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網絡上流傳的由轟六搭載中國神龍無人太空飛行器照片
近日,美國智庫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發表了一份長篇報告,分析了中國的太空梭發展軌跡以及最新的成果。報告稱,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左右發射自己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工具」——即太空梭,與此同時中國還計劃將60噸重的太空站送入軌道。
錢學森的「太空梭之夢」
中國太空梭項目早在上世紀60年代醞釀,70年代正式提出。而在中國提出發展太空梭這個概念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
中國的太空梭概念的最初研究主要與兩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是錢學森,另一個是莊逢甘。兩人是非常好的朋友,而且都是上世紀50年代從美國返回中國,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共同奠基人。
中國在太空梭項目上的興趣,真正開始於當年錢學森、莊逢甘的回國。錢學森當時是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共同創辦人,並且對美國早期的火箭項目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正是錢學森先生在1949年提出了「空天飛機」概念:1949年12月,錢學森就在紐約召開的美國火箭學會的會議上,提出實現洲際高速客機的藍圖。錢學森說,將來可以設計出一種「火箭客機」——一個有翅膀的火箭。錢學森所提出的這種把火箭與飛機結合起來的「火箭客機」,為美國空軍在上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Dynasoar」軍用空天飛機概念奠定了基礎,而後者最終孕育出了美國的太空梭。
在上個世紀70年代,錢學森還提出了另一個與「Dynasoar」類似的空天飛機概念。
美國航天專家馬克·韋德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設計師們曾提出太空梭的概念。那時,正是世界太空梭的黃金時代,給了中國專家們以深刻的影響。美國在實現載人登月之後,放棄了飛船的研發,而著重發展太空梭。日本提出了要研製「希望號」太空梭,歐洲也著手研製太空梭……在世界上的太空梭熱潮的推動下,主張中國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走太空梭之路的呼聲甚高。
1986年,中國航天工業爆發了一場激烈爭論,中國航天究竟是走太空梭之路,還是飛船之路。在1987年,多個航天研究單位提出了總共11種技術方案,經過863-204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而在這6種方案中,有5種是太空梭,足見當時太空梭在中國的熱度。其中瀋陽飛機研究所(601所)提出的H-2 TSTO 空天飛機方案非常引人注目。
1989年8月,中國航空航天部火箭技術研究院高技術論證組認為「太空梭方案」大大優於「飛船方案」。但是在選擇太空梭還是選擇太空飛船的關鍵時刻,錢學森發揮了關鍵影響。對於飛船和太空梭都最為了解的錢學森,當然深知太空梭的可以重複發射、運載量大等優點,但是錢學森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認為中國當時連大飛機都不能製造,而太空梭是由200多萬零件組成的高度複雜的太空飛行器,非中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所能企及,更何況研製太空梭需要巨額資金。錢學森認為,太空梭這一技術超出了當時中國的能力範圍,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載人航天應走飛船之路。
正是在當時的這種背景下,中國的載人航天選擇從載人飛船起步。
不過,中國的太空梭雄心在2000年之後顯然已經重新點燃。在2006年10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透露,中國正在發展一種具有機翼的太空梭,並預計在2020年前投入使用。
月球將成為解放軍軍事基地?
