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用文學的術語來說叫多元解讀。咱們的文章不講術語,單講實際閱讀的情形,以及在閱讀中如何實現自我提升。
對初中生閱讀能力的要求,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裡面說,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重點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其實就意味著不同的閱讀指向。
很可能同一篇文章,會讀出兩或多種意味。
或者至少,同一個觀點在表述上,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語文學科很少有標準答案。
這是語文學科的靈活性,也是讓很多同學苦惱的地方。
如今的大形勢,是想通過各種手段來倒逼同學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真正的閱讀重心在思想,而不是字句的表述。
通過閱讀培養大家的審美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大家的素養。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往往會根據權威資料中的答案,制定出一個教學框架,在看似自由的情況下,其實字還是灌輸。
基本的思想沒變,靈魂沒有變,就仿佛白骨精,無論怎麼化身,都依然是妖怪一樣。
好多認真聽講認真讀書的同學,一直找不到思考的節奏,特別是在自己刷題或考試的時候,往往會不知所措。
我們的語文教學曾經講過學生是主體,但課堂上的主體往往只是看起來的形式,真正的思考和所謂的標準答案還掌握在老師那裡。
這就導致了為什麼一部分學生很認真,語文卻總是學不好。
學習任何一個學科都離不開思考,而語文的思考更加別致,既有理性的思維,也有感性的思維,還要有審美的思維,這是語文的學科特點。
如果大家把這些忽略了,就是希望語文的標準答案,那必定是自捆手腳。
打破這樣的局面,作為老師會提倡大家個性化閱讀。會鼓勵優秀的同學,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所讀文本,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裡面可以給大家舉些例子。
通過例子來告訴大家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要想切實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預習是必須的。
所謂的預習,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看課本,而是要通過拓展延伸搜集相關的資料。
比如課本上的《雷雨》,原劇本太長課文只選了第2幕,要想全面的了解,就需要到網際網路上去找資源。然後涉及到對各個人物的評價,以現代社會的視角關照,從當時的觀念出發,肯定會有不同的結論,但所有的結論,都來自於對整個劇情的把握。
只有全面地了解了文本,預習充分,才會有自己的想法。
其實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真正地讀懂文章,往往要知道文章背後的故事。如《囚綠記》,從文章裡面,更容易看出的是常春藤被囚之後的變化,這是字面的理解。
如果我們知道時代背景,就能讀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當時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作者能有這樣的想法也是正常,而且最關鍵的若我們能讀出這一意思,文章的主旨將會升華。
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無非是將生活和閱讀相結合。
沒有理論實踐和書本知識的結合,想學好語文真的不那麼容易。
一篇文章讀出不同的含義,你就會有不同的選擇,在真正寫作的時候,最深刻的認知和理解方式將使你奪得頭籌。
拓展語文提升能力,不僅僅是閱讀,而是有方向有效率的閱讀
學霸談如何學好英語數學:這些方法成就了我,希望對你也有用
打通閱讀寫作的屏障,讓過硬的語文素質為你帶來高分
中考現代文閱讀的五種經典試題,搞定了你就是語文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