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的袋狼」:外形被誤認為是老虎,因欲加之罪而滅絕的生物

2020-12-06 不能說的奇趣

話說,雖然我們看不見,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在發生著同一個事情:物種的消失。為了警醒人類這個事實,這些年來很多組織和團體都會通過各種途徑釋放不同的信息,讓人們重視起來。

一些物種在各種媒體的報導下得以走進群眾的視線裡繼而得到保護,但一些,從來沒有這個機會,甚至有一些,因為被扣上不明不白的帽子,在人類的「一廂情願」下導致其滅亡。

1936年,隨著這種生物最後一隻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動物園裡因為工作人員疏忽被關在寒冷的室外整整一晚上而冷死,這種生物也在官方的通報下認定為滅絕動物。

(最後一隻該物種的錄像)

這個物種的學名,是袋狼,但因為其身上的斑紋就像老虎的斑紋一樣,因此有另外一個稱呼:「塔斯馬尼亞虎」。

在當時,很多人從外貌將袋狼誤以為是老虎,因此塔斯馬尼亞虎這個稱呼比袋狼更為人所知,這也證明了它的特別之處。

而且塔斯馬尼亞虎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它們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嘴巴可以張開的幅度非常大,看上去相當有壓迫感。

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為夜行性動物。

也就是說,這種狼就如袋鼠一樣,會將寶寶放在自己的育兒袋裡撫養直至其能夠獨立生活。

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內陸草原,澳大利亞以南的塔斯馬尼亞島等地。

但是隨著澳大利亞被發現,澳洲野犬跟隨人類的步伐進入澳大利亞,同時因為這種犬類和塔斯馬尼亞虎的食性相似,加上人類的開闢,導致塔斯馬尼亞虎逐漸在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島消失,只剩下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群體。

(紅色為塔斯馬尼亞島)

不過生活在該島上的塔斯馬尼亞虎的命運,也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很快,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的歐洲人在島上開啟了殖民的過程。但定居在島上的居民經常發現羊只被不知名的生物殺死。

因為即使採取各種保護措施仍然未能遏制這樣的情況,因此島上的牧民相當氣憤。牧民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支持下,將目標鎖定在原本就生活在島上的塔斯馬尼亞虎。

這還不止,當局在未有考察具體情況的前提下甚至以每殺死一隻塔斯馬尼亞虎給予1磅獎金的獎勵,更是激勵了牧民開始大規模的追捕,獵殺塔斯馬尼亞虎。

(1925年,一名獵人獵殺塔斯馬尼亞虎)

不過後來經過證實,其實羊只的消失絕大部分並不是塔斯馬尼亞虎所為,而是跟隨人類步伐進入這片陸地的澳洲野犬。因為塔斯馬尼亞虎在此前並非是以獵殺羊只為生,所以雖偶有獵殺羊只,但情況其實並不多見。

同時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塔斯馬尼亞虎在人類的擴張和獵殺,外地引來的疾病,還有澳洲野犬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領土越來越少,數量越來越少,最終導致瀕臨滅絕的地步。

意識到後果的當局開始設立庇護所,試圖將剩餘的塔斯馬尼亞虎保護起來。

但知道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塔斯馬尼亞虎數量已經極其稀少,缺少繁衍的條件。

而最後的一隻塔斯馬尼亞虎,被命名為「班傑明」,也如前面所言,因為動物園工作人員的疏忽而死亡。諷刺的是,在班傑明死亡的前兩個月,當局頒布了保護該物種的法令。

人類留有塔斯馬尼亞虎曾經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就只有那些老舊的照片,還有目前放置在博物館,塔斯馬尼亞虎的各種樣本。

同樣諷刺的是,這些年來人們其實一直在尋找塔斯馬尼亞虎的痕跡。從1986年宣布塔斯馬尼亞虎滅絕後至今,當局時不時就收到群眾的匯報,發現疑似塔斯馬尼亞虎出沒的痕跡。

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居民彼得·格羅夫斯捕捉到的疑似塔斯馬尼亞虎外觀的生物。但這些證據都不足以證明塔斯馬尼亞虎還存在於野外。

同時,研究塔斯馬尼亞虎的科學家認為,即使沒有當初人為的幹預,這物種也極有可能會自己滅絕。墨爾本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副教授安德魯·帕斯克帶領一個團隊研究了留存的塔斯馬尼亞虎骨頭,皮膚等樣本,發現其遺傳多樣性比其他物種要少。

「如果我們比較同一部分的DNA,塔斯馬尼亞虎在個體之間的DNA平均差異只有一個,而狗在個體之間大約有5到6個差異。該物種在通常具有很多差異的一部分基因組中,個體的相似度為99.5%,缺少差異化」。

遺傳差異基本上是指任何兩個個體之間基因序列的差異。對恢復的塔斯馬尼亞虎基因組的分析表明,這種動物的遺傳差異性太小,難以長久存活。當這個值變低時,對一個物種來說就意味著厄運,因為如果沒有更多的基因庫,這個物種就更難適應外在的威脅。

(左:安德魯·帕斯克)

