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者|餘鋰鐳|醫學|微信公眾號|交感神經|刺激儀|創新|-健康界

2021-01-11 健康界

文/王方怡 健康界

2009年,27歲的餘鋰鐳在QQ空間寫「做一個自我找尋和超越的人」。

2017年,35歲的餘鋰鐳在CIT2017青年醫師研究獎頒獎典禮上說,「青年醫生在立志成為一名好醫師的同時,還應努力追求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在創新中國、健康中國大好政策的鼓舞下,走出一條中國原創的創新轉化之路。」

青年才俊已長成。作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博導、副主任醫師,餘鋰鐳正處於科研創新黃金期。 

迷走神經之調控

自2006年9月進入武漢大學醫學部讀研,餘鋰鐳便與心臟神經調控結下不解之緣。

說起專業,餘鋰鐳頗為興奮。

「人的神經系統很有意思。」餘鋰鐳說,如同一天分為白天和黑夜,人的神經系統也分為兩個部分,即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其中,交感神經白天興奮,迷走神經晚上興奮,二者在健康狀態下相互平衡。一旦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則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心血管疾病又會進一步激活交感神經,形成惡性循環。

餘鋰鐳所在的Nerual ReBalance(神經再平衡,下稱NR)團隊,就是要通過調控使得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形成再平衡。

來自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

為何強調調控,而非直接消融?

餘鋰鐳舉例解釋道:如果把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比作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駛的車輛,使車速降下來的最好方法不是直接破壞發動機,而是踩剎車。「還不能急踩,而要慢慢地踩下去。」

對應到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即為加油系統,迷走神經即為發射系統。

因此,調控迷走神經,就相當於踩下神經系統失衡的剎車。

更進一步,餘鋰鐳及其他團隊成員,在團隊PI——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心內科主任江洪的帶領下,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針對全身多處分布的關鍵迷走神經進行調控,均可使整個神經系統達到再平衡。

但問題是,如何選擇一個性價比更高、更適合臨床病人、更安全簡易的調控手段?

由此入手,餘鋰鐳自2009年開始嘗試研究。

2013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的資助下,NR團隊在全球首次證明:作為迷走神經在體表的唯一分支,耳迷走神經的低強度經皮刺激(LL-TS)可對心臟起到保護作用。

心衰改善可無創

雖然這一課題最初關注於心房顫動,卻為心衰改善帶來一種新方法。

NR團隊發現,臨床上能夠幹預心衰進展的選擇極少,而心衰是所有心臟疾病自然病程的終末階段,病人數量眾多、臨床需求廣泛。

但當時,國際上對於心臟自主神經的調控措施主要是有創策略,如心臟交感神經切除術、有創迷走神經刺激術等,在臨床上應用有限。「我們就琢磨著,既然無創迷走神經刺激可以保護心臟,那是不是可以拿來用於改善心衰現象?」

2015年,NR團隊開始著手該項臨床研究,進行臨床實驗,撰寫專利申請,並於2016年底完成三個專利的申請。

2017年初,團隊推出產品原型,名為「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可穿戴式無創迷走神經調控系統」

該產品由可穿戴式迷走神經刺激儀(下稱刺激儀)、經皮自主神經活性記錄及自動分析胸貼(下稱胸貼)、移動APP,以及遠程伺服器組成。

餘鋰鐳(標清)

產品模擬視頻

按照設想,胸貼可持續記錄自主神經活性並自動分析,一旦自主神經異常並達到閾值,即可發放信號使刺激儀發放刺激,實現治療效果;基於AI技術,該產品還能不斷深度學習、優化參數,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而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操作終端的產品設計,兼具簡單、方便等優點。

隨後,餘鋰鐳帶著這一產品方案,在多場比賽中過關斬將,收穫眾多關注與肯定。

創新轉化之困擾

今年4月,健康界在2018中國醫學創新大賽現場,首次見到餘鋰鐳。

演講完畢,他被多家資本團團圍住,受歡迎程度顯而易見。

但是,餘鋰鐳坦言,雖然該產品頗受資本追捧,但涉及具體對接仍存障礙。

一般而言,資本不願投資科研團隊,而是希望投入可以資本化運作的公司。但問題是,高校和醫院的職務發明,如何合規合法、合情合理地通過成立公司進行轉化?

