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都登上月球了,為何遲遲不發展太空梭?錢學森的建議很關鍵

2021-01-09 漫聊新科技

圖為太空梭

1969年4月,在耗資巨大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即將結束的時候,沉浸在太空探索喜悅之中的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開始考慮研製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於是在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誕生了,意味著人類進入了航天新時代。

圖為「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空間站對接

2020年12月22日,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的成功首飛,除了滿足中低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之外,也開啟了我國在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上的初步探索,那這時可能會有人問中國為什麼不直接發展太空梭呢,反而在火箭上大費周章?

太空梭曾被寄予厚望

太空梭的誕生是出現在美蘇冷戰時期,當時的美國航天局一致認為發展這種能夠重複使用的低成本發射器有助於美國與蘇聯在太空探索中取得領先的地位,近三十年的時間裡總共花費了近2000億美元在上面。

除了運營成本低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它的運載能力無人能及,可以將7名太空人外加30噸的貨物送上太空,並且在返回時可以將14.5噸的有效載荷從軌道運回。

這樣的運載能力可以將可以將中國的「神舟」號和俄羅斯的「聯盟」號運上太空,無論是建立太空國際空間站還是月球基地都是需要太空梭這樣具有運載力量大的工具來支持,所以太空梭當時被視為先進航天技術的象徵。

圖為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被「背回」基地

弱點逐漸暴露,淪為雞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美國在阿波羅登月之後的幾十年裡好像都沒有傳出再次登月的消息,是因為自從歐巴馬總統登上臺之後,就叫停了新的登月計劃,美國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更為遙遠的火星。

所以對於適用於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來說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同時已經投入使用的太空梭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以致於在2010年,由16個國家參與的國際空間站並沒有出現它的身影。

另外它的安全係數比較低,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解體墜毀,七名太空人全部不幸遇難,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災難。但這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故了,因為多次重複使用,勢必會對發動機等部件造成耗損,安全隱患還是比較大的。

此外太空梭的老化速度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它的研製和維修費用每年超支,就算是財力雄厚的國家也扛不住。

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晚,直到1992年才開始立項載人航天工程,兩彈一勳錢學森經過認真的考察之後,給出的建議是:基於中國當前的經濟和國防基礎,應該優先發展載人飛船。

今天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錢老的卓越貢獻,也向世人證明我們可以搞航天研究,而且可以做到比別人更好。(清風)