同時,由於基因庫的狹窄,意味著塔斯馬尼亞虎更多的是近親繁殖,導致在族群間遺傳的疾病更容易在後代出現,也導致其本身非常容易感染疾病而在生存和數量上較其他物種處於劣勢。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皮膚樣本)

雖然通過現代的技術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塔斯馬尼亞虎即使順其自然的發展,也有非常大的可能會在今天面臨滅絕的可能。

但這也不能掩蓋和改變,塔斯馬尼亞虎因為當初人類的擴張還有恣意妄為而受到不可逆轉的影響。如果沒有當初的幹預,或許這個物種,會在今天,得到不相同的命運。

相關焦點

  • 滅絕了80多年的袋狼,擁有一張恐怖的大嘴,最後卻在動物園慘死
    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動物大使裡克·施瓦茨曾經就對歐洲人的命名做出過解釋,他說:「前來澳大利亞定居的歐洲人稱呼袋狼為老虎,有這樣一種原因。其一是因為從脊柱向下延伸到臀部後側的有15~16條褐色的條紋,即使沒有像老虎那樣布滿全身,但在他們眼裡都有虎將風範。但也有不少人認為,袋狼看起來不過是像一隻中型短毛狗一般,並無奇異之處。
  • 袋狼是澳洲的頂級捕食者,卻難逃被人類滅絕的厄運,一切始於誤會
    自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便逐漸成為了地球的主宰,而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我們稱這種動物為混元獸。之後在進化的過程中,哺乳動物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分支,一支被稱為胎盤類哺乳動物,另一支則被稱為有袋類哺乳動物。
  • 袋狼:被英國人殺光的神奇有袋獸
    袋狼:被英國人殺光的神奇有袋獸位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猶如世外桃源,與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遙遙相望。正是因為長期與外界隔絕,澳大利亞演化出了與眾不同的動植物群落,其中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袋鼠、樹袋熊、鴨嘴獸等。澳洲大陸上,曾經生存著一種外形和狼特別像的食肉動物,它就是袋狼。
  • 已滅絕的袋狼遺傳多樣性是怎樣損失的
    原標題:已滅絕的袋狼遺傳多樣性是怎樣損失的   據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從有108年歷史的生物樣本中成功提取DNA並測序,闡明了已滅絕的袋狼(又稱塔斯馬尼亞虎)是如何發生長期的遺傳多樣性損失的。
  • 3年8次目擊,滅絕83年袋狼真的還活著?
    澳洲近代最大的食肉動物是袋狼,最後一隻卻在1936年滅絕。而據《9News》10月17日報導,近3年來,有民眾多次目擊和拍攝到疑似袋狼出沒,滅絕了80多年的袋狼,很可能還存活在地球上。根據澳洲政府最近披露的文件,自2016年起,3年內共有8宗目擊疑似袋狼生物在野外現身的報告。
  • 炮轟野驢,圍捕老虎,人類滅絕的九種野生動物,如今只剩圖像
    四、袋狼 澳洲野犬更加強勢,在澳大利亞地區將袋狼驅逐。 後來僅僅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倖存了少量袋狼,但是在20世紀初期左右,歐洲人佔領澳洲後,建立了大量的畜牧業,袋狼被當做偷獵羊的兇手被獵殺。1936年,最後一隻袋狼因為飼養員的疏忽,在烈日暴曬後死於動物園中。 五、北非糜羚
  • 1936年——袋狼滅絕
    袋狼,澳大利亞特有物種。因其是有袋類動物,且頭似狼,故得名——「袋狼」。又因其後半身有斑紋和虎紋相像,且又棲息在塔斯馬尼亞,又得名——「塔斯馬尼亞虎」。1936年,袋狼滅絕。袋狼的身形,外貌十分的奇特。
  • 古代生物「袋狼」,因為讓農夫錯認為是澳洲野犬而慘遭滅絕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代生物「袋狼」 袋狼,主要分布於幾內亞熱帶雨林和澳大利亞的草原上。其實袋狼並不屬於犬科,也不屬於貓科,確切的說應該是「袋狼科」,袋狼是留存到現代,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 他們有它們獨特的攻擊方式,它們會利用自己的速度追趕獵物,耐力超群的袋狼,追逐到獵物疲倦後,用尖利的牙齒咬破它的喉嚨。
  • 滅絕83年的袋狼再次出現,是否又是一次失望
    2019年10月16日,澳大利亞聯邦塔斯馬尼亞州自然資源部報告,有遊客發現了已經滅絕83年的塔斯馬尼亞虎(也就是袋狼)。這則消息再次讓來自全球各地的生物愛好者沸騰,多所研究小組已經前往該地區尋找袋狼的蹤跡。但實際上,這已經是該部門在過去的三年裡,第八次聲稱有人發現袋狼的線索。
  • 袋狼的滅絕,人類和澳洲野狗都有責任,它留下來的只有標本
