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進展」挑戰常規理論:最初始的視覺皮層也可感知聲音信息

2020-08-14 brainnews

科學家發現人們在黑暗中處理聲音信息時會動用大腦的視覺區域,對於先天失明的人也是如此。

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的一系列關於「先天失明人群早期視覺皮層對自然聲音的解碼」研究中,由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領導的的國際研究團隊解釋了對那些被蒙住雙眼後置身於鳥鳴聲、談話聲和交通噪聲的志願者們的大腦活動掃描,是如何通過志願者們的初級視覺皮層來辨識聲音的。

圖源:www.economist.com

該過程在先天失明的志願者們上重現,說明視覺圖像和視覺經驗對於初級視覺皮層解碼聲音都不是必要的。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心理學系的Petra Vetter博士說:「我們想了解更多關於人類視覺和聽覺系統交互的本質。在這個研究中,我們發現儘管擁有視力的人調動了視覺想像力,那些失去視力的人仍然可以調動相同的腦區去翻譯聲音,說明人類擁有一個基本的大腦機制,該機制獨立於視覺圖像,更有趣的是也是獨立於視覺經驗的。因此該研究表明了即使是最初始的視覺皮層也可以感知到我們聽到的信息,而不僅是我們看到的。」

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研究視覺處理多年的Lars Muckli教授補充道:「通常猜想視覺刺激抵達人的大腦後首先在初級視覺皮層——這個辨別明暗和線條方向的腦區——接受獨立於其他感官的處理。或許這個腦區處理的是一種空間擴展的體驗,而與該體驗通過眼睛或耳朵交流無關。理論上來說,只有經過這樣的第一階段處理,視覺信息才在大腦的層級結構中獲得進一步傳遞,與來自其他感官的信息結合起來。換句話說,主流觀點認為,一個物象可以在較高的大腦層級上同一個聲音關聯;而在較低的層級上,一條線和一個聲音是分開處理的。」

在該項目中負責數據分析的哈佛大學博士Lukasz Bola說:「引人注目的是,相較於不盲的參與者,我們對盲人參與者通過初級視覺皮層活動進行的聲音識別獲得了更高的精確度。對於盲和不盲的參與人員,通過大腦活動的聲音識別在代表視野兩側的初級視覺皮層都有更好的表現,而不是視野中央。代表中央視野的區域在高解析度水平處理如字母和臉部一類視覺刺激,而該區域似乎對聲音信號的處理的參與度低於代表視野兩側的區域。」

瑞克曼大學赫茲裡亞跨學科中心的Amir Amedi教授補充說:「該研究為一個新興的理論提供了關鍵證據,此理論表明大腦特化的塑造是在大腦各部分分別形成的任務而不是依靠感覺的輸入,這在我們的研究中體現在視覺或聽覺對視覺系統的輸入。

研究者們強調了這樣視覺和聽覺之間的早期皮層交互可能的適應性意義。聲音信號可能在視覺系統為即將所見進行準備或將注意力導向視野裡的特定部分(尤其是視野兩側,該區域視覺不如中央精細)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這些機制似乎是基本的,並且在進化上足夠古老,以致未接收過視覺輸入的人群也得以保留。因此,這些發現表明了基因藍圖在塑造視覺大腦組織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Decoding Natural Sounds in Early 「Visual」 Cortex of Congenitally Blind Individuals. Vetter, Petra et al. Current Biology, Volume 30, Issue 15, 3039 - 3044.e2


