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機從CRT時代進化到如今的OLED電視,有一段漫長的過程,小編帶你從電視底座變化的角度來探討電視機的發展史!
1CRT-從無到有
電視機的誕生至今已有九十餘年之久,在它演變的歷史長河中,人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其顯示技術的不斷更迭,所帶來的一輪又一輪視覺盛宴。光和色彩變得越來越真實,細節和動態越來越清晰。不過當你陶醉於那面顯示屏幕的同時,可不要忘記伴隨屏幕一同演化的電視形態,它也是讓我們對電視賞心悅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便是電視機構成中的一個重要的部位——底座。
電視機底座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從無到有、從有到拙、從拙到精、從精到簡」這樣一個過程。
從無到有
CRT時代的龐然大物
最開始的CRT電視大多都是沒有底座的,後來慢慢有了一些「連體底座」、「隱形底座」,因為CRT電視內部元器件都比較龐大,特別是真空管和電子槍縱橫跨度都比較大,導致電視機看上去很笨重,江湖人稱「大頭電視」。那時候的電視的底座基本與電視機身融合為一體,或者額外底部突出一點點。主要還是功能性的需求,而且那麼笨重的電視,一般都很少會有人去挪動它,所以底座做的越牢靠、結實越好。
「從無到有」的底座代表作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索尼的貴翔電視,好傢夥34吋的平均體重達到了90公斤,電視底部就是一抹平,因為太重了啥也不夠壓呀。當然後來為了美觀,底下又額外延生出了一「小臺階」,但看上去也沒有太大區別。這麼大體重的傢伙如果硬是要給它加個獨樹一幟的底座,估計也是格格不入的。
當然並不是只有索尼長這樣,當時與索尼針鋒相對的松下電視也差不多。難以想像其實在很多年前電視產品的同質化就已經如此了,現在的整天吹噓的網際網路企業也不過是後生之輩而已。但是說實話就那個時代的科技和工藝水平,能把電視做成這樣也實屬不易了,誰叫顯像管電視都是體重超標呢?
90年代的CRT電視基本就長那樣了,廠商們估計也沒想著怎麼去塑造底座了。雖然中間也冒出了像日立這臺電視底部長了四個疙瘩的怪咖之外(這種造型後來在中國非常流行,我家第一臺電視就長這樣),但放眼整個電視產品線,幾乎也都是親兄弟的區別了。
2等離子、背投-從有到拙
從有到拙
等離子時代電視終於立起來了
直到二十世紀初等離子電視的出現,電視終於可以站起來走路了。造成這一現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等離子電視輕薄了許多。它是第一代的自發光顯示技術,沒有電子槍那樣的龐大內部結構,大部分的空間都可以留給屏幕。說起等離子,70、80後一代估計還有很深的情節,自發光帶來的驚豔視覺衝擊讓人過目不忘,哪怕這是一隻電老虎並且壽命還不長。
最開始的等離子電視,底座設計依舊沿用了CRT時代的一些元素,比如依舊笨重,為了保持電視的穩定性,底座與桌面的接觸面積非常大,並且仍然是方方正正。
後來廠商們的設計審美意識初見端倪。隨著等離子電視也朝著輕薄化前進了一小步,穩定性不再成為電視底座發展的一大負擔。圓盤形底座、更小面積的單點支撐、可旋轉、可調節傾斜角度的底座都相繼出現。輕薄化帶來了更多設計的可能,當然這個時期的奇思妙想還只是一次初步的探索。
自帶"電視櫃"的背投時代
在普通彩電的基礎上結合了投影技術的背投電視也曾紅極一時,不過也只是曇花一現。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然後很快就被液晶電視拋棄在了歷史的長河裡。為什會被淘汰,原因和等離子電視也有那麼幾分相似,成本高、技術壁、價格戰。而且它還沒有等離子那麼出色的視覺體驗。
背投電視的底座長啥樣呢?筆者覺得背投電視是無從談起底座設計的,如果非要把那個長得想電視櫃的傢伙稱之為底座的話,那就有另一種解釋了,背投電視一半的體積都是底座。
這樣的底部設計也有個優點,可以把屏幕部分做得超大,邊框很窄,讓有體積需求的音響放在底部獲得更充裕的空間。不過從側面看去你會驚呆,它的厚度又回到CRT時代。
3液晶-從拙到精
從拙到精
百花齊放的液晶時代
液晶電視的興起改變了電視底座毫無設計感的現狀,可以說它是至今為止顯示技術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變革,它帶來更加優秀的色彩體驗,更為緊湊的產品結構,平板電視從此已一發不可收拾。
