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2020-07-25 科技領航人

僅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就可以了解很多有關宇宙歷史的知識。一個成年人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它由數萬億個細胞組成,大約有10^28個原子:原子是地球上所有物質的構建基塊。關於人類造物的科學故事,不僅使我們了解了地球生命的進化和歷史,而且也使我們了解了整個宇宙。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使我們得以存在的不僅僅是數十億年的生命存活、繁榮昌盛、充滿了地球上每一個可能的生態位,而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從上一代的恆星到古代星系的合併,再到大爆炸本身,甚至暗物質在使人類能夠在宇宙中生存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人類在地球上誕生化了138億年

它不只是數十億年的生命生存,繁榮,並填補了每一個生態利基可能在我們的星球上,使我們存在,但整個宇宙。我們是如何成為什麼樣的故事需要各種各樣的宇宙前輩,從前幾代恆星到古代星系的合併,到大爆炸本身。即使是暗物質,在使人類能夠生存在這個宇宙中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類花了138億年的時間才誕生於地球上,我們終於重新構造了關於如何到達這裡的宇宙故事。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圖註:人體組成,按原子序數和質量計。 0.1毫克或更高的水平代表人體中有56種元素,其中大多數具有已知的生物學功能。

在一個非常基本的層面上,我們可以簡單地通過觀察構成人體的微小成分(原子)來了解人類。 氧氣是人體中最豐富的元素,其次是碳、氫、氮和鈣。總而言之,元素周期表中至少有56種不同的元素構成典型人類的至少0.1毫克,而輕元素和重元素在人體的生物活動中均起著重要作用。

在過去20萬年左右的時間裡,人類已經在地球上行走,每一代現代人類都源於前一代。每個生物都是這樣工作的:它是從其父代有機體(或從多個父本)衍生而來的,遺傳物質(加上發生的任何突變)是從父代傳給孩子的。在地球上超過40億年的不間斷的生命線中,這是當今存在的每種生物的來源。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圖註:被稱為虹吸蟲的一類令人著迷的有機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型動物的集合,它們共同作用於形成一個更大的殖民生物。這些生命形式跨越多細胞有機體和殖民生物之間的邊界,可能代表多細胞生命形式發展的中間進化階段。

但是,曾經存在的所有各種形式的生命,都依賴於人類所擁有的相同成分:相同的原子和相同的元素。它們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園,在那裡它們可以組裝成可以自我繁殖和維持數十億年的生命形式: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圍繞著相對穩定的恆星,例如我們的太陽。無法保證像人類這樣的事物的進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於宇宙中每個與地球條件相似的星球,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可能的。

那麼問題是,在宇宙中如何發生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生長,並具有生命所需的正確原料呢?您不能只說「宇宙是通過這種方式創造的」,因為這不是科學的工作原理。在科學中,如果您想知道有關宇宙的問題的答案,則必須詢問宇宙本身。我們這樣做的方式是通過提出假設,進行實驗,進行觀察並得出結論。

幸運的是,該方法在提供我們尋求的答案方面非常成功。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圖註:以我們的太陽系衡量,當今宇宙中元素的豐度。宇宙中排名前10位的元素依次是氫、氦、氧、碳、氮、氖、鎂、矽、鐵和硫。

我們需要的第一個成分是生命所需的元素:組成周期表的各種原子。當我們詳細查看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他物體(包括掉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時,我們可以確定哪些元素以哪種比例存在,其中包括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

然後研究宇宙,包括:

  • 大質量的恆星
  • 超新星事件,
  • 太陽般的小恆星,
  • 像白矮星和中子星這樣的恆星殘留物,
  • 宇宙射線,
  • 甚至是大爆炸本身

我們可以確定每個元素的大部分來自何處。 因此,為了使人類能夠生存的宇宙,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圖註:上面的這張圖詳細描述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及其來源。 鋰來自三種來源的混合物,但事實證明,一個特定的通道(經典新星)實際上可能負責那裡的所有鋰(〜80%+)。

也許令人驚訝,答案是所有這些。只是,您無法立即獲得它們。

如果我們的宇宙始於熾熱的大爆炸,那麼產生的唯一元素就是氫、氦和一小撮鋰(元素3)。沒有其他的。 原因很簡單,但有局限性:在最早、最熱的階段,您擁有大量高能的質子和中子,但是您還有足夠的光子或光粒子,以至於任何時候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光就進入了 並將它們分開。

只有宇宙膨脹並充分冷卻後,質子和中子才能結合在一起形成較重的元素,這需要時間。但是到那時,物質的密度和能量已經大大降低,以至於排斥兩個氦原子的電力是如此之強,粒子無法克服它。我們可以在「大爆炸」中製作最輕的元素,但不能製作更重的元素。對於這些,我們必須等待很長的時間:要形成恆星。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宇宙需要足夠甚至數億年的時間才能冷卻下來,萬有引力將足夠多的物質吸引到各個位置,從而首次觸發恆星的形成。為此,宇宙需要:

