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澳大利亞的一個農民,在自家院子裡射殺了一隻瘦成皮包骨的動物,後被證實這是世界上最後一隻野生袋狼。
1933年,有人把一隻袋狼送到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霍巴特動物園。1936年,這隻世界上僅存的袋狼也死去了,原因是管理員疏忽忘了打開獸舍的門,而使其暴曬而死。在袋狼消失50年後,國際自然保護權威機構宣布其滅絕。從此人類再也不能目睹這一名星物種的風採了。
在澳大利亞,袋狼曾被歐洲移民者妖魔化,被當作兇狠的「殺羊魔」。儘管統計數字表明這是個誤會,其實,吃羊的罪魁是澳洲野狗,但是人們還是把袋狼描述為嗜血成性的殺手。歐洲移民者廣泛飼養了綿羊和雞,認為塔斯馬尼亞虎是他們禽畜的危險天敵,所以大加捕殺,在1888年至1909年間,塔斯馬尼亞州政府甚至下了高價懸賞令,為每隻袋狼的屍體支付1英鎊(相當於今天的100英鎊),共支付了2184鎊。事實上,捕殺的數量還遠遠不止,因為還有活體、標本、皮毛等貿易需求。當年,倫敦、巴黎、柏林和華盛頓的動物園都養有塔斯馬尼亞虎。
奇葩的是,他們大肆捕殺袋狼,並將其碾成碎片、肉漿,至今科學家幾乎無法得到一具完整的袋狼標本。
袋狼:外型像狼非狼,雖有斑紋卻更不是虎。為袋鼬目,袋狼科,袋狼屬,無亞種。肩高約58釐米,體長約180釐米,這個長度包括48-61釐米長的尾巴,體重約30千克。體型瘦長,臉似狐狸(西藏方臉狐很像),嘴裂很大,可以張成90°以上。因後背及尾有條紋,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捕獵方式說有兩種:一,潛伏樹上,然後突然跳到獵物背上, 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顱骨咬碎。或者跟蹤伏擊其它有袋目動物,一擊致命,類似貓科動物。另一類說法是其耐力好,長時間追蹤獵物而失其累垮,很像狼群。而實際上袋狼為單獨活動捕食,很少成群。
在恐龍絕跡後,哺乳動物迎來大繁榮時期,它們都有個共同祖先,名曰「混元獸」。後哺乳動物分化為三類,第一類最原始是卵生,目前有鴨嘴獸與針鼴兩種;第二類為有袋類,如袋鼠,袋熊,考拉等;第三類為胎盤類,出生即發育完整,如貓,狗,羊,獅,虎,馬等。第三類也最先進,演化成度最高,有袋類往往競爭不過胎盤類。
澳洲原是有袋目的一處桃花源,為有袋類動物提供了保護,以前袋狼曾廣泛分布於澳洲大陸及紐幾內亞島等地。後來幾千年前由於澳洲土著的進入,帶來了家犬,後家犬逃到野外成為澳洲野狗。使袋狼在澳洲大陸消失的一個原由。
塔斯馬尼亞島成為袋狼的最後一個藏身處,只是在隨著歐洲移民到來,帶來了羊群和獵狗,森林被改造成牧場,加速了此物種的滅絕。1910年,類似犬溫熱的傳染病在澳大利亞流行,使為數不多的袋狼命懸一線。雖然1936年當局撤消了捕殺袋狼的懸賞令,但這已無法挽回袋狼即將滅絕的必然結局。不得不說,人類的愚昧與誤解致使袋狼成為了傳說與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