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總是在不經意間流淌進我們的耳朵。不管在電影中,在戲劇裡,在咖啡館或者就在街頭的一角。然而對於音樂知識的學習,大多數人都初中時代悄然結束。成年以後,除了少部分專業學習者有機會進一步學習音樂,我們大多數人早與音樂藝術漸行漸遠。
從巴赫、莫扎特到貝多芬,從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到蕭邦,從埃靈頓、伯恩斯坦到披頭四,群星璀璨的藝術大師為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而被人津津樂道的音樂史,同樣是一段段令人心馳神往的永恆傳奇。
如何才能重新燃起我們對音樂知識的渴望?
如何學會欣賞音樂?
如何才能將這些唾手可得的人間瑰寶裝進自己的知識寶庫?
唯有閱讀和聆聽。
讀音樂史很枯燥?不存在的!
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音樂、古典樂派、浪漫樂派、民族樂派,到現代音樂、先鋒音樂。細數從頭,光是看看這些名字,就能讓一般讀者撓頭不已。
博聞還是強記,真是個兩難問題。如何能讓讀者的學習更簡單、有效,《聽音樂》來告訴你。
1 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案例
嚴格的說,這本書是一本有關音樂史的讀本,文字佔了大多數,厚達3cm,600多頁,一隻手拿還有些吃力。
但請不要被它巨大的體量嚇跑,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你見過的、講述有關音樂的最為生動的一本書。
大量精彩的音樂片段以聲音+樂譜的形式充斥在書中,隨意翻開一個章節都會遇見,比如這段浪漫主義代表作《魔王》。
當然在介紹音樂之前,少不了對偉大創作者做以必要介紹。比如少年時舒伯特如何表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如何受到詩歌和《浮士德》的鼓舞在年僅17歲便創作出偉大的藝術歌曲《紡車旁的格麗卿》;如何與當時的藝術家密切交往;又如何在31歲的大好光年死去。
同時也有必要用一定篇幅概括其音樂創作的主要特點。比如驚人的數量;許多歌曲與自然或者不幸的愛情有關;獨特的旋律和詩意等等。
2 恰到好處的篇幅
這本書中所有的分析都絲毫不會長篇大論,而是點到即止,充分為讀者保留了想像的餘地。
《魔王》片段中簡要提到其故事背景:
「歌德的敘事詩幾乎全是對話,描述了一位父親抱著奄奄一息的兒子在暴風雨中奔馳的情景。神志不清的孩子腦中出現傳說中的魔王……舒伯特用通譜歌的形式表現詩歌激動人心的緊張感。」
聲音片段的選擇,譜例長短的摘取都恰到好處。書中僅僅例舉三個小節,就足以表達這些低八度的三連音和恐怖的低音部主題。
一位父親抱著奄奄一息的兒子在暴風雨中策馬奔馳,而神志不清的孩子腦子中出現魔王正在召喚他走向死亡。
音樂中,受到驚嚇的小男孩用小調在高音域歌唱。三次「父親啊,父親」,每一次,不協和和聲都為他的呼喊增添恐怖的氣氛。這在書中也僅僅用一小節譜例著重體現。
最後一行,直接的向讀者展示出——動人的高潮在結尾處,當父親和孩子到家時,馬蹄聲的伴奏漸漸停止。此時,一段悽涼、心碎的宣敘調令每一個詞都震撼人心,敘述者告訴人們,孩子在他的懷裡死去。
音樂從本質上來說是無需介紹就能被人理解的藝術,就如同上面所舉例,即便沒有語言方面的理解,只根據音樂本身的旋律、音高、節奏、強弱等等,就能讓人在一定程度上直觀體會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帶來的緊張、急迫、恐懼和絕望。
如果所有音樂的學習都能像閱讀《聽音樂》一樣,那麼聽懂音樂真的有趣又簡單。
「聽」 是學習音樂最好方式!
