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2020-07-17 天文在線

縱觀整個歷史,有四件事能決定我們能通過天文學了解到多少關於宇宙的信息:

一、望遠鏡的大小,決定了指定時間內可以聚集的光量和解析度。

二、光學系統和相機/電荷耦合器件的質量,決定了可用數據的光量程度。(電荷耦合器件是一種用於探測光的矽片)

三、使用望遠鏡觀測,大氣可能會扭曲「視線」,但如果觀測環境為高海拔、無風、無雲的晚上,結合自適應光學技術,可以使大氣扭曲影響降到最低。

四、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充分分析通過的每個光子。

過去的25年裡,通過改進標準2到4,地面天文學有了顯著的發展。1990年,凱克10米級望遠鏡時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雖然現在有很多8到10米級望遠鏡,但10米級仍然是現存最高標準。(10米望遠鏡可以在250公裡之外分辨人的兩隻眼睛,或在10公裡外讀出報紙上的標題文字。)

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凱克望遠鏡

在不增加孔徑的情況下,這些領域所做出的改進已經是極限。這並不是為了減少其他領域的收益,雖然現在的收益很可觀,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們已經走了多遠。望遠鏡上的電荷耦合器件既能聚焦大視場也能聚焦窄區域,收集視場中特定波段的所有光子,然後進行光譜分析,一次最多可處理數百個,將光分解成各自波長。我們可以利用所有通過望遠鏡反射鏡射入的光子,必要的話,研究時間可以加長,從而對宇宙有更深的了解。

此外,在克服大氣層影響的問題上,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無需再發射望遠鏡進入太空。在高海拔且無風的地區建立觀測站,如莫納克亞山山頂或智利安第斯山脈,我們可以去除大氣湍流的大部分影響。另外,如果一個已知的信號(比如一顆明亮的恆星,或者由雷射從60公裡外的大氣鈉層反射而成的一顆人造恆星)看起來模糊,自適應光學可以幫助我們創建正確的「鏡像形狀」,從而對圖像進行清晰化處理,消除圖像的其他所有光線,可以進一步去除大氣的湍流效應。

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智利安第斯山脈

最後,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可以從相同的數據中記錄和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這些都是巨大的進步,但我們仍然還在使用和上一代同樣大小的望遠鏡。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宇宙、達到高解析度和高靈敏度,我們就必須要使用更大的孔徑,需要一個更大的望遠鏡。目前有三個望遠鏡在爭奪第一:莫納克亞山頂上的望遠鏡(30米級)、智利的歐洲超大望遠鏡(39米級)和智利的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將代表地面天文學的下一個巨大飛躍,於去年年底動工,計劃在2021年初運行,2025年全面投入使用。

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莫納克亞山公路

技術上不可能製作出這麼大的鏡子,因為材料會在總重量下變形。可以使用「蜂巢式」鏡子,如歐洲極大望遠鏡中用了798個鏡子,但這也有個明顯的缺點,即產生大量的圖像偽影,偽影有銳利的線條,很難去除。相反,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只用了七個鏡子(四個已經完成),這些鏡子安裝在一起,每個直徑8.4米(即28英尺)。鏡子是圓形,相互之間就會留有間隙,意味著會失去部分聚光力,但獲取的圖像要整潔得多,更容易處理,而且沒有偽影的幹擾。

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麥哲倫巨型望遠鏡

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現在有兩個6.5米的麥哲倫望遠鏡,這裡海拔約2400米(約8000英尺),天空晴朗,無光汙染,是地球上天文觀測的最佳場所之一。這裡配有世界上最高級望遠鏡所擁有的設備,尖端照相機/電荷耦合器件、攝譜儀、自適應光學技術、跟蹤和計算機技術,擴大25米望遠鏡的功能,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將給天文學帶來巨大變革。