    袋狼是澳洲的頂級掠食者,人類沒去澳洲之前,它們才是澳洲的主人。最後一隻袋狼於1936年死亡,袋狼宣布滅絕。人類有一半責任,澳洲野狗有一半責任。袋狼是體長在1.7米左右,體重一般不超過50公斤,所以只能算是中型猛獸。袋狼長得很有辨識度,臉長得像狐狸,身上的花紋像老虎,四肢又像犬科動物。
  • 袋狼,被人為誤解,滅絕的動物
    1930年,澳大利亞的一個農民,在自家院子裡射殺了一隻瘦成皮包骨的動物,後被證實這是世界上最後一隻野生袋狼。1933年,有人把一隻袋狼送到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霍巴特動物園。1936年,這隻世界上僅存的袋狼也死去了,原因是管理員疏忽忘了打開獸舍的門,而使其暴曬而死。在袋狼消失50年後,國際自然保護權威機構宣布其滅絕。從此人類再也不能目睹這一名星物種的風採了。在澳大利亞,袋狼曾被歐洲移民者妖魔化,被當作兇狠的「殺羊魔」。儘管統計數字表明這是個誤會,其實,吃羊的罪魁是澳洲野狗,但是人們還是把袋狼描述為嗜血成性的殺手。
  • 滅絕83年的「猛獸」袋狼,再次出現在眾人眼中,它們真復活了?
    在地球上,生物的種類是非常之多的,有的生物已經被人類所發現,當然也有新的生物出現了卻還未發現的,還有的生物已經滅絕在地球的歷史長河之中,而隨著生態系統的改變,更多的生物面臨著走向滅絕的困境,而現如今唯一能解決困境的方法只有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減少人類的捕殺以及促進面臨滅絕生物的原因。
  • 被認為滅絕已久的袋狼,如今再次重回人類視野,它經歷了什麼?
    這個國家有許多以「袋」命名的生物,例如大家都喜歡的考拉(樹袋熊)、袋鼠,還有一種曾在八十多年前就被人類認為滅絕的生物——袋狼。袋狼和它的名字一樣,是一種在母親的育兒袋中生長的生物。幼崽出生以後,它們會在母親的育兒袋中生活三個月,一來是為了保證幼崽的安全,二來是為了給幼崽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營養。
  • 復活滅絕生物,人類成為上帝?
    科學家們認為,旅鴿以及其他許多滅絕的鳥類,曾在地球的生態系統循環中起到過及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讓它們重回地球,也許可以幫我們重塑被破壞了的生態系統。另一種科學家想要嘗試復活的動物,是澳大利亞的「袋狼」。這種有袋類動物也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因為它背上長著像老虎一樣的條紋。
  • 這種「滅絕」了85年的老虎在澳大利亞重新發現
    據外媒CNET報導,塔斯馬尼亞虎(也稱袋狼)是澳大利亞民間傳說中的一種神話動物。
  • 人類能否通過基因克隆,讓滅絕動物重現?袋狼實驗給出答案
    袋狼的委屈在於它們曾為澳洲野狗被上了襲擊家畜的黑鍋,被人類大肆獵殺,最後造成了被「誅九族」的慘劇。在上個世紀末,第一個被保存的袋狼幼崽標本被發現,直到2000年年中,人們又陸續發現了六個類似的標本,這時人們總共擁有了七個袋狼的標本。在擁有了這麼多標本以後,人們開始思考,能不能通過克隆技術克隆出這種滅絕沒多久的動物呢?
  • 世界上最後一隻袋狼生前畫面,因飼養員粗心大意而死
    那些你沒有見過的已經滅絕的動物,幸虧還留有它們的影像,但也僅此而已!今天就來聊聊袋狼,看看它生前的畫面。很多人都不知道袋狼是什麼,小編先介紹一下袋狼。袋狼,現已全部滅絕,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後因人類活動只分布於塔斯馬尼亞島。
  • 震驚丨澳洲疑發現已滅絕袋狼,將開展大規模研究!
    24種體重超過50公斤的大型動物滅絕了23種,剩了一種,就是袋鼠,其他的全讓我們智人給掐巴死了。」據報導,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部約克角城的一個攝像頭拍攝到了此前被認為滅絕的一種長有育兒袋的哺乳動物——袋狼(Tasmanian tiger,亦稱塔斯馬尼亞虎)。
  • 5種被宣布滅絕的珍貴物種,第3種剛滅絕不久,有望被重新「復活」
    霸王猇,一種體型比華南虎大而比東北虎小的虎類生物,因其臉部長有麻點而被人稱為「麻老虎」。性情兇悍,其迅猛程度甚至超過現代的大多數獅子和老虎,常年棲息在遠東亞熱帶丘陵地區,但卻突然在公元1523年左右滅絕,生物學家至今也沒能找到其滅絕的原因。
  • 已經滅絕的生物,卻重新出現在地球上,令科學家憂心忡忡!
    已經滅絕的生物,卻重新出現在地球上,令科學家憂心忡忡!地球誕生的46億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時間內發生了多次物種滅絕,每一次物種滅絕都會導致大量的生物死亡消失,一些生物會因此滅絕,正因如此人類的出現,在這個地球上有快速的進步,隨著人類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去到了古代人類沒有去過的外太空。但是對於人類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度的開採地球資源,損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