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的題目都做對了,簡單的計算題還丟個1分、或0.5分,導致與滿分失之交臂。可能不少小學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小學階段的計算,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簡單的,而且整張試卷中,計算的分值佔比非常高,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同學都能將計算分,全部拿到手。
為什麼計算簡單,卻容易出錯?這是什麼情況?文章結尾有快速檢驗計算得數的簡便方法。
有人籠統地會把它定性為:馬虎、粗心大意。也有人把它歸結為知識點掌握不牢。
這兩種觀點呢都對,但都不全面。一般來說,小學階段計算出錯,大致可以分為這三種原因:
01粗心大意
比如說我們在做計算題的時候上面一行的數是68,抄到下一行的時候就變成了98。
數學可以說是:一步錯,步步錯。一個數字抄錯了、抄漏了,小數點的位置點錯了。比如說,小數點向左移動了一位,是不是相當於將原來的數除以10,而如果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那麼是不是相當於在原來的基礎上乘了一個10,那你說這個結果相差大嗎?
最後得到的結果,那可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前面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以將你的所有努力前功盡棄。這種分數呢是丟的最不值得,這是由學習態度導致的,完全可以避免。
02知識點掌握不牢
這種情況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比例不小。對一些概念似懂非懂,處於一種一知半解的狀態。對於一些規則定義模凌兩可,例如去括號變號,有些同學真的是憑感覺,因此出錯在所難免。
「除」和「除以」有不會同學會弄混。比如「5除以10」(5÷10=0.5)與,「5除10」(10÷5=2),兩個式子完成不一樣,前者的5是被除數,而後面那題的5是除數,自然算出的結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應對方法:把概念理解透,這是解題的基礎。
03口算能力般,但不願意打草稿
學習習慣不是很好。
有部分同學口算能力不是很好,卻又不喜歡打草稿。簡單的計算確實不需要打草稿。但是如果說是兩位數乘多位數,建議大家在初期的時候打一個草稿。這樣呢是為了保證我們的計算準確率,沒有準確率的話一切都是空談。
有些同學的草稿紙他會有,但是寫得密密麻麻。做完題之後回頭檢查,連草稿打在哪都要找半天。一定要杜絕這種情況。
大致問題已經找到了,接下來就是對症下藥了。
打好基礎
就像蓋房子一樣,你要想建100層的大廈,你得打到相應深度的基礎,如果只打了10層樓的基礎,後面的房子是蓋不了的,也就是說基礎決定了以後的高度。
小學計算有哪些基礎呢?加減法的進位與借位,九九乘法表得滾瓜爛熟吧?五年級之後100以內的質數(25個)要記牢。整數的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規則得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吧?
有人說,那分數、小數這些計算不重要嗎?當然重要,整數計算方面完全過關了,分數小數的計算是一模一樣的道理,一點就通。
提高我們的簡便計算能力以及計算速度。
從四年級開始要有意識的培養簡便計算的能力。(學奧數的可能二年級就在朝這方面靠)能夠簡便運算的題,幾乎都不怎麼需要用列豎式來計算,計算又快又對,何樂而不為。只不過簡便計算需要一定的數感。
簡便運算的本質是等式的恆等變形。可能有人說這個好高深,其實一點不難理解,我們也一直在使用。
小學階段就這四種:和不變;差不變;積不變;商不變。
和不變需要滿足:一個加數加某個數,另一個加數減相同的數,也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形式。
例如:189+83=(189+11)+(83-11)=200+72
積不變:一個因數乘以一個不為0的數,另一個因數除以相同的數,得到的結果不變。例如:25×56=(25×4)×(56÷4)
差不變稍有不同:減數和被減數同時加或減同一個數,差保持不變。也就是說要麼同時加要麼同時減。
比如:172-96=(172+4)-(96+4)
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與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商保持不變。
這裡就不舉例了,我們平常做分數通分、約分、求比值,用的就是這個性質。
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句話。但它卻能體現一個人的數感強弱。數感就是對數字的敏感程度,可以通過多加練習來實現。簡便運算熟練了,計算速度與正確率自然而然都會得到大幅提升。
學一些巧算方法
比如多位數乘11,兩頭一拉中間相加。但不要過度依賴這種。因為它其實就是一個乘法分配律。
最後老生常談強調一下,計算完成後養成快速驗算的習慣。有不少同學會覺得這個過程太麻煩,我都計算了一遍,再算一遍還不是一樣嗎?未必。
當然你信心非常足,能做到一次性做對的話,那當然檢驗這個過程可以省略。
給大家一個快速、粗略檢查計算結果的方法:利用估算。可以檢查出一些比較明顯的錯誤。
檢查最後一位數字(整數、小數都可適用)法,比如:85.6×9.7如果你的得數結果不是兩位小數,不好意思,一定錯了。如果最末一位上的數字不是2的話,那麼這個計算結果也是錯誤的。
根據最末一位數字判斷,是一種挺好用的方法,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可以留意一下。原理很簡單,不過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