相關焦點

  • 中國能研製出殲20,為何遲遲不發展太空梭?錢學森的建議很關鍵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現如今我國已經發展出了性能頂尖的殲20隱身戰機,那麼為什麼遲遲沒有聽說發展太空梭呢其實相較於美俄兩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直到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才正式立項,在立項之前科學家就對發展太空梭還是載人飛船展開了研討,後來錢學森經過認真考察後給出的建議是:基於當前的經濟和國防基礎,應該先發展載人飛船。
  • 中國是搞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錢學森力排眾議:搞宇宙飛船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錢學森奠定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基礎。到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已經70多歲了,雖然身體還很硬朗,但為了給年輕人多一些機會,他就選擇了「光榮退休」,您不要以為錢學森退休在家就安度晚年了,其實他每一天也都在工作,同時也關注著中國和世界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進展。除此之外,錢學森後來還幫國家做出一個重大的決議。
  • 美智庫:中國可用神龍飛行器發展太空攻擊平臺
    報告稱,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左右發射自己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工具」——即太空梭,與此同時中國還計劃將60噸重的太空站送入軌道。錢學森的「太空梭之夢」中國太空梭項目早在上世紀60年代醞釀,70年代正式提出。而在中國提出發展太空梭這個概念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
  • 義大利海軍登上中國戚繼光艦 為何遲遲不願離去?
    義大利海軍登上中國海軍戚繼光艦,為何遲遲不願離去?■中國軍網記者喬夢樓幸君「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Angela.」10月27日,中國海軍學員劉旭東與他的義大利新朋友Angela相談甚歡。這天,正在義大利執行出訪任務的中國海軍戚繼光艦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參觀者——義大利海軍士官學校的51名官兵代表,這是戚繼光艦出訪以來首次組織官兵與到訪國海軍進行面對面交流座談。外國軍校學員登上中國海軍的專業訓練艦,他們和中國海軍學員都聊了些啥?
  • 天鼎證券:談中國為什麼不製造太空梭?
    而且太空梭過於複雜,容易出事,其中"挑戰者"和"哥倫比亞"號分別於1986年及2003年因爆炸解體,成為人類史上太空人傷亡最大的航天事故,每次都死亡7名太空人。而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制定過太空梭計劃,並形成了多種方案,但綜合各方面因素後最終沒有實施。
  • 美俄都不玩了,我們為何還要發展自己的太空梭?
    原因就是火箭只是發射工具,而這次說的是航天飛行器,只有幾種可能:這玩意就是太空梭或者太空飛行器。至於更高級的航空飛機那是不可能,因為這次發射是用的長徵—2F火箭,航空飛機是平地起飛不需要火箭助推的。至於大致是個什麼樣子,咱們還得從這次的運載火箭來分析個大概。
  • 載人龍拉開新一代飛船序幕,飛船最終打敗了太空梭?
    黃志澄說,早先,各國都認為近地空間的開發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幾十年孜孜不倦的太空開發證明,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遙感、通信、導航等產業,都是不需要人類親自進入太空的,而有人活動的空間站,經濟價值很難說有多可觀。 於是,新一階段的載人航天,將離開近地軌道,飛向深空。 在外星登陸的行動中,太空梭遠不及飛船實用。
  • 下一個登上月球的將會是誰
    我們現在知道月球上有充足的氦-3,氦-3是一種原子同位素,可以為我們地球上的居民提供豐富、安全的能源。不像地球受磁場保護,月球受到太陽風的轟擊。這種同位素可以在聚變反應堆中提供更安全的核能,因為它不具有放射性,也不會產生危險的廢料。
  • 美國50年前的登月技術,中國至今都沒趕上,砸錢才是關鍵!
    5:中國飛天第一人為何不上太空了呢,是急流勇退?6:中國航天能登月嗎,它的未來如何?帶著這6個疑問讀完本文,相信能帶您了解世界航天史料人您想要的答案!土星五號在1973年以後都退役了。但是直到現在,在所有曾經投入使用的火箭當中,它都是運載能力最強的!土星五號分為三級,高111米,不包括鰭翼在內,直徑10米,總質量2970噸,起飛推力33000千牛。他可以把140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把48.6噸的載荷送入月球軌道。
  • 中美俄罕見意見一致,都不願再踏上月球一步,到底是因為什麼?
    美國是全球頭號強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眾多領域的發展都領先世界,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作為唯一一個登上過月球的國家,美國在經歷了一次登月後,即便一直把重返月球的計劃掛在嘴邊,但再也沒在這方面有所行動,其他國家也默契的沒再提起過登月的事,面對登月計劃,中美俄三國意見罕見達成一致,都不願意再踏上月球一步,這是為何?
  • 中國為何不建造太空梭?美國作為前車之鑑,發生過多次悲劇
    我們中國發展到現在,為何不建造太空梭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疑問。其實並不是中國沒有建造太空梭的想法,只是在經過研究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載人飛船,也是因為在之前美國一些慘痛的經歷,得出了這個經驗。 作為軍事和實力都非常強勁的美國
  • 中國為何不建造太空梭?美國作為前車之鑑,發生過多次悲劇!
    于是之後,眾多國家紛紛開始了追隨世界的腳步,踏上了對於宇宙探索之路,但是在眾多我們所熟悉的太空探索設備中,不僅包括載人飛船,還有探測器等等,但是為什麼沒有太空梭呢?我們中國發展到現在,為何不建造太空梭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疑問。
  •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組圖)
    在過去的30年中,美國的太空梭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135次飛行,來自16個國家的355名太空人,8億多公裡行程,運送1750噸貨物,2000多個在軌科學實驗……  分析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  服役30年來,太空梭為美國乃至全人類的太空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在而立之年被「勒令退役」,原因是多方面的。
  • 2030年中國人能否登上月球?關鍵就看這個4000噸巨無霸了
    有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既然中國已經完成月球取土任務,何時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像美國一樣實現載人登月。其實這個夢想並不遠,按照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計劃,載人登月是早晚的事情。從2007年開始,中國開始執行探月工程三步走計劃,「嫦娥」以無人探測為主,分「繞」「落」「回」三步走策略實施。「繞」為一期,研製和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實施繞月探測。
  • 上世紀60年代,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為何至今無法登上火星?
    1969年,美國太空人成功從地球出發,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踏上地球之外的其它星球,人類的太空夢也由此被正式點燃。一轉眼,50餘年過去了,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早已經是今非昔比。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人類就準備登陸火星,想要將火星變成人類的第二家園。不過直到今天,登陸火星仍然是一個夢。那麼,為何人類至今都沒有辦法登陸火星呢?同樣都是地球的鄰居,為何月球就可以被人類徵服?
  • 沒有他,中國的飛彈和飛船都上不了天——錢學森
    很多人都知道錢學森先生是「三錢」之一,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他們三人都是中國著名的飛彈物理學家,對我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做出了長足的貢獻,但是他對中國具體做了哪些貢獻卻一知半解,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 為何我們中國不造「太空梭」?美國的前車之鑑?還是技術不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沒有:世界各國都在說我們中國是世界航天大國,航天技術首屈一指,那為何我們國家就是不造太空梭呢?難道是我們的技術還不夠嗎?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先不聊技術層面上的,其實美國作為前車之鑑,它們的太空梭就曾多次出現意外,造成過巨大的災難,只是現在很少有人提起罷了。
  • 錢學森對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主要貢獻?
    無論到哪裡,他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兩星期後由幾名友好的美國同事重金保釋,但其行為受到限制和監視,每月需向移民局匯報一次。在身陷囹圄的5年時間裡,錢學森有意讓美國當局知道他已改變研究方向,1954年寫出了《工程控制論》,在一個新的工程技術領域取得開創性的成就。經過中國政府的營救和艱苦的鬥爭,1955年9月錢學森終於衝破藩籬,全家啟程回國。
  • 錢學森住院期間為中國敲響警鐘,為何培養不出人才?如今還不行動
    錢學森住院期間為中國敲響警鐘,為何培養不出人才?如今還不行動隨著中國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未來將會需要大量人才來不斷創造輝煌,帶領祖國不斷的前進。當年國外已經轟轟烈烈展開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國實施閉關鎖國,導致與先進的工業革命擦肩而過,曾經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作品《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到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領先整個世界,為何近代工業史中沒有出現中國的身影?
  • 5架太空梭墜毀2架!美國如今回頭造火箭,中國當初選擇是對的
    在中國航天的起步階段,我們曾一度糾結是發展太空梭還是運載火箭,從美國歸來的錢學森院士更傾向於太空梭。畢竟那時太空梭相對於運載火箭安全性更高並且可以重複利用,這將減少後續太空飛行器的製造成本。但如今耗費30年、2000億美元,美國號稱空間時代第二個裡程碑的太空梭計劃為何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