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是我們本次十一尋面之旅最後一站,從蘇州開了一小時的車終於到了崑山。連續6天輾轉5座城市品嘗當地各式特色麵條,已經讓我們幾個人的肚子對麵食有點膨脹了,但一想到即將迎接我們味蕾的是奧灶面,所有人瞬間又饑渴了起來。
其實蘇州市區很多麵館也賣奧灶面,有的就是專營的奧灶麵館,但較真的崑山朋友很認真跟我們說:要想吃最地道奧灶面,你們就得去崑山當地。所以我們一直憋著沒在蘇州麵館點奧灶面,生怕沒了那種新鮮感。主人都如此較真,我們這些客人更不能走過場。
奧灶面也是蘇式面一種,雖然她在食材上不如三蝦麵、蟹粉面、禿黃油麵那麼貴,但在製作上也屬於比較講究的那種類型,不像其他那種一面搭N種配菜的類型。奧灶面在澆頭和底湯的搭配上給了兩個最著名的組合:紅湯配爆魚、白湯配滷鴨。
而且紅湯和白湯的熬製方法也是不一樣的,紅湯以諸多河鮮打底、用筒子骨和老雞吊鮮熬製;白湯則以老雞老鴨等家禽為底料進行熬製,這在其他城市麵條中很少見。一般所謂紅湯和白湯其實底湯都是同一個高湯,區別就在於是否有熬製醬油或者紅油衝湯。
另外它還有諸如「五熱三燙」等各種規矩,目的就是讓客人體驗到奧灶面最佳品嘗感覺以及健康衛生的保證。據說奧灶面之所以有這麼多規矩,還與當初一段爭議有關,當時有人對奧灶面(那時候還不是這個名字)的健康衛生以及口感體驗提出了一系列質疑,用當地方言懊糟去形容吃麵的環境體驗。
後來店家制定上述這些規矩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美食講究和衛生要求,慢慢徵服了食客們的嘴和心。但「懊糟面」已經叫順了口,而且還有了相當影響力,於是又有人靈機一動用「奧灶面」取代了「懊糟面」對外推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崑山朋友把我們帶到了當地百年老字號某館,直接點了紅油爆魚面和白汤滷鴨面。我問可不可以把兩種澆頭點在一碗麵上,當地老饕說不是不可以,但就是體會不到奧灶面的精髓所在—不同澆頭配不同底湯。他們說得也對,只不過兩碗面加澆頭對我的肚子空間是一個挑戰。
爆魚炸制的很有水準,外酥裡香,直接幹吃都沒問題。而它泡在滾燙的紅湯裡再拿出來吃又是另外一番體驗。吸附湯汁的爆魚入口有種爆漿的效果,輕輕一咬那股鹹鮮汁全部在你嘴裡爆開,魚肉的口感和味道也更加升華。
白汤滷鴨也熬製的很爛乎,輕輕一咬就能骨肉分離,鴨肉入口很有嚼勁,白滷香味十足,就是感覺多吃幾口有點膩人,必須就著麵條吃,不像爆魚那樣單吃全部幹完也沒問題。底湯很鮮香,油性也控制得不錯,正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解鴨肉的膩。
吃下來從純粹美食賞鑑的角度來看,這兩碗招牌奧灶面還算可以,但相比我們來之前對它的期待或者別人的描述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另外在服務細節上需要更加人性化,不能讓體現自己核心競爭文化的東西(一系列對外公開做奧灶面的講究和規矩)成為一紙空談。
本文系擅先生團隊(精武工作室)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