就在當地時間2011年7月21日早上5點57分,美國「阿特蘭蒂斯」號抵達地面時,運行了30年的美國太空梭終於完成了最後一次任務。人們將太空梭稱讚為「最複雜的飛行器」,而且將太空梭當作美國技術威力的最佳例證。
但是,太空梭高昂的維護費用和運行費用令美國不堪重負。此外,由於之前發生過因為細微的設備故障而導致機毀人亡的悲劇,美國國家宇航局對太空梭的每次飛行都格外謹慎。在太空梭退役之後,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美國國家宇航局正在資助一些美國私人公司,發展更小的更加有效的太空運送系統。
然而,就在「阿特蘭蒂斯」號著陸之時,來自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召開一系列會議,討論、規劃著一個研究項目,這個項目很可能包含一或兩個正在考慮中的初期「可重複使用運載工具」概念。第一種方案可能在外形大小上與美國的太空梭近似,不過運載能力低了三分之一。另一種太空梭的提議的方案是離開大氣層,但攜帶一枚二級火箭,由這枚火箭將小型目標送入近地軌道。目前中國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工具」項目並不像美國太空梭這麼透明,而且該項目在中國處於何種階段也十分保密。目前僅有的一些公開資料表明,中國正在利用較小的太空飛機「神龍」號驗證一些太空飛機技術。還有一些消息來源稱,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左右發射自己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工具」。
如今,解放軍控制的載人航天項目,已經為保證載人航天系統執行軍民兩用任務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簡單地說就是為軍事任務和非軍事任務服務。所有無人和載人神舟航天飛行任務,都執行過軍事任務,因此,將於2011年晚些時候發射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重量達15噸)很有可能也會擔負軍事任務。在此之後,更大的重量達60噸的太空站有可能在2020年升空。「天宮一號」被認為很有可能攜帶有相機或將發射微型衛星,而中國的太空站概念與前蘇聯的MIR項目非常相似,後者在設想上就是作為太空作戰的空間站。
此外,非官方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可能正在規劃最早在2024年進行首次載人月球任務,並力圖到2049年建立一個有人的月球基地。中國消息來源在2011年巴黎航展上證實,載人月球之旅正在努力展開之中。中國方面最新的決定是發展一款新型的運載量達到130噸的重型太空發射火箭,中國可以根據「長徵-5」號4級太空發射火箭為基礎,改造出一種2級太空發射火箭用於執行月球和火星任務,就像被歐巴馬政府因為因財政和政策原因而取消的「星座」計劃一樣。解放軍很有可能將月球視作戰略高地,從月球來影響地球軌道。中國的消息來源還表示,他們對地球與月球之間重力想等區域的拉格朗日點非常感興趣,對於軍事行動或探測行動來說,這裡可以成為通信或後勤支援節點的最佳戰略位置。目前,嫦娥-2號月球監視衛星肩負的一項任務就是調查拉格朗日點。
簡而言之,中國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打造一個活躍的冷戰級別的太空體系,以保證自己在近地軌道到月球的利益。反之,到2020年美國將不再擁有太空梭,也沒有空間站和載人月球項目。
「神龍」智鬥美國X-37B
中國可能正在發展自己的X-37B,該項目似乎是以西安飛機公司的「神龍太空飛機」為基礎。
2007年12月11日,中國的一個網站上偶然刊登了一幅照片。在該照片中,出現了一架新型的中國無人太空測試飛行器。不過這張照片所表現的內容並沒有得到官方證實。在圖片中,這具標有「神龍」字樣的小型飛行器被懸掛在中國轟-6轟炸機和發射飛機的機身下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官方政府、解放軍或與之相關的中國公司或太空項目組公開披露這一項目。然而,從這幅圖片和其他中國的信息來源看,很有可能得出結論——「神龍」組成了第二個中國空射太空運載工具項目,但其目的是出於為未來可重複使用的無人或有人太空梭或其他穿行於大氣層的工具測試技術。
這種小型飛行器的尾部呈黑色,與往返於地球大氣層和太空之間所必需的熱屏蔽罩吻合。這將意味著,神龍很有可能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跨大氣層飛行器。在2006年11月,中國曾披露過另一種空中發射的太空運載火箭,從構造上看與美國的軌道科學飛行器——「飛馬座」空射太空運載火箭非常相似,但這種飛行器並不能重複使用。
「神龍」項目的推進速度和規模與美國的X-37B項目相當——2010年完成了簡單的測試飛行,儘管有報導稱此次飛行是在亞軌道進行的。外形更大的「神龍」可以作為無人反衛星平臺或對地攻擊戰鬥平臺的發展基礎,這一能力無疑是解放軍非常感興趣的。到2020年左右,解放軍可能會實現其期待已久的夢想——擁有載人太空梭。而這種航天飛行器很有可能會執行被動和主動的軍事任務。
從作用上來說,「神龍」可以用來驗證空天飛機的相關技術,也可以作為發展一系列無人和載人太空飛行器的基礎,這些太空飛行器既可以用於民用商業用途,同時也可以執行軍事任務。然而,有充足的中國出版的文獻和相關資料可以證明,中國正在發展的空天飛機將被用於在太空中執行軍事任務,以及攻擊地球上的目標。
拉裡·沃策爾博士(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主席)認為稱,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中國正在開發一系列潛在的太空武器,這其中就包括能在外太空和大氣層之間自由穿梭、可以在高層大氣或太空中自由翱翔的空天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