如果,上面的文字不配上音樂片段,你會不會覺得僅憑文字和譜例依然看不明白?畢竟大多數人不是專業學習者,不聽音樂而僅僅閱讀有關音高、力度和音色的文字總是顯得過於抽象。為了理解和感受音的性質,我們必須聆聽音樂。
1 完備的「導聆」系統,同類圖書無可比擬
《聽音樂》最大的特點,是書中講到的內容幾乎都有對應的音樂片段,並且這些音樂片段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掃碼,被真的「聽」到。
書中設置的「作品導聆」(用於器樂作品)和「聲樂導聆」(用於帶歌詞的作品)能幫助讀者將注意力集中於音樂體驗本身。
在「作品導聆」中,每一段解說都描述了一段相應的音樂。這些解說可能關於力度、樂器、音高或情緒。
在「聲樂導聆」中,歌詞邊上附有簡短的解說,幫助讀者了解詞曲之間的關係並理解歌詞和音樂的內容。
在「導聆」正文之前先有文字介紹作品的主要特徵。正文各段左側標註有該段所描述的音樂的播放起始時間。導聆還提供作品的配器、錄音相關信息以及每段錄音的時長。
例如,在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作品導聆中,1段寫道:
「弦樂,弱,引出獨奏小提琴。小調上的主旋律,高音區,連奏。」「獨奏小提琴,跑動音形。堅強,上行樂句。」「樂隊,非常強(ff),主旋律。節奏運動逐漸加快,直至終止式。」 ……
而這些音樂片段的講解,並非逐字逐句的講解。作者在講述的時候,只是點出了重要的、必要的、必須被了解的部分,其餘則為讀者留下了主觀感受的空間。
「音樂導聆」系統是目前市場上其他音樂類圖書無法比擬的。其中,曲目的結構、節拍、速度、樂器、mp3的音軌、以及主題的樂譜和出現的時間都標記得一清二楚,便於讀者在欣賞時隨時跟進,邊聽邊讀。
2 連枯燥的名詞學起來都很有趣
音樂的學習中有相當多的術語、比如音高、力度、音色、人聲、樂器、節拍、旋律、和聲、織體等等等等。但如果只是乾巴巴的對這些名詞做文字上的講解,那將會非常抽象,學習起來也會相當枯燥。但因為同樣在加入了大量的音樂導聆,讓人們對音樂要素的學習也能充滿新鮮感。
而大量的插圖和一首為介紹管弦樂隊中的樂器而創作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南》裡。你不僅能聽到交響樂隊全體演奏,木管組、銅管組、弦樂組、打擊樂組的分別演奏,你還能分別聽到小提琴、豎琴、雙簧管、圓號、定音鼓等標準交響樂隊裡各種樂器的演奏。
當然,在旁邊一樣附上了關鍵點時間表,讓你不錯過每一樣樂器的音色表現。就算是看似無法表現旋律的定音鼓、鈸、木魚等,也都擁有自己的演奏時間,清晰呈現了它們的音色和特徵。
再比如在介紹力度時,除了清晰易懂的文字講述之外,還列舉了蕭邦的C小調鋼琴前奏曲,讓感受如何僅用一件樂器就能呈現音樂力度的變化,表達情緒的波動。
聽過之後,一個個音樂名詞對於你來說,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印象,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動真實的聲音和旋律。
你想了解的有關音樂的一切,這裡都有
1 涵蓋範圍全面
《聽音樂》涉及的內容相當全面,而在巨大的知識量前,當然少不了一套詳盡、清晰地目錄,以便能方便、輕鬆地查閱到想要了解的歷史背景、知識要點、音樂案例等等內容。
非常詳細的目錄
以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先生對這本書的評論來概括:
「作為世界聞名的音樂鑑賞教材,《聽音樂》一書用清晰的脈絡和權威的筆觸講述音樂的基礎知識、歷史發展和代表作曲家與作品。 不僅深入介紹古典音樂,而且旁涉爵士樂、流行音樂、音樂劇與電影音樂、非西方音樂等範疇。一冊在手,讓讀者對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
2 文字、聲音、插圖結合,加深人們對音樂風格的認知
音樂並非從真空中產生,為全面理解音樂的風格,我們需要對音樂的社會功能有所了解。
一首音樂作品是為了貴族的娛樂,音樂廳的演出,還是中產階級的家庭娛樂創作的?它是否意在伴奏歌唱、舞蹈、宗教儀式或戲劇?