  1. 天生就有微小的瑕疵,有些地區的物質比其他地方多,
  2. 足夠冷卻,以便可以從電離的原子核和自由電子中形成穩定的原子,
  3. 將足夠多的物質吸引到一個地方,以便氣體雲可以坍塌形成恆星,
  4. 並使坍縮的物質散發出足夠的能量,以使核聚變可以開始在恆星的核中發生。

第一部分是宇宙通貨膨脹的主要證據之一。第二部分是我們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的來源;第三是需要花費所有時間(數千萬至數億年)的事情;但是第四是挑戰。

為什麼?

因為通常,氣體冷卻形成恆星的方式涉及通過氣體中的重元素輻射出能量。如果沒有這些冷卻劑,唯一的冷卻方法是通過氫氣輻射,效率極低。結果,宇宙中最早的恆星被天文學家稱為第三星族星,與我們今天形成的恆星有很大不同。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平均而言,每當新星形成時,宇宙就會形成一些大的、重的、塊狀的藍色恆星,但平均新星很小:大約佔太陽質量的40%。但是,由於缺少重元素,因此,第三星族星的平均恆星應該是太陽質量的10倍,這意味著它們都壽命很短,並且可能在超新星爆炸中死亡。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非常不錯,因為超新星不僅會產生大量的重元素,而且還會導致中子星的形成,然後中子星可以自身融合在一起以產生所有重元素:碘,金等元素,鉑和鎢。這些第一批恆星很重要,它們製造超新星的事實也很重要。

但這也帶來了挑戰,因為這些早期的恆星團中只有一點點物質,而超新星則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猛烈速度將物質排出。如果您進行數學運算並加起來「形成第一顆恆星需要多少材料」,然後將其與「超新星彈出材料的速度有多快」相比較,就會遇到難題。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圖註:同一超新星顯示在兩個面板中:同樣的超新星在兩個面板中顯示:從1985年左,右從2007/8年,大約22年後。後一個圖像不只是更高的解析度,但提供信息,告訴我們超新星物質從中心區域彈出的速度。如果這個空間區域沒有足夠的引力,彈射物質將完全離開銀河系。

所發射的物質太快,無法滿足現有的質量要求,這意味著這些重元素應壓倒性地噴射到星際介質中。

那很糟!我們需要依靠這種物質,以便它可以參與子孫後代的形成。我們需要它來幫助形成:

  • 後代的恆星,所以我們可以獲得低質量的恆星,
  • 巖石行星,這樣我們就可以擁有一個像地球這樣的地球世界,而不是僅以氣體為主的行星,
  • 和生命,因為我們需要這些重元素能夠實現的化學反應。

僅宇宙中基於原子的正常物質不足以做到這一點。存在的所有氣體、灰塵和黑洞根本無法為我們提供足夠的引力來掛在這種材料上。在僅由原子構成的宇宙中,我們所看到的更龐大的結構(如我們居住的結構,銀河系)將是不可能的。為了形成它們,我們需要額外的成分:暗物質。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在暗物質的作用下,這些早期的恆星團和原星系可能具有足夠的引力,可以掛在超新星和其他大災變所噴射的物質上,同時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物質。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形成足夠多的重元素,從而開始形成更多演化的恆星,其中大部分是重元素。這些恆星質量較低,不僅有助於產生我們周期表中的許多元素,而且還有助於白矮星的融合和爆炸,導致形成碳,氮和鈣等原子:這是人體的重要元素。

最終,經過數十億年之後,像銀河系這樣的單個星系將富含這些重元素,以至於當新恆星形成時,它們也能夠在它們周圍形成巖石狀的類地行星。人們認為,在大爆炸之後大約92億年,我們銀河系中一個恆星形成區域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恆星,其中一顆恆星將長成我們的太陽。它的原行星盤最終將形成四個內部巖石行星,以及一個由外部氣體巨行星組成的系統。從太陽到地球的第三顆行星最終將形成生命並導致人類崛起。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這些都不是預定的結論。如果我們將時鐘倒回太陽系的最初形成並再次向前移動十億次,那麼人類即使出現一次也不大可能出現。但是,如果我們將時間回溯到熱鬧的大爆炸的早期,那麼一個充滿恆星、星系、巖石行星、類太陽恆星以及萬億萬億生命機會的宇宙將是不可避免的。