1.) 第一個星系:為了深入了解宇宙,我們需要了解,兩倍遠的物體只會發出四分之一的光,而且膨脹的宇宙還會導致光線紅移,或者使波長變長。大氣層只有一些固定的「窗口」通過光線,這一點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很有幫助,因為大氣層可以阻擋來自太陽等恆星的紫外線輻射,而紫外線輻射可以在足夠遠的距離內紅移到光譜的可見光(甚至近紅外)部分。在太空中尋找這些星系很簡單,但還需要光譜學技術才能夠確認,而這點最好在地面上進行。理想情況下,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上周的《天文學的未來》中的文章)和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可以直接且清晰地測量這些物體的紅移和光譜特徵,打破現有宇宙已知星系的最遠極限,並且以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去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2.) 第一批恆星:更為興奮的是有機會直接觀察和確定宇宙中有史以來形成的第一批恆星的性質。大爆炸之後,宇宙首次形成中性原子,那時沒有重元素,只有氫、氘、氦-3、氦-4和鋰-7,沒有別的。因此,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恆星也一定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並且銀河系的恆星中也沒有發現任何重元素。為了找到這些原始恆星——第三星族——必須要依賴高紅移。雖然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發現一個符合要求的恆星,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應該有能力去發現數百個這樣的恆星。它不僅能發現,而且:

能夠確定恆星內部的相對元素豐度,

能夠測量氫、氦、甚至氘和鋰的濃度,

能夠測量地球上和太空中氣體雲的吸收光譜,

甚至能夠在宇宙重新電離之前,中性氣體存在時,就能發現原始恆星。

這同樣適用於了解第一批星系,但對於觀測第一批恆星來說更令人興奮,因為我們能夠看到宇宙的原始樣本,並了解這些最早的恆星能有多大。

3.) 最早的超大質量黑洞:我們偶然發現了大量這樣的類星體。通過全天測量,發現了大部分的類星體,如SDSS和2dF。為了確切測量這些類星體,需要獲得它們的光譜,而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將是最好的選擇。光譜和測光的區別有點像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它們都是展示圖像,但是有了光譜,細節和信息量可以增加一千倍以上,我們可以通過光譜來了解內裡是何情況(有多少),沒有光譜的話就只能做推算。麥哲倫巨型望遠鏡不僅可以提供光譜學,幫助EUCLID和WFIRST望遠鏡尋找最遙遠的類星體,而且幫助我們找到最遙遠的類星體(更年輕、更小和更早期的超大質量黑洞),比世界上(和外面)任何東西都遙遠。

4.) 萊曼α森林:我們在觀察最遙遠的類星體和星系時,不僅看到遙遠的光,還看到物體和我們之間的居間氣體。通過測量吸收特徵,我們可以了解宇宙的結構和組成是如何演變的,並得出宇宙的各種成分,而這些成分,比如中微子和暗物質,肉眼無法看見。(萊曼α森林是指在類星體光譜中,位於氫的萊曼α發射線短波側的密集的吸收線叢。它和分布在該發射線長波側的稀少的譜線形成鮮明的對照。在所有高紅移類星體的光譜中無一例外地均存在萊曼α森林。)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望遠鏡來「正常」了解天文知識,包括發現行星、了解恆星和星系的演化,測量超新星及其遺蹟、行星星雲和恆星形成區、星團、星際和星際氣體等等。最令人興奮也許正是未知的事情。沒有人能夠預測,100英寸胡克望遠鏡首次投入使用,埃德溫哈勃就會發現正在膨脹的宇宙;也沒有人能夠預測,第一次拍攝照片時,哈勃深空區如何揭開宇宙的奧秘,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在超遙遠的宇宙能夠發現什麼。

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超新星遺蹟,圖源:NASA中文

這就是研究的原因,也是前沿科學。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將在地面上完成天基望遠鏡無法完成的所有任務,並且比現有的任一望遠鏡做得更好。與其他大型地面望遠鏡不同,麥哲倫巨型望遠鏡完全由私人出資,沒有政治爭議,並且已經開始動工。任何科學未來——尤其是天文學——都需要雄心壯志,並致力於尋找未知的事物。如果不去主動研究,我們永遠學不到超出認知範圍的知識,而麥哲倫巨型望遠鏡是人類尋找未知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作者: startswithabang