「尤其像我們,既有高校職稱,又有醫療職稱,怎麼能去開辦一家公司呢?」

這亦不是餘鋰鐳堅持科研創新的初衷。「我們擅長在科學問題上提供支持,也能在技術方面尋找工程師配合。」餘鋰鐳表示,困難在於尋找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需要既熟悉醫療行業,又能團結工程師隊伍,還能專業地運營公司。」

在餘鋰鐳看來,醫生、工程師和職業經理人應達成鐵三角一穩固關係「以色列運營成功的創新公司,這個鐵三角架得非常紮實。術業有專攻,自己開公司進行成果轉化的方式,不適合我,或許也不適合絕大部分醫生。」

誠然,醫學創新項目的轉化過程複雜且漫長,將各個環節交給專業人士已是業界共識。但由於成果轉化產業在國內剛剛興起,市場尚未成熟,人才隊伍也較為匱乏。

因缺乏合適的CEO人選,NR團隊暫時並無接受風投計劃,「接受是對大家的不負責」。

原始創新之追求

但餘鋰鐳的創新勁頭持續而熱烈。

他希望,將基礎研究所得知識轉化為產品,轉化為中國製造的好器械、好藥物,進而服務於病人,反哺於社會,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實現做出貢獻。

為了這一目標,餘鋰鐳先是購書自學,後又在網上尋找相關培訓班,機緣巧合之下發現CCI(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的招生宣傳,由此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作為CCI的首期學員之一,餘鋰鐳如他的其他同期一樣,在CCI收穫頗多。

「加入CCI之前,我對成果轉化幾乎不了解,只是知道,不能只發文章。」餘鋰鐳說,只發文章永遠是在給歐美人做貢獻。「我們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歐美雜誌上,讓他們利用我們的研究做成產品,再賣給中國的醫院和病人。」

CCI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於2015年發起成立的、鼓勵年輕醫生進行臨床創新的一體化平臺。在CCI創新學院,餘鋰鐳不僅結識到各方面的創新人才,還學習到如何將研究結果轉化為產品、申請到專利、進入商業化進程。

而一旦涉及成果轉化,便不得不提高校和醫院的創新轉化機制。

餘鋰鐳表示,武漢大學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都十分鼓勵創新成果轉化。

「我們自己要先把政策理解透徹。」餘鋰鐳認為,醫生和科研人員應在國家整體趨勢和要求下,及時抓住機遇,並踏實練足硬功夫,把好事做成好事,「別把好事做壞了」

團隊文化之打造

但創新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創新需要團隊合作。

餘鋰鐳將自己獲得的成績皆歸功於其所在的NR團隊。

長期致力於心臟自主神經再平衡研究的NR團隊,截至2017年8月共有成員21人,其中包括8名博士研究生和6名碩士研究生。餘鋰鐳在團隊任Co-PI。

在江洪的帶領下,團隊對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培養方向清晰、路徑明確。

「我們要求研究生們從臨床實際問題出發,首先思考解決方案,然後通過反覆查閱文獻提出實驗設計進行臨床研究,進而通過研究驗證解決方案是否可行。」餘鋰鐳強調,不能僅滿足於做好一名臨床醫生,還要追求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

在此導向下,團隊要求每名研究生每周至少參加2次實驗、2次臨床業務學習、1次組會討論;並鼓勵所有研究生儘快出國學習,為期至少1年;鼓勵研究生至少參加1次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

來自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

在餘鋰鐳看來,形成創新意識非常重要。

「創新意識的形成,在於思維習慣的培養。」餘鋰鐳表示,在知識學習以外,還需學會如何主動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且該方案務必做到切合實際,不能一味追求新技術,還需考慮實際情況和性價比。「最佳解決方案需要解決實際問題,並且能為市場接受,適合廣泛推廣。」

餘鋰鐳的創新意識,亦是自研究生階段開始得到培養。「我們整所大學、醫院和科室,都已建立起這種研究思維。」

帶著這種思維方式,從2006年到現在,餘鋰鐳由一名研究生成長為教授,從臨床新人成長為副主任醫師,並參與和見證著NR團隊十餘年來的不斷突破與收穫。

這支團隊的文化打造亦頗有意思。

在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裡,團隊成長足跡清晰可見:每半年一次團隊工作總結;每個重大研究結果均配發相應文章;每次大型學術會議演講均公布演講視頻或PPT;團隊簡歷實時更新;且時不時會發一些應景的科普趣文。

 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七夕科普趣文

餘鋰鐳本人亦是這樣,隨時隨地可以講出有意思的科普知識,透過研究觀察生活,透過生活驗證研究。

「比如,為什麼有些臨床病人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也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心臟血管還是出現了很大問題?就是因為他的情緒波動太大。」

「比如,如果想忘掉一個人,第一要適當減少接觸,減少神經刺激;第二要想辦法轉移注意力,建立新的神經環路。」

科研創新正當年

在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餘鋰鐳喜歡講述居裡夫人發現「鐳」的故事。

那個故事裡,有這樣一句話:

