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地理格局就像一個不規範的圍棋盤。在這個不規範的圍棋盤上,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東、湖北和漢中是其四邊,中原為其中央腹地。中國的地域雖然遼闊,但在歷代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卻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也有人說是九條龍脈。
在歷代戰爭中,上述九大地域的重要性往往關係到天下的統一與分裂、關係到一朝一代的興盛與衰落,或者,在中原政權與塞外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中關係到中原政權的生存與滅亡。
古人慣講「山川都會」。一般說來,在那些既有山地險要可以憑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戰略要地。
幾列東西向的山河與幾列南北向的山河縱橫交錯,將中國腹地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有山地險要可以憑恃,則易於在紛亂的局面中建立根據地,形成局部的秩序,積蓄力量;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則便於向外部投遞力量,便於向外擴展,也便於介入全局。上述九大戰略要地大都擁有這些條件。
在這個棋盤形格局中,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分處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一般都有比較優越的山河形勢,有相對穩固的後方和可以憑恃的山川險阻,能夠保持一種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態勢;有優越的經濟條件,足以供養、支撐起一個龐大的政治、軍事集團;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易於形成一定的社會政治力量。一種勢力興起之初,佔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可以建立根據地,形成局部的秩序,從容經營,積累力量,為日後進取天下打下基礎。
歷史治亂更替,天下大勢也隨之分合變遷。逐鹿雖在中原,真正能參與逐鹿的群雄,卻多不起於中原,而起於四角。歷史上,那些最終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勢力,大都是起於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先據有一到兩個角,積累力量,繼之以向兩翼擴展,然後,向中原發展,進取天下。
秦、西漢、隋、唐因襲的成資可追溯到西魏和北周(和唐都是以關中為基礎統一天下的。由關中進取天下,以秦的統一開其先例,且其進取天下的歷程亦最典型,西漢、隋、唐的統一,大抵循秦之故轍:其根基在關中,擴展在兩翼,決戰在中原。
東漢劉秀則開創了由河北進取天下的先例。劉秀在河北脫離更始帝自立,先據河北、河內作為根基,次取河南,據洛陽,立以為都,然後,遣將四略,平定四方,統一天下。元和清都起自塞外,入主中原後,也以河北為其根基。
明朝朱元璋開創了由東南統一天下的先例。朱元璋據有金陵,西平陳友諒,控制荊襄上遊;東滅張士誠,鞏固三吳根本。平定江南之後,興師北伐元朝,先攻山東,由山東包卷河南,取河南之後,再才北上攻取大都,驅逐蒙古勢力,統一天下。
據有四角山川險固之地者,上之可以平定四方,統一天下;次之可以割據一方,稱雄一時。當統一的條件不成熟時,據四角之地可以建立起局部的秩序,成就一方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