液晶電視與等離子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綻放,早期液晶做不了大屏幕,等離子做不了小屏幕,價格差距也幾乎沒有,但是液晶極高的可塑性註定了它終將取代等離子。隨著LCD技術的發展,它誕生了很多的品種,尺寸也越來越大、越來越薄。
雖然液晶電視屏體形態至今仍沒有太大的變革,外觀同質化的確也越來越嚴重,甚至是不看品牌logo都很難辨認是哪家的產品了,但是人們對時尚和美的渴求,在設計師的手裡變成了花樣百出的底座設計,這讓液晶電視又有了新的可能。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液晶時代電視機上的那些花樣底座。
X形底座。這個設計最早出自三星之手,後來被國內廠商發揚廣大。這種設計與電視屏體薄和窄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兼顧了穩定度。線條感出眾,金屬材質的運用讓電視看上去十分上檔次。
船形底座&U型底座&圓形底座。這種弧形底座至今也有很多電視採用,曲線帶來了柔和感,讓電視看上去不會那麼生硬,並且與方方正正的電視屏體形成對比,帶來視覺效果的衝突。
文鎮形底座。這種底座與中國的文具文鎮的形態如出一轍,只不過在中間嵌入了電視屏體。看上去風格簡約、剛硬,展現了最求極簡的藝術雛形。
方圓實體底座。方形或者圓形的實體底座看上去比較保守,但是會給人牢靠的感覺,不浮誇也不花哨,不過總歸還是少了一點設計感。
4後液晶、OLED-從精到簡
從精到簡
簡約的後液晶和OLED時代
液晶電視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電視的形態也經過了千奇百怪的各種嘗試,在後液晶時代和OLED時代,電視的底座終歸還是平靜了下來。電視底座的發展這近幾年越來越簡約精巧,甚至很多設計都在故意隱藏底座,讓用戶的焦點聚集在電視屏幕的強勁視覺衝擊上。
泛濫的雙V底座。雙V字型的底座相信大家已經屢見不鮮了,不知是設計靈感的殆盡,還是為了節約成本套用一個模具,反正很多廠商的電視無論中高低端都會採用雙V形的底座,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但究其不過還是有些視覺疲勞了。
雲底座。雲底座這個概念出自於樂視。時尚的非對稱型流線設計,底部的三角孔設計增加架體的承重力和強度,讓電視擺放美觀又穩固。
弧形底座。之前介紹過弧形底座了,但是現在要說的是曲面電視的弧形底座。其代表就是三星的SUHD電視。底座的曲率與屏幕的曲率幾乎一致,讓電視無論從什麼角度看上去都十分具有整體感。
懸浮底座。OLED電視具有更薄更輕的屏體,懸浮底座的設計更是讓OLED電視的科技感爆棚。這其中的代表之作就是LG 2015年的旗艦OLED電視,金屬與電視屏幕連接的透明支架,讓電視看上去像是懸浮於空中,流暢的金屬紋路讓底座極具線條感,這樣紮實又時尚的底座,完全就是為設計而生。
總結:從CRT時代到液晶和OLED時代,電視底座的發展是同顯示技術、工藝水平以及人們的審美意識一同進步的。CRT和背投電視都有著龐大的身軀,底座的全部作用都只是為了「承重」,也就是電視結構所需。那個時代電視還是新鮮玩意兒,消費電子工業設計也才剛剛萌芽。緊接著等離子和液晶電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佔領電視市場,更加輕薄的產品形態,更大面積的屏佔比,激起了人們對於家電產品「美」的渴望,電視底座開始出現了更多的結構,附帶更多的裝飾屬性。直到後液晶時代和OLED時代,電視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鼎盛時期,電視的裝飾屬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有風格的產品開始出現,其中簡約而高雅的風格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歡,大部分的底座設計開始變得有內涵。
不過當下的電視產品也面臨著形態趨同化的問題,似乎電視的設計已遇到了瓶頸,相互之間的抄襲模仿越來越嚴重,正真有能力在外觀設計上創新的公司往往還是從前那幾個。我想如果電視的「上半身」實在沒什麼可設計的,那就在它的「下半身」創造時尚吧。
下一篇
雖然PC市場整體表現不佳,但新選手的攪局,還是讓這一市場再蕩起一波春水。近日,小米、華為扛起大旗闖入PC市場,欲與PC老大聯想同臺競技。 對於競爭對手的這一入侵,聯想集團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