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以優秀的大腦為傲,但實際上直到1萬年前,我們才擁有成熟的大腦。
1萬年很長嗎?對個體來說,是的。但對人類種族來說,很短很短。
300多萬年前,人類種族就開始了從猿到人的漫長進化。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是一隻生活在非洲東北埃塞爾比亞的南方古猿,科學家們發揮驚人的智慧,給它取了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Lucy。
在至今300萬年到1萬年的這段漫長時間裡,人類祖先都生活得非常原始。
每天,男性猿人外出覓食。一開始,他們只捕殺小型動物,甚至只搜集可食性植物。但隨著族人數量的擴大,以及可食用植物的減少,他們不得不把目標投向更加大型和兇猛的動物。
為了提高狩獵成功率,男性猿人必須保持專注,他們會緊盯獵物,仔細測量與獵物的距離,同時計算好方向和力度,以期把手中最新研發的石矛準確地插入目標物的喉嚨中。
在必要的時候,男性猿人會長距離追擊獵物,他們會利用強大的動態視覺和空間想像能力,一邊不斷演算下一秒獵物與自身的相對位置,一邊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最優的行進方向。在追擊結束後,他們還能通過對方位的識別和記憶,順利地回到領地。
為了完成更加困難的狩獵,猿人不得不擴大自己的腦容量,並且一點點發明了更複雜的語言。但他們很少用這些語言進行日常交流(俗稱嘮嗑),只在關鍵的時候用簡約的命令保持團隊協作。
女性猿人則跟男性有很大不同。
她們通常不參與狩獵,只在距離領地更近,也更安全的地方尋找食物。她們會找回一些野果、蘑菇,或者植物的根莖。為了方便下一次採摘,她們發育出了良好的環境記憶能力和物體再認能力,她們甚至可以一眼辨認出曾經見過的一棵樹。
不採集食物的時候,女性猿人會待在領地裡,製作器材,保護幼兒。因為在更安全的環境中,女性猿人會更多地交流,這種交流無關團隊協作,只是單純的社交和情感需要。
當然,無論是對男性還是女性猿人而言,原始環境都意味著處處潛藏著危險。
這種危險可能是惡劣的氣候、未知的疾病,更可能是隨處可見的毒素、寄生蟲,還有捕食者。
為了應對這些生存威脅,猿人進化出了一種複雜的「常識生物學」知識。這讓猿人對看到的生物都會產生先天的直覺認識:他們知道蓖麻的刺有毒;知道五彩斑斕的蘑菇會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知道猛獸會露出利爪和獠牙;知道有毒的蜘蛛會讓自己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非常神奇的是,這種「常識生物學」知識,即便是三歲小猿都擁有,而且全世界範圍內的猿人都是如此。
除了生物學知識,猿人還擁有大量保證生存的先天本領,在進化學上,這叫「適應器」。
「適應器」這個詞,源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理論和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理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生物體在演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的、可遺傳的、能夠穩定發展出來的,有助於生物體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概念挺繞口,但「適應器」確實解釋了生物為什麼能夠完美地適應它們的生存環境。魚是如此,鳥是如此,猿人也是如此。
對猿人,一個典型的「適應器」,是害怕情緒。猿人不僅會怕野獸、怕蛇、怕蜘蛛,還會恐高,因為從懸崖墜落非常危險;會害怕分離,分離意味著幼兒會失去父母的保護;會害怕陌生人,特別是陌生男性。
在面對突然發生的威脅時,「害怕」這個適應器尤其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會讓猿人產生大約6種反應:
同時,「害怕情緒」還會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它會使腎上腺素激升,心跳加快,血液從胃部流向肌肉,呼吸變急促,這些都會幫助猿人更好地逃走或戰鬥。
可以看出來,當面對威脅感到害怕時,猿人最終會做出何種反應,會因具體情況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事情發生的整個過程更像是一種策略性決策,猿人會首先評估外界情況,然後依據已有的策略規則,選擇最終如何反應。
理解上圖這個決策過程,非常有意義。因為它幾乎可以用來概括所有生物的反應模式。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
圖中的「決策規則」,可以指代各種各樣的「適應器」。除了害怕情緒以外,對甜食的偏好,對酒精的陶醉,對香料的迷戀,對美好風景的嚮往,對美麗鮮花的喜愛……這些無一不是「適應器」的表現。
正是倚靠著複雜而先進的「適應器」,人類祖先完美地適應了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
但是,這樣的生活即將結束。從1萬多年前開始,隨著農業的出現和發展,農耕時代的大幕開啟了,這標誌著人類即將步入文明社會。
如果把人類進化的300萬年比作一天,那麼人類的歷史始於凌晨0點0分,文明社會大概出現在23點55分之後。也就是說,人類在進化過程中,99%的時間都生活在狩獵採集的環境。
在這99%的時間裡,人類祖先一邊進化出大量的「適應器」,一邊將其中很大一部分封裝在了日漸發達和精密的大腦中。
這99%的祖先的記憶,將永遠深刻地影響人類的大腦。
跨越300萬年,人類祖先完成了從猿到現代人類的進化。
隨之完成的,還有人類大腦發育的第一階段。
據資料,人類祖先Lucy及她同類的腦容量只有500毫升,而到1萬年前,人類的腦容量已經達到了1500毫升,足足擴大了2倍。
即便現在人類的大腦容量有所下降,但平均仍有1350毫升,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複雜的有機組織。
這個有機組織由大腦皮層、下丘腦、海馬體、杏仁核、小腦、腦幹等一系列更小的結構組成,這些部分各司其職,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大腦總共擁有接近850億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都會與1萬到2萬個其它神經元建立聯繫,並且同樣被1萬到2萬個神經元相聯繫,總共有大約15萬億個神經連接。