FY: 芷玦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智利設想的巨型麥哲倫望遠鏡
    important}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拉斯坎帕納斯峰頂上完成的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的。它將在2018年建成時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星球之一。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拉斯坎帕納斯峰頂上完成的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的插圖這款82英尺(24.5米)的望遠鏡將於2018年完工,將是地球上最大的望遠鏡之一。
  •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項目順利進行,已從國家科學基金會獲得現金注資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項目順利進行,已從國家科學基金會獲得現金注資#天文望遠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已授予GMTO Corporation-監督10億美元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建設和管理的組織 -未來三年撥款1750
  • 科學家將設迄今最大天文望遠鏡 精度是"哈勃"10倍
    原標題:科學家將設迄今最大天文望遠鏡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效果圖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天文學家正計劃在位於智利的坎卡納天文臺安裝一個大型天文望遠鏡——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這將是地球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的建成將帶來深太空探索的新時代。
  • 迄今最大天文望遠鏡成像精度是「哈勃」的10倍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天文學家正計劃在位於智利的坎卡納天文臺安裝一個大型天文望遠鏡——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這將是地球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的建成將帶來深太空探索的新時代。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組織(GMTO)理事長、芝加哥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溫蒂·弗裡德曼說:「GMT將開闢天文學的新時代,它將找到宇宙中最早發光的物質,探索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奧秘,在銀河系中找到像地球一樣宜居的星球。」  GMT屬於新型巨型望遠鏡,它擁有7個直徑8.4米的鏡面,相當於一個直徑25米的主鏡。
  • 哈勃太空望遠鏡30年來的重要成果(一)
    (2.4米),由於在近地軌道上運行,不會受到大氣層的幹擾,因此是地面天文望遠鏡分辨效果的10~20倍,觀測的極限星等可達到31等,這個數量級比人類肉眼可見到的最暗天體還要暗100億倍。由於早期的一個失誤以及針對觀測需要進行的維護升級,從1993年至2009年中,哈勃望遠鏡先後進行過5次的太空維護,因此今天哈勃望遠鏡的性能已經比最初發射時更為先進了。按照目前的情況,哈勃望遠鏡在未來若干年中,仍然還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觀測數據。
  • 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開建,比「哈勃」牛!【知力百科】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5年7月刊)
  • 讓宇宙盡現眼底——激動人心的天文望遠鏡
    1609年,大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通過這個望遠鏡,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還先後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土星光環、太陽黑子、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闢了天文學的新時代。從此之後,天文望遠鏡一直是推動天文學的進步的強大助力。
  • 清晰度比哈勃太空望遠鏡強10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片是怎麼造出來...
    1609年,伽利略製作了他的第一臺望遠鏡,將放大倍數提高到二十倍,幫助人們作出了早期天文學的一些最重大發現,比如四顆木星衛星和太陽黑子。現在,天文學家一如既往地依靠望遠鏡來觀察宇宙,但現代望遠鏡的複雜性和大小會讓伽利略驚掉下巴。位於現代望遠鏡學最前沿的是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這是新一類陸基光學儀器「極大望遠鏡」中的頭一個。
  • 中國首次召開「三十米光學-紅外巨型望遠鏡」科學論壇
    出席,「三十米望遠鏡科學論壇2019」國際會議。會議上,我國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介紹了我國參加TMT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介紹了三十米光學-紅外巨型望遠鏡我國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協同觀測與合作預期。與會專家對科學儀器「高解析度光譜儀」、「廣域光學分光計」進行了研討。
  • 除了韋伯望遠鏡,未來4大巨型太空望遠鏡
