒可以使魚長久地停留在下竿的地方,另外餌料的比重一定要輕,讓鰱鱅一吸餌就可吞鉤,開餌時可以適當的加一些輕質狀態餌。
而對於味型方面,鰱鱅喜歡酸、腥、酸臭甚至微微發酵味道的餌料,整體來說對味型並不是非常的挑剔,釣友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搭配。
最後大家還要注意垂釣時機的選擇。入秋後氣溫下降,垂釣鰱鱅最好是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選擇一天中氣溫較高的時間段,比如上午十點以後到下午五點以前,而且降溫過程中並不建議出釣,時間點一定要等到氣溫變的穩定之後。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些許幫助,那一定要分享給自己最親密的釣友們!
無論您是釣魚界的扛把子,還是野釣界的小學生,只要是熱愛釣魚,那就歡迎您來關注我!
「牽著小羊去釣魚」與大家分享最實用的釣魚技巧以及釣魚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