「要知道,從古到今,名利都不是爭來的,而是靠自已的業績和美德贏得的。」

一步一步,餘鋰鐳正是通過一項一項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不斷積累業內聲譽。

去年,NR團隊創新性地將光遺傳學技術用於心臟自主神經的調控,研究結果發表在《JACC》,並獲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中國原創研究一等獎。

 

葛均波院士在ACC年會上為餘鋰鐳頒獎

餘鋰鐳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未來將有可能通過智慧型手機等體外設備,在心臟不適甚至死亡臨近時,打開病人體內的無線光遺傳學刺激儀開關,抑制過度活躍的心臟交感神經系統,提前阻斷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從而挽救生命。

而創新從未停步。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我會不斷為臨床中尚未解決的臨床問題思考解決辦法。」他說,並且每天一定要抽出時間查閱大量文獻,了解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尋求靈感和驗證自己的思考,也會及時與團隊成員交流。

「神經調控將是未來一個主流的研究方向。」餘鋰鐳清楚地看向未來,「且不僅局限於心血管系統的應用。」

餘鋰鐳詩一首·來自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考點複習 ·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
    自主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它們分布至內臟、心血管和腺體,並調節這些器官的功能。自主神經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自主神經由節前神經元和節後神經元組成。節前神經纖維屬於B類纖維,傳導速度快,節後神經纖維屬於C類纖維,傳導速度慢,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短、節後纖維長。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長、節後纖維短。
  • 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起自此核的細胞,因此交感神經又稱交感部或胸腰部。 交感神經的周圍部包括交感幹、交感神經節,以及由節發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經叢等,根據交感神經節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為椎旁節和椎前節。 中樞部為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於脊髓胸段全長及腰髓1~3節段的灰質側角。
  •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基礎資料: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基礎資料: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陸續進行,怎樣備考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山東中公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山東醫療衛生招聘的知識,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一套適合50歲以上伽人的睡前瑜伽,刺激副交感神經,修復身心!
    #百裡挑一#其實,睡眠質量好不好,跟人體的副交感神經有很大關係。在人體內,有一個植物性神經系統,也叫自主神經。植物性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其中交感神經用來應對緊急情況,當人們處於緊張、搏鬥、興奮狀態時,交感神經活躍。副交感神經負責平衡,用來抑制體內的興奮,讓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相互拮抗,當交感神經興奮時,人就沒有困意。
  • 男性改善性功能要放鬆副交感神經
    尤其是男性,中醫指出,男性改善性功能要放鬆副交感神經。*有一套自主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後者對男性性功能至關重要。它被激活後,能釋放乙醯膽鹼,降低心率、呼吸頻率、肌肉緊張度,從而降低新陳代謝,讓機體放鬆下來。因此,學會放鬆,就是要學習控制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這對男性來說,意味著更好的勃起和更優質的性生活表現。
  • 人體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傳出神經:(1)運動神經(軀體神經,非自主神經)(1)植物神經(內臟神經,自主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由側角發出的節前纖維隨脊神經前根和脊神經一起出椎間孔後離開脊神經,到達交感幹神經節。一部分在節內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離開交感幹返回脊神經,隨脊神經分布到四肢和體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節前纖維在交感神經幹內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不再加入脊神經,而在各動脈周圍形成神經叢,隨動脈分布到頭、頸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體。2.
  • Nature:都怪交感神經太活躍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一線科普(yixiankepu)在電視劇或小說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主人公在受到嚴重的心理打擊之後,竟然在短短一晚上就變成了滿頭白髮,那麼,這種現象是否存在科學道理呢?,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Hyperactivation of sympathetic nerves drives depletion of melanocyte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文章的中文譯名是《交感神經的過度活化導致黑素細胞幹細胞的耗竭
  • .‖ 俞恩梅:飽經磨難志不移——新中國第一獻鐳者(三) 居裡夫人...
    自1月19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四川省情網發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著名歷史小說、戰爭小說作家,四川省作協巴金文學院連續三屆特聘創作員田聞一先生撰寫的《俞恩梅:飽經磨難志不移——新中國第一獻鐳者》一文,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後「留言」處留下讀後感言!