神經連接的存在,構成了人類思考和行為的生理基礎。我們的每一個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神經元通過電信號和化學信號,造成一系列相關的神經連接共同反應的結果。
關於神經連接的簡單知識,中學生物課本中就有。但是遺憾的是,似乎沒有太多人將生物知識與進化論(準確說是進化心理學)聯繫在一起。或者說,不夠重視。
時至今日,很多人仍然只知道大腦受後天的影響,比如生長環境和教育因素。但卻忽略了進化過程對大腦的雕琢。
人類大腦的發育,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恰恰就是長期進化。
通過前文的內容,我們應該能意識到,進化對人類大腦的影響,遠比多數人認為的更加深遠和複雜。
百萬年大自然優勝劣汰篩選出的「適應器」,被巧妙地反映在了大腦精密而複雜的結構中。自人出生之日起,這些結構就已經存在,所有的神經元都已經準備就位,基本的神經連接都已經形成。
所以我們能看到,即便是新生嬰兒,也會產生比如吮吸反射、覓食反射、擁抱反射。這意味著,嬰兒的大腦中已經儲存了非常多有用的知識或策略。
還有,我們小時候都會怕黑;生病了很容易發燒;吃了變質的食物會噁心嘔吐。從這些方面來說,人類祖先遺傳下來的智慧,仍然在幫助後代更好的適應環境。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不合時宜的「適應器」,開始給現代人類帶來了困擾甚至災難。
對甜食和高熱量食物的渴望,讓當今的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對酒精的分辨和追求(往往意味著成熟的果實),卻導致了現代社會的酗酒問題。
另外,我們看到蛇和猛獸會本能害怕,但在現代城市中,已經很難遇到它們。反而對真正危險的汽車,我們缺少足夠的警惕。
更不要說跨越地理和文化的人性共性:過度自信、短視傾向、羊群效應,這些不變的人性甚至是導致金融災難反覆發生的罪魁禍首。
不過,總的來說,長期進化而來的大腦,帶來我們的好處,要大大多於壞處。
我們需要做的,是弄明白它的原理和機制,分辨它的利害,不讓它反過來成為傷害我們的武器。
這就是我們後天需要努力的方向。
大腦後天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生長發育、成人學習。
新生嬰兒的大腦雖已成型,但還遠遠不夠成熟。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神經元雖然都已經存在,但它們之間的連接還沒有充分建立。
生長發育過程的典型變化,就是持續不斷的神經連接的形成。
從蹣跚走路到牙牙學語,再到從事一些更精細和複雜的活動,嬰兒大腦中的神經元不斷發出信號、接受信號。同時活躍的神經元會被組合成一組神經連接,並在此後因頻繁使用而被強化;反之,因為某些原因錯誤搭建的神經連接,在長久廢棄或刻意改正後會被刪除。
生長發育階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發展窗口期」。它的意思是,大腦中某些神經連接,只能在特定的年齡形成或者刪除,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就再也無法改變。
一項跨越數十年的研究表明,6個月以下的嬰兒具有極強的語言分辨能力,他們幾乎能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語音對比,即使以前從沒聽到過。但是,一旦過了10-12月齡,嬰兒的表現就跟成人相似了,變得只能區分自己母語的語音對比。這表明,大齡嬰兒的某些聽力神經結構,已經由最初的完全開放,變成了一定程度的固化。
想一想有的南方人,永遠分不清z、c、s、zh、ch、sh,l、n,你就會明白。
而當人類度過青春期後,他們大腦中的神經連接將幾乎完全固化。沒來得及建立的神經連接將永遠失去機會,因意外建立的不正確的連接也無法刪除。
由於神經連接都已經固化,成年人類改變大腦的唯一方式,就是改變功能。這就是成人學習的生理學基礎:神經連接的功能性改變。
成人學習,是大腦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這個階段大腦的改變,最主要依賴於已有神經連接的強化或弱化。簡單理解,就是在學習新知識或技能時(例如騎自行車),大腦會挑選相關的神經連接產生興奮,沒有用的連接會被抑制。這個過程不斷重複,相關興奮/抑制就會越漸快速和準確。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新的神經連接形成,也不伴隨舊連接的消退。大腦只不過是借用了一些神經連接,即便它們已經承擔了別的任務。
這就讓以前的科學家們,集體低估了成年人大腦的重塑能力。他們強調了大腦結構和神經連接的不變,卻忽略了功能性改變能達到的強度。
大腦之所以神奇,就在於它可以一次次打科學家的臉。
又是一項實驗,這次實驗的對象是一群盲人。這些盲人都因為眼睛出現問題而無法視物,但是視覺神經依然正常。科學家們神奇地發現,盲人們在用手閱讀盲文時,竟然會激活大腦中的視覺神經。而對正常人而言,只有在眼睛接收到外界刺激時,才會啟動視覺神經。
這意味著,視覺神經已經改變了自身功能,開始幫忙處理指尖的觸覺。
除了功能性改變,大腦中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海馬體。這個結構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海馬體中神經元的產生會持續終生,而且會不斷形成新的連接。
長期鍛鍊記憶的人群,比如計程車司機,他們的海馬體會變得更大,以幫助他們記憶地圖和路線導航。
以上這些研究都共同表明,即便是成年人的大腦,也依然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只不過,一旦停止鍛鍊,這些改變就會消失。
以上,就是人類大腦發展的三個階段。
圍繞著長期進化、生長發育、成人學習三個階段,我們分別介紹了它們的原理、機制和特點,特別對第一階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因為長期進化的結果,既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掌控的,也是每個人身上最有共通性的,並且根深蒂固的存在。
繼續深入了解它,我們能更加清晰的理解人類的本性,以及人類眾多思維與行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ps.喜歡的朋友,歡迎點擊在看、分享、轉發。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