原因很簡單:宇宙的規律和原始成分總是相同的。具有正常物質的宇宙將產生光元素。具有密度缺陷的宇宙將產生第一代恆星;具有暗物質的宇宙將懸掛在噴射出的物質上,並形成具有重元素的恆星;具有第二代恆星的宇宙將形成巖石行星和類似太陽的恆星;擁有巖石狀地球行星的宇宙將使生命存在,生存和繁榮發展數十億年。其餘的一切都取決於機會,但這就是使我們存在的可能。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好好珍惜它。

相關焦點

  • 人類還能夠在地球生存多久?答案可能讓我們感到沮喪
    越是對地球歷史以及生命史了解得越多,我們越會感到人類未來的生存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曾經人們都認為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可以永久生存在地球上。可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對地球以及宇宙認知的不斷提升,已經很少人敢於自信地說,人類可以在地球生存到永遠。
  • 若地球成為一顆「流浪行星」,人類還有生存的可能嗎?
    它們有的剛形成就被拋出,成為了浪跡宇宙的「孤兒」,而有的原本是圍繞著恆星正常公轉,但由於受到了其他恆星的幹擾,這才被迫流浪宇宙。 引力透鏡效應不僅能夠告訴我們流浪行星的存在,甚至還能告訴我們這顆行星的體積以及質量。
  • 膨脹的宇宙才適合人類的生存,這就是我們這個宇宙的「宿命」
    第二種時間箭頭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具體是指我們內心感覺到的時間流逝,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我們只能意識到過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但是卻無法意識到未來。第三種時間箭頭是建立在宇宙學的基礎上,因此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是膨脹的,而不是收縮的。
  •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整個宇宙都會成為我們的花園!
    當前罕見的怪異現象將會司空見慣,宇宙中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甚至會變得更多。為了了解恆星的未來,我們需要知道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恆星誕生在氣體和塵埃雲中,這些氣體的質量從幾十萬個太陽質量到百萬個太陽質量不等。今天銀河系中恆星的形成速率接近每年一個太陽質量,科學家估計1000億年後,恆星的形成速率將會降低至目前的1/10,而在億萬年後,這一速率會降低到1/100。
  • 我們的宇宙可能是特殊的
    哥白尼原理認為,作為觀察者的我們沒有任何特殊之處。我們生存的時間沒有特殊之處,我們所在的位置也沒有特殊之處。哥白尼原理背後隱含的力量,意味著科學家在嘗試對這個世界進行解釋時,永遠也不可忘記它的忠告。它著重強調了沒有任何優勢參考系的《相對論》——認為它是哥白尼世界觀的勝利。因此,按照哥白尼的看法,我們以及與我們有關的一切都是平庸的。
  • 地球上可能原本是沒有人的,第一個人如何來的,超乎我們的想像
    人類是怎麼來的一直都是一個困擾著我們的問題,我們也知道,現在應該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地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那麼地球上可能原本是沒有人的,第一個人如何來的,超乎我們的想像。可能在廣闊的宇宙中還是有著許多的地球的的,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是不能一個接一個地探索它們的,甚至我們不能完全肯定人類是地球上的原生動物
  • 太陽在宇宙中,是如何運行的?專家:答案可能有點顛覆!
    太陽在宇宙中,是如何運行的?看完你就明白了!眾所周知,太陽系一直是一個天體的大家庭,他們以各種方式相互作用,以太陽為中心,我們太陽系內八大行星組成了這個大家庭的主要成員,每個行星都保持著自己圍繞太陽的軌道,以及一系列圍繞每顆行星旋轉的衛星,太陽系中的一切都圍繞著太陽運轉,那麼小夥伴們就很有疑問,太陽在宇宙中是如何運行的呢?專家來告訴你答案,雖然有一點顛覆人類對太陽的認知!
  • 多重宇宙理論到底是什麼?我們宇宙可能只是其中一個
    物理有一個理論假設認為,可能只是多重宇宙的其中之一,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玄幻,但是有專家支持,還有堅實的理論支持多重宇宙,但下面的內容可能有點像科幻小說。大家有沒有想過,會不會還有其它宇宙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回到宇宙產生的那一刻,去經歷一遍宇宙暴漲的過程。
  • 地球死後,我們將在哪裡生存?先知「霍金」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除了地球,它是太陽系中最適合我們生活的地方了。但火星上的條件對於我們來說遠非理想水平。空氣壓力小,氧氣僅佔0.1%,晝夜溫差大,白天20攝氏度,晚上-80攝氏度,太陽輻射強。殖民火星需要複雜的生存保障措施,我們才能生活。在人工環境中,我們的生存嚴重依賴各種設備。馬斯克(Elon Musk)和他的公司(SpaceX)。正在積極準備載人前往火星,將這個想法變成現實。
  • 用尺度理解我們生存的宇宙
    人類生存的宇宙,從量子的普朗克尺度(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小於這個長度則處於不可觀測範圍。)到宇宙中最為龐大的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寬達100億光年,銀河系寬度的10萬倍,太陽直徑的7億億倍)。全都處於一定的時空範圍內,沒有尺度無以認知世界。