音樂風格同樣受到人類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制約。在同一個歷史時期,不同藝術形式常常會體現出相同的風格。
西方藝術音樂的歷史大致可以從風格上區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450—1450)
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1450—1600)
巴洛克時期(Baroque,1600—1750)
古典時期(Classical,1750—1820)
浪漫時期(Romantic,1820—1900)
20世紀音樂;1945 年以前
1945年至今
《聽音樂》中的西方音樂部分也基本如此設定。在介紹每一種音樂風格的過程中,作者憑藉自己幾十年的教學經驗進行取捨,著重對最為重要的知識內容加以詳細解讀。
比如書中第四部分講到巴洛克時期時,章節開頭首先概述了巴洛克本身的含義、同時代的雕塑、繪畫、建築、政治、宗教、科學等內容,讓讀者在學習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時,首先對300年前的社會現狀有大致的了解。而章節最前面還有「年表」方便人們直觀了解同一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然後再來細細的講述巴洛克音樂的特徵、樂隊、曲式、在當時教會和宮廷貴族中的重要地位、賦格在巴洛克時期的重要性、革命性的創新——歌劇等。最後才會著重講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和其代表作。
許多巴洛克歌劇為展示財富和權力而創作。圖為彼得羅·多梅尼科· 奧利維羅(Pietro Domenico Olivero) 關於都靈皇家劇院的畫作, 正在上演的歌劇是弗朗西斯科·費奧(Francesco Feo)的歌劇《阿爾薩切》(Arsace)。
3 特殊的章節設置,拒絕讀書卻不得要領的挫敗感
內容太多,對於一般人來說總會覺得艱深、難啃。一章一章讀下來,經常會覺得什麼都沒記住,久而久之往往會喪失讀完、讀懂的信心。而《聽音樂》的每一個章節開頭都有提示,末尾都有總結,讓你帶著問題閱讀和回顧。
章節開頭做出這樣的提示:
章節最後做出這樣的總結:
千錘百鍊得一本好書
《聽音樂》能長青不衰的在世界暢銷20多年,自然因為書的本身由最專業的作者和出版公司精心打造。
《聽音樂》的原名是Music: an Appreciation,作者羅傑· 凱密恩先生出生於1934年,先後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曾師從20世紀偉大鋼琴哲學大師克勞迪奧·阿勞學習鋼琴,他不但在教授音樂欣賞課程方面有近30年的豐富的經驗,還作為音樂家在世界範圍內演出。
《聽音樂》是凱密恩先生多年教學經驗的結晶,他從第一版開始就運用了「聆賞要點」這一方式,據說這種方式也是凱密恩首創的。在隨後的幾版中,作者又對「聆賞要點」進行了加強和改進,在內容上同樣不斷增補、修訂。如今這本書已再版10餘次,風靡世界。
2018年《聽音樂》(全彩插圖第11版)出版,在這一版本中,作者希望能在作品選擇上兼顧深度與廣度,因此又補充了不少新內容,頁數也從之前的461頁(《聽音樂》第六版)擴展到現在的614頁。老版本附贈的CD也被換成只需要手機掃描就能輕鬆聆聽音樂的二維碼。
在「全彩插圖第11版」中,因圖片全部為彩色,因此定價稍高,但是拿到手的那份精緻切實能讓人感受到,它是一本能珍藏一輩子、一本能傳家的好書。它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達到了9.3的高分。
2020年5月,本著為更多人普及音樂欣賞能力的小小信念,我們又推出《聽音樂》(普及版)。
在內容上「普及版」和「精裝版」幾乎完全相同,開本和體量也相差無幾,但價格實實在在便宜一大半,這確實讓《聽音樂》變得更加親民。
每個人都能學會欣賞音樂
在美國,包含耶魯大學在內的眾多高校,都使用這本書作為古典樂欣賞課程的教材。而中央音樂學院開設的音樂欣賞課上,餘志剛教授也曾使用這本書作為教材。
餘志剛教授曾評價:「不僅學生反映良好,我個人也受益匪淺」。但實際,這本書運用的語言非常通俗,一位沒有音樂專業知識的普通讀者,也完全有能力獨自在文字和聲音的帶領下進入音樂藝術的殿堂。
作為如果這輩子,你的書架上缺少一本音樂書,
《聽音樂:音樂欣賞教程》這一本,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