  • 交感神經系統由許多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組成
    2016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不論遭受何種物理刺激或情緒刺激觸發,交感神經系統長期以來被認為會作出相同的反應。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這種系統由不同的神經元組成,其中每種神經元調節特異性的生理功能,如勃起肌肉控制。
  • 青島「掃黃打非」7.96萬餘件非法出版物被銷毀,首例「微信公眾號...
    4月25日,「2019山東省暨青島市非法出版物集中銷毀和綠書籤活動」在西海岸新區第六初級中學舉行,7.96萬餘冊(張)非法出版物被銷毀。去年還查辦「掃黃打非」和文化領域案件1133起。此外,青島首例「微信公眾號」案等案例也隨之發布,在此案件中,青島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開辦的微信公眾號推送最新熱門電影電視劇資源,涉嫌通過信息網絡擅自向公眾提供他人的作品。
  • 網際網路時代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應用
    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眾號上線,截至2016年底,微信公眾號數量已經超過1200萬。微信已成為深入影響國內主流人群的媒體接觸方式,甚至帶來了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的改變。利用微信公眾號構建交流的平臺成為科技期刊運用新媒體的一種新嘗試。本文對科技期刊應用微信公眾號存在的優勢、問題及發展前景進行探討,以期為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發揮積極意義。
  • 當與一名醫學創新者交談時,他在談什麼 | 訪北大口腔孫玉春
    自述:一個主線 六大創新 20年積澱「當前,全球口腔醫學有三架馬車驅動行業發展,一是數位化,二是新材料,三是組織工程技術,且有一個趨勢是,新材料和組織工程技術都越來越多地藉助數位化技術加速革新。那麼,口腔數位化修復技術的自主創新研發,就是我整個科研事業的主線。
  • 2020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 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開展內鏡神經外科技術的醫生,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張亞卓教授和他帶領的團隊,為中國內鏡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北京醫學會舉辦「2020年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之際,健康界專訪張亞卓教授,分享他對醫學創新的思考與展望。
  • 交易慢慢來比較快——我交易的「副交感神經」
    一個正常人,需要放慢頻率才能有良好的副交感神經。  除了自律本就需要修煉外,其實這都跟一個人的副交感神經長期相對低下而導致自律神經失去平衡息息相關。事實證明,交易上的大錯誤大多是在精神壓抑,心情不是很好的時候或是連續的交易十分緊張的時候或是情緒高漲後加大倉位的時候才造成的(去看看偉大而可悲的利弗莫爾,還有那麼一堆隕落的交易天才)。
  • 微信公眾號在中學家校協同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一、一種基於微信公眾號的家校協同教育新應用模式——CH-SCP  本文研究設計的微信公眾號的訂閱者包含班級班主任、學科教師、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我們基於微信公眾號平臺構建一種新的班級家校協同教育模式(簡稱CH-SCP),模式如圖1所示。
  • 只花了1000塊,我給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辦了場線下見面會。
    原標題:只花了1000塊,我給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辦了場線下見面會。 即便在個人垂直微信公眾號運營日漸式微的今天,依舊可以從中獲得別樣的運營樂趣。 分享會當天,還同步召開了一場公眾號的UGC新書發布會:《海爾波普還沒有走遠》,這是一本由50位志願者(即「鬧味」的關注者)在線上合作完成的、從300多篇投稿作品裡篩選出的14篇精華文章,編輯而成的UGC創作書籍,一經發布後,收到多個實體書訂購申請和線上版本的下載請求。
  • |交感神經興奮|頸椎間盤...
    這是因為頸椎病變可直接壓迫或刺激鄰近交感神經,引起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血壓升高、多汗、乏力、肢體震顫、焦慮及緊張等類似交感神經興奮症候群。而交感神經對胰島β細胞的影響很大,可使血糖調節紊亂,引發或加重糖尿病。
  • 2020年寧夏醫療事業單位備考每日一練-醫學基礎知識10.18
    【導讀】華圖寧夏醫療衛生考試網同步醫療衛生人才網發布:2020年寧夏醫療事業單位備考每日一練-醫學基礎知識10.18,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寧夏醫療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衛生人才招聘微信公眾號(nxyshd),寧夏醫療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微信號:ht18295188220   事業單位招考中很多人都感覺自己筆試可以輕鬆搞定,但是實際上隨著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一分之差你可能就無緣面試。
  • 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
    4.1.2因變量 至於因變量,毫無疑問則是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對於媒介產品而言,效用(utility)比貨幣更能夠衡量其價值。 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使用商品之後對該商品的主觀評價。對於具有媒體性質的微信公眾號而言,衡量其傳播影響力的指標主要為關注者的效用評判,及關注者在使用微信公眾號之後對其能否滿足自身需求及滿足程度的主觀評價。
  • 上海健康微信公眾號,一年誕生近200篇「10萬+」
    上海健康微信公眾號,一年誕生了近200篇「10萬+」。今天舉行的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眾號」發布會傳出消息:2018年本市健康微信公眾號累計閱讀總量近1.32億,平均單個帳號閱讀量近百萬,成為上海人閱讀醫療科普的實力擔當。 「醫學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10家微信公眾號榮獲「2018年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