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方怡 健康界
2009年,27歲的餘鋰鐳在QQ空間寫「做一個自我找尋和超越的人」。
2017年,35歲的餘鋰鐳在CIT2017青年醫師研究獎頒獎典禮上說,「青年醫生在立志成為一名好醫師的同時,還應努力追求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在創新中國、健康中國大好政策的鼓舞下,走出一條中國原創的創新轉化之路。」
青年才俊已長成。作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博導、副主任醫師,餘鋰鐳正處於科研創新黃金期。
迷走神經之調控
自2006年9月進入武漢大學醫學部讀研,餘鋰鐳便與心臟神經調控結下不解之緣。
說起專業,餘鋰鐳頗為興奮。
「人的神經系統很有意思。」餘鋰鐳說,如同一天分為白天和黑夜,人的神經系統也分為兩個部分,即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其中,交感神經白天興奮,迷走神經晚上興奮,二者在健康狀態下相互平衡。一旦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則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心血管疾病又會進一步激活交感神經,形成惡性循環。
餘鋰鐳所在的Nerual ReBalance(神經再平衡,下稱NR)團隊,就是要通過調控使得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形成再平衡。
來自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
為何強調調控,而非直接消融?
餘鋰鐳舉例解釋道:如果把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比作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駛的車輛,使車速降下來的最好方法不是直接破壞發動機,而是踩剎車。「還不能急踩,而要慢慢地踩下去。」
對應到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即為加油系統,迷走神經即為發射系統。
因此,調控迷走神經,就相當於踩下神經系統失衡的剎車。
更進一步,餘鋰鐳及其他團隊成員,在團隊PI——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心內科主任江洪的帶領下,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針對全身多處分布的關鍵迷走神經進行調控,均可使整個神經系統達到再平衡。
但問題是,如何選擇一個性價比更高、更適合臨床病人、更安全簡易的調控手段?
由此入手,餘鋰鐳自2009年開始嘗試研究。
2013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的資助下,NR團隊在全球首次證明:作為迷走神經在體表的唯一分支,耳迷走神經的低強度經皮刺激(LL-TS)可對心臟起到保護作用。
心衰改善可無創
雖然這一課題最初關注於心房顫動,卻為心衰改善帶來一種新方法。
NR團隊發現,臨床上能夠幹預心衰進展的選擇極少,而心衰是所有心臟疾病自然病程的終末階段,病人數量眾多、臨床需求廣泛。
但當時,國際上對於心臟自主神經的調控措施主要是有創策略,如心臟交感神經切除術、有創迷走神經刺激術等,在臨床上應用有限。「我們就琢磨著,既然無創迷走神經刺激可以保護心臟,那是不是可以拿來用於改善心衰現象?」
2015年,NR團隊開始著手該項臨床研究,進行臨床實驗,撰寫專利申請,並於2016年底完成三個專利的申請。
2017年初,團隊推出產品原型,名為「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可穿戴式無創迷走神經調控系統」。
該產品由可穿戴式迷走神經刺激儀(下稱刺激儀)、經皮自主神經活性記錄及自動分析胸貼(下稱胸貼)、移動APP,以及遠程伺服器組成。
餘鋰鐳(標清)
產品模擬視頻
按照設想,胸貼可持續記錄自主神經活性並自動分析,一旦自主神經異常並達到閾值,即可發放信號使刺激儀發放刺激,實現治療效果;基於AI技術,該產品還能不斷深度學習、優化參數,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而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操作終端的產品設計,兼具簡單、方便等優點。
隨後,餘鋰鐳帶著這一產品方案,在多場比賽中過關斬將,收穫眾多關注與肯定。
創新轉化之困擾
今年4月,健康界在2018中國醫學創新大賽現場,首次見到餘鋰鐳。
演講完畢,他被多家資本團團圍住,受歡迎程度顯而易見。
但是,餘鋰鐳坦言,雖然該產品頗受資本追捧,但涉及具體對接仍存障礙。
一般而言,資本不願投資科研團隊,而是希望投入可以資本化運作的公司。但問題是,高校和醫院的職務發明,如何合規合法、合情合理地通過成立公司進行轉化?