  • 我們不能掏空地球。宇宙擁有無限資源,科學使小行星採礦成為可能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是金屬小行星探測科學和小行星開採技術,小行星確實很可能成為未來人類獲得資源的主要途徑,因為宇宙中的資源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無限的,這與地球資源完全不同,而且在太空中開採小行星完全不需要考慮汙染問題。
  • 我們生存的宇宙是永恆的嗎?如果不是那它究竟多少歲了?
    我們生存的宇宙是永恆的嗎?如果不是那它究竟多少歲了?宇宙究竟有多少歲了?我們一直很好奇宇宙到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它的年齡有多大?探索宇宙,是一個神秘的話題,但是我們在竭盡所能認識我們存在於其中的宇宙。宇宙到底有多大了?2007年,白矮星被天文學家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這是迄今所發現的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星體。
  • 我們的宇宙有沒有可能是電腦模擬的
    我們人類是無法未經過濾地感受宇宙的本質的,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和大腦僅能處理一小部分世界,所以我們必須使用各種概念和工具,了解現實的本質,周月三舊調用,科技進步不僅拓寬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也讓我們意識到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模擬整個宇宙在未來將成為可能,但如果這是一種可能我們如何否認這還沒有發生,如果……我們不是創造者,而是被造物,有沒有可能我們不是真實的,同時我們甚至對此毫不知情
  • 浩渺的宇宙中,我們有多大的可能找到高等生命?
    「宜居區域」中的星球數量可能會因有毒大氣而減半新發現強調一種在我們尋找複雜的外星生命中,嶄新且關鍵的變量。在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展開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者認為,之前估計的的可以支持複雜生命生存的星球數可能明顯過高了。
  • 未來我們是否可以宇宙旅遊,發現更多的星球供我們生存?
    宇宙浩瀚無邊際,我們是否能找到它的邊際?對現實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也許未來能夠實現早在明朝有一個叫萬戶的人,綁了很多火箭在椅子上,隨著火箭點燃就消失在太空中,但這並沒有阻擋我們對宇宙的探索,近代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是蘇聯尤裡-加加林,她的成功激勵著我們更加努力的探索宇宙,再到我國的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一步一步的前進和發展,神五神六載人飛船順利發射,其實這都離不開航天員辛苦的勞作。
  • 人類和宇宙被毀滅,我們真的該責備程心嗎?我們可能忽略了這一點
    人類和宇宙被毀滅,我們真的該責備程心嗎?我們可能忽略了這一點以往讀三體時,老感覺宇宙實在是太殘酷了,裡面劉慈欣用最冷酷的筆法,寫出了宇宙深處的危機,似乎在宇宙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只有生存和死亡,人類的人文主義精神,在黑暗森林法則面前變得那樣的軟弱無力。
  • 為什麼說生命可能被宇宙設計用於繁殖宇宙?
    生物是複雜適應性的集合,它們是宇宙中最不可能的複雜事物。事實上,不太可能的複雜性是自然選擇的標誌。這使得它們處於不太可能的低「熵」——表徵物理系統的無序度。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事物總是朝著熵增的方向演變,使得系統變為更加無序。由於這個定律,打碎的玻璃無法自動復原。由於自然選擇是「設計」生物的過程——逐漸把隨機、無序的物質組織成複雜的功能器官——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強反熵過程。
  • 如果我們到達宇宙邊緣,將會看到什麼?以下這3種可能!
    人類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意識對我們現在所生存的地球以及宇宙有了自己的全新看法,對於人類來說宇宙是非常廣闊無垠的,還存在著太多的未知。當第一個望遠鏡開始出現之後,人類通過觀測得知,宇宙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
  • 我們的宇宙可能會忽然消失,並且這一過程可能幾億年前就開始了
    科學家警告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會在與負能量的泡沫發生碰撞時突然消失,而且這一過程可能已經開始  專家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有一天可能會改變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它可能會撕裂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境  量子粒子和黑洞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啟動這一點  崩潰可能已經發生在宇宙的一個遙遠的角落  當事件的光線到達我們的時候,已經太遲了
  • 離開宇宙我們無法生存
    比起渴望來世,人們更習慣於抬頭觀察宇宙,幻想一種進步的崇高的使命。太空探索的成就被官方描述為communism社會大邁進的一部分,所謂「科學對宗教的勝利」。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對天堂的褻瀆。隨著航天學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空間神話。它基於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關於空間殖民的簡化理論。蘇聯的宣傳是創造國家神話形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