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針對新冠病毒消毒劑問題已經經過了充分討論,相關機構也發布了權威指南。
針對新冠病毒有效和安全的洗手液和物體表面消毒劑主要是高濃度酒精(也包括異丙醇,兩者統稱為醇類消毒劑),和低濃度含氯消毒液。
筆者為什麼突然提出甲醇是否可以作為消毒劑的問題呢?
這是因為,2020年的最後一天,有媒體報導稱有一位浙江大伯誤將「85度甲醇」消毒液當成白酒連喝四五天,導致甲醇中毒。
「85度甲醇」,按照國內通常的說法就是指甲醇的體積佔總體積的85%。
「85度甲醇」作為消毒劑?
沒錯,媒體報導的文章就是這麼寫的「幾經周折,最終醫院在公安廳的協助下查明——這瓶「消毒液」就是85度的高濃度甲醇!」
儘管文章強調了「在網上隨便買的」,這可能嗎?
應該不可能,即使是「三無產品」。
因為,甲醇是一種受嚴格管控的「毒藥」,如果真有「85度甲醇」消毒液流入市場,造成中毒的絕非「浙江大伯」這一人。
因為,即使不是拿來當酒喝,只要接觸皮膚和呼吸吸入就可以造成中毒。
因此,文章中「85度甲醇」應該是筆誤,合理推測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甲醇含量超標的「85度酒精消毒液」。
甲醇為什麼不能用作消毒劑呢?
酒精和異丙醇是專業機構推薦的兩種安全有效的醇類消毒劑,在超過60%,最好在75~85%濃度下可以在體外快速有效的殺滅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有包膜病毒。
因為,醇類消毒劑的主要作用機制是破壞細胞和病毒生物膜的結構,也可以導致蛋白質變性,從而殺滅微生物。
因此,對於像諾如病毒這類無包膜病毒,醇類消毒劑無效。
有人會說,同樣是醇類,酒精和異丙醇可以作為消毒劑,甲醇為什麼就不行呢?
這是因為,甲醇消毒的效力遠低於以上兩種醇;
更為關鍵的是,酒精和異丙醇作為消毒劑使用是安全的,而甲醇則高度危險。
這是因為,我們知道,醇類一旦進入體內,代謝過程是首先由醇(不限於僅針對乙醇)脫氫酶轉化成醛,然後由醛脫氫酶迅速轉化成酸,酸最終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儘管醛是臭名昭著的毒性物質,但是由於體內醛脫氫酶非常高效,代謝產生的醛類會被迅速分解,因此,並不會造成明顯危害。
有一個例外是,「沾酒就臉紅」的人,由於基因變異,醛脫氫酶失效,喝酒後一圈再血液中集聚擴張皮膚血管造成;同時會產生頭疼,心慌等不適症狀。
因此,這些人往往「酒量很小」,甚至非常討厭喝酒。
但是,如果強行喝酒,也會產生更大的健康危害。
相反,醇和酸在體內存在的時間較長,可以產生更明顯的生理效應。
「醉酒」和酒精中毒就是醇生理效應的主要體現。
也就是說,包括甲醇在內的醇類在體內毒性相對較低,人可以耐受的劑量較大。
但是,幾種醇代謝產生的酸的生理效應卻存在巨大不同:
乙醇代謝產生的乙酸(即醋酸),和異丙醇代謝產生的丙酸都沒有明顯毒性;
而甲醇代謝產生的甲酸,也稱為蟻酸,卻是一種高毒物質,可以對機體產生嚴重危害,甚至在較低劑量下就可以致死。
也就是說,甲醇作為消毒劑既低效,而又高度危險,因此,從來沒有任何機構批准或推薦其作為消毒劑使用。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世界上最大的甲醇貿易組織還專門發布了一項「 COVID-19大流行期間甲醇安全性」和「常見問題解答」的文件,強調甲醇不是可以用於洗手液或表面消毒劑有效或安全的產品。
儘管甲醇也廣泛存在於自然產物中,同時也廣泛被作為溶劑和添加劑添加在一些化工品、燃料和汽車防凍液中。
但是,濃度都有嚴格限定,最高容許濃度不超過0.5%。
在美國,甲醇濃度超過4%就應該在產品上標識「毒物」;
在歐洲,化妝品和個人衛生產品(包括洗手液)中甲醇最高容許含量為5%。
因此,新聞中「85度甲醇」消毒液似乎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真有其事,就是一樁極其重大的產品安全事故。
甲醇中毒
甲醇代謝產生的甲酸在體內經由10-甲醯基四氫葉酸合成酶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這種酶的活性很低,暴露於甲醇極易造成甲酸在體內累積,導致酸中毒而產生系列性危害。
同時,甲酸也可以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這也是眼睛毒性更為突出的主要原因,
因此,實際上是由甲酸造成的「甲醇中毒」往往在12到72小時(根據劑量)後才能表現出來。
甲醇中毒在急性期通常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痛和輕度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甲醇的作用。
然後,經過一定「潛伏期」後,根據暴露的劑量大小,發生失代償性代謝性酸中毒。
其中,視覺功能受損最為突出,受影響範圍從視力模糊到視野改變,乃至完全失明。
綜上所述,日前媒體報導的浙江大伯誤服「85度甲醇」消毒液的新聞存在可能存在「筆誤」。但是,甲醇是一種危險的毒性物質是不爭的事實,人即使少量接觸也可能中毒。而甲醇由廣泛存在於很多自然物質和產品中,特別是像化妝品和個人衛生用品中。
因此,購買這些產品時,我們應該睜大慧眼,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發現甲醇含量超標的危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