「尤其像我們,既有高校職稱,又有醫療職稱,怎麼能去開辦一家公司呢?」
這亦不是餘鋰鐳堅持科研創新的初衷。「我們擅長在科學問題上提供支持,也能在技術方面尋找工程師配合。」餘鋰鐳表示,困難在於尋找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需要既熟悉醫療行業,又能團結工程師隊伍,還能專業地運營公司。」
在餘鋰鐳看來,醫生、工程師和職業經理人應達成鐵三角一般的穩固關係。「以色列運營成功的創新公司,這個鐵三角架得非常紮實。術業有專攻,自己開公司進行成果轉化的方式,不適合我,或許也不適合絕大部分醫生。」
誠然,醫學創新項目的轉化過程複雜且漫長,將各個環節交給專業人士已是業界共識。但由於成果轉化產業在國內剛剛興起,市場尚未成熟,人才隊伍也較為匱乏。
因缺乏合適的CEO人選,NR團隊暫時並無接受風投計劃,「接受是對大家的不負責」。
原始創新之追求
但餘鋰鐳的創新勁頭持續而熱烈。
他希望,將基礎研究所得知識轉化為產品,轉化為中國製造的好器械、好藥物,進而服務於病人,反哺於社會,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實現做出貢獻。
為了這一目標,餘鋰鐳先是購書自學,後又在網上尋找相關培訓班,機緣巧合之下發現CCI(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的招生宣傳,由此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作為CCI的首期學員之一,餘鋰鐳如他的其他同期一樣,在CCI收穫頗多。
「加入CCI之前,我對成果轉化幾乎不了解,只是知道,不能只發文章。」餘鋰鐳說,只發文章永遠是在給歐美人做貢獻。「我們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歐美雜誌上,讓他們利用我們的研究做成產品,再賣給中國的醫院和病人。」
CCI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於2015年發起成立的、鼓勵年輕醫生進行臨床創新的一體化平臺。在CCI創新學院,餘鋰鐳不僅結識到各方面的創新人才,還學習到如何將研究結果轉化為產品、申請到專利、進入商業化進程。
而一旦涉及成果轉化,便不得不提高校和醫院的創新轉化機制。
餘鋰鐳表示,武漢大學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都十分鼓勵創新成果轉化。
「我們自己要先把政策理解透徹。」餘鋰鐳認為,醫生和科研人員應在國家整體趨勢和要求下,及時抓住機遇,並踏實練足硬功夫,把好事做成好事,「別把好事做壞了」。
團隊文化之打造
但創新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創新需要團隊合作。
餘鋰鐳將自己獲得的成績皆歸功於其所在的NR團隊。
長期致力於心臟自主神經再平衡研究的NR團隊,截至2017年8月共有成員21人,其中包括8名博士研究生和6名碩士研究生。餘鋰鐳在團隊任Co-PI。
在江洪的帶領下,團隊對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培養方向清晰、路徑明確。
「我們要求研究生們從臨床實際問題出發,首先思考解決方案,然後通過反覆查閱文獻提出實驗設計進行臨床研究,進而通過研究驗證解決方案是否可行。」餘鋰鐳強調,不能僅滿足於做好一名臨床醫生,還要追求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
在此導向下,團隊要求每名研究生每周至少參加2次實驗、2次臨床業務學習、1次組會討論;並鼓勵所有研究生儘快出國學習,為期至少1年;鼓勵研究生至少參加1次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
來自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
在餘鋰鐳看來,形成創新意識非常重要。
「創新意識的形成,在於思維習慣的培養。」餘鋰鐳表示,在知識學習以外,還需學會如何主動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且該方案務必做到切合實際,不能一味追求新技術,還需考慮實際情況和性價比。「最佳解決方案需要解決實際問題,並且能為市場接受,適合廣泛推廣。」
餘鋰鐳的創新意識,亦是自研究生階段開始得到培養。「我們整所大學、醫院和科室,都已建立起這種研究思維。」
帶著這種思維方式,從2006年到現在,餘鋰鐳由一名研究生成長為教授,從臨床新人成長為副主任醫師,並參與和見證著NR團隊十餘年來的不斷突破與收穫。
這支團隊的文化打造亦頗有意思。
在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裡,團隊成長足跡清晰可見:每半年一次團隊工作總結;每個重大研究結果均配發相應文章;每次大型學術會議演講均公布演講視頻或PPT;團隊簡歷實時更新;且時不時會發一些應景的科普趣文。
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七夕科普趣文
餘鋰鐳本人亦是這樣,隨時隨地可以講出有意思的科普知識,透過研究觀察生活,透過生活驗證研究。
「比如,為什麼有些臨床病人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也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心臟血管還是出現了很大問題?就是因為他的情緒波動太大。」
「比如,如果想忘掉一個人,第一要適當減少接觸,減少神經刺激;第二要想辦法轉移注意力,建立新的神經環路。」
科研創新正當年
在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餘鋰鐳喜歡講述居裡夫人發現「鐳」的故事。
那個故事裡,有這樣一句話:
「要知道,從古到今,名利都不是爭來的,而是靠自已的業績和美德贏得的。」
一步一步,餘鋰鐳正是通過一項一項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不斷積累業內聲譽。
去年,NR團隊創新性地將光遺傳學技術用於心臟自主神經的調控,研究結果發表在《JACC》,並獲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中國原創研究一等獎。
葛均波院士在ACC年會上為餘鋰鐳頒獎
餘鋰鐳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未來將有可能通過智慧型手機等體外設備,在心臟不適甚至死亡臨近時,打開病人體內的無線光遺傳學刺激儀開關,抑制過度活躍的心臟交感神經系統,提前阻斷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從而挽救生命。
而創新從未停步。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我會不斷為臨床中尚未解決的臨床問題思考解決辦法。」他說,並且每天一定要抽出時間查閱大量文獻,了解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尋求靈感和驗證自己的思考,也會及時與團隊成員交流。
「神經調控將是未來一個主流的研究方向。」餘鋰鐳清楚地看向未來,「且不僅局限於心血管系統的應用。」
餘鋰鐳詩一首·來自NerualReBalance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