    這四個選擇的概念包括大型紫外線/光學/紅外測量員(LUVOIR),一個在哈勃太空望遠鏡傳統中發展起來的巨型空間天文臺。作為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正在研究的兩個概念之一,這個任務概念需要一個空間望遠鏡,它的直徑約為15米(49英尺)。
  • 「APEX望遠鏡大區域星系觀測」(ATLASGAL)任務繪製出迄今最精細的全銀河系地圖
    「APEX望遠鏡大區域星系觀測」(ATLASGAL)任務繪製出迄今最精細的全銀河系地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每日科技」網近日消息稱,天文學家們完成了「APEX望遠鏡大區域星系觀測」(ATLASGAL)任務,繪製成一幅全新的、迄今最精細的全銀河系地圖。
  • ...射電望遠鏡|宇宙|nasa|望遠鏡|天文學|哈勃太空望遠鏡
    哈勃望遠鏡(英語:Hubble Space Telescope,縮寫:HST,為紀念在20世紀初期發現宇宙膨脹的天文學家艾德溫·哈勃而命名)於199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但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946年天文學家萊曼·斯皮策(Lyman Spitzer, Jr.)所提出的論文:《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觀測優勢》。在文中,他指出在太空中的天文臺有兩項優於地面天文臺的性能。
  • 用望遠鏡在麥哲倫星雲中繪製宇宙射線圖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澳大利亞西部內陸的一架射電望遠鏡被用來觀察兩個相鄰星系中宇宙射線輻射Murchison Widefield陣列(MWA)望遠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製出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星系在銀河系周圍的軌道。通過以非常低的頻率觀測天空,天文學家在這兩個星系中發現了宇宙射線和熱氣體,並在新恆星誕生的地方發現了恆星爆炸的殘餘。這項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皇家天文學會是世界領先的天文學期刊之一。
  • 「多信使天文學」是天體物理學的未來
    圖註:超新星1987a的殘餘物,位於距麥哲倫大雲約165,000光年的地方。當它們達到峰值亮度時,II型(核心摺疊)超新星的亮度將是Ia型超新星的兩倍多,並且會同時發射中微子和光,但與它們的環境相互作用不同,從而到達不同的時間。直到幾個小時後,光才到達,這與恆星內部發生的衝擊波到達地表所花的額外時間相對應。
  • 《最強蝸牛》麥哲倫的望遠鏡新貴重品怎麼獲取 麥哲倫的望遠鏡新...
    導 讀 最強蝸牛麥哲倫的望遠鏡新貴重品怎麼獲取,麥哲倫的望遠鏡能解鎖新幻境麥哲倫的環球之旅,想知道貴重品推薦在哪查看
  • 美國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一夜之間竟然塌了
    當地時間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於11月30日晚間至12月1日凌晨之間坍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推特上說:「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平臺一夜之間坍塌,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報告。我們當務之急是確保安全。」工程師們已評估了損壞情況,確定望遠鏡的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重達900噸的儀器平臺墜落到下面的碟形反射盤上。望遠鏡的支撐鋼纜也斷裂了。
  • 我國欲籌建巨型太陽望遠鏡,直徑8米,可觀測和預報太陽上的天氣
    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的觀測太陽,而且這也是天文學中相當重要的一門科學,可能有很多朋友並不理解,心想太陽那麼明亮那麼刺眼,怎麼去觀察它呢?觀察它又有什麼用呢?這些問題比較讓人難理解,實際上太陽和太陽光與我們地球以及地球上面的生命物種的關係十分密切。
  • 從巨型望遠鏡「摔鍋」,看美國的衰弱!
    摔了!頓時,峻兮感到腦後鍋落之聲不絕於耳~~要知道,在中國貴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出現之前,阿雷西博天文臺曾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在電波天文學、大氣科學和雷達天文學等領域貢獻巨大。這口大鍋怎麼就在聖誕來臨前摔了呢?
  • 世界最巨型光學望遠鏡正式開建!2024年開始運營
    據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官方網站消息稱,該機構革命性的望遠鏡——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日前於智利正式開始建造。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巨型的光學望遠鏡,標著新一代超級太空觀測工程的裡程碑,也被天文學家們稱之為「地球望向天空的最大的眼睛」。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的施工設計想像圖。
  • 天文學的未來前景: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每增加一英寸的孔徑,每增加一秒鐘的觀測時間,每從望遠鏡的視場中移除一個大氣幹擾中的原子,在你的眼中能呈現一個更加深邃、清晰的宇宙。在1990年,當哈勃太空望遠鏡開始探測工作時,它在天文領域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天基天文學。我們不再需要與大氣層作鬥爭,也不需要關心雲層和大氣湍流。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望遠鏡對準目標,固定它,然後收集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