編譯作者:xmx(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基於特殊大腦植入物,盲人可「恢復視力」?
    當獵物在視野中運動時,視覺皮質會因為接受信息而「被點亮」。雷鋒網獲悉,基於這一設想,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將視覺皮層假體(VCP)作為恢復盲人有用視力的手段,前提是假定通過對視覺皮層(磷)進行電刺激而產生的小光斑來達到視覺感知的目的,並將其合併為連貫的視覺感知形式,例如視頻屏幕上的像素。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神經外科主任 Daniel Yoshor 就參與設計了一種使用大腦植入物刺激視覺皮層的方法。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最近在《神經科學前沿》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來闡述人類大腦提取和處理信息的機制,更有趣。智能來自「偏見」?人腦中有一個歸納偏見的世界模型人類大腦是如何學習的?人類的高級智力來自於大腦的皮層。在功能上,新皮層與海馬系統結合,通過建立豐富的因果模型,將外部經驗內化,這些模型使感知、行動、記憶、想像等能力成為可能。這個豐富的世界模型,讓推理成為現實,推演「如果」之後的結果,解決不同的問題,而不需要在每種情況下都單獨訓練。
  • 三維感知與三維數據分析最新進展 - 3D傳感&人工智慧前沿科技論壇
    ,三維信息的感知也就總是一件有趣的事,三維感知也能帶來比平面感知帶來更多信息。1 月 23 日,學術交流活動「AI 之眼,智見未來——3D 傳感&人工智慧前沿科技論壇」在深圳南山舉行。他的報告題目是「人體動態重建技術前沿」。報告對人體動態重建這一研究課題,圍繞便捷性和實時性兩大目標的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回顧了技術發展歷程,做了全方位的技術介紹。
  • 前沿| Nature發布計算和理論神經科學特刊:剖析機器學習推動下的...
    相關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神經科學研究的進展無法脫離數據收集,同時也需複雜的方法將這些數據組裝和合成到更廣泛的框架中。理論神經科學,加上必要的計算技術,能確保我們的努力不僅僅是大規模的收集工作。本期,Nature Neuroscience 呈現了一批論文綜述與觀點討論,包含了一系列當下該領域突出的思考,從神經迴路和網絡到認知評估和精神疾病。
  • PNAS:新技術助力深部視覺皮層的功能超聲成像|056期
    為此,人類使用視覺心理意象,即從記憶中喚起生動的內在體驗的能力,來代表對刺激的感知。視覺心理意象的內容在主觀上模仿了感知到的內容,這表明心理意象和感知具有共同的神經機制。通過對人類腦電圖(EEG)數據進行多變量表徵相似性分析,我們比較了心理意象和物體感知過程中的大腦振蕩活動的時間過程。我們發現,心理意象和感知之間共享的表徵形式只出現在alpha頻段。
  • 曠視首席孫劍:視覺計算前沿進展
    5月8日上午,曠視首席科學家、西交大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孫劍博士在線做了一場「視覺計算的前沿進展」的報告,報告是由「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主辦的人工智慧教育線上公開課。卷積神經網絡的核心問題可以歸納為上面幾個:大小、卷積、深度、寬度。其中卷積最核心,作為一種算子,其具有空間不變性、權重共享等特點,一般3*3的卷積最為常見。一個3*3的卷積如果再加上通道數的卷積計算,就能提取特徵信息。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1.4億個神經元組成,是大腦中最神秘的部分之一,負責處理和解釋視覺數據以提供感知力並建立記憶。人們可以從少量信息中獲取相關環境的大量信息。例如給定一幅圖像,我們可以利用上下文和先驗知識得知整個故事。 但是,使計算機感知視覺世界有多困難?截至2019年,我們才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計算機視覺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大約有60年的歷史。
  • 探討計算機視覺前沿技術,加速智慧城市落地應用 | CNCC 2019
    19日下午,為探索計算機視覺與智慧城市發展,申省梅等著名學者將共同從學術和產業角度探討計算機視覺的場景解譯、人臉識別、人體姿態、視覺內容理解等前沿技術,以及在智能安防、自動駕駛等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發展前景與技術應用,值得期待!作為AI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與應用方向,目前計算機視覺技術在學術研究和產業落地方面都走在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前沿。
  • 智加科技發布多目視覺立體感知技術,有效距離可達1600米
    據了解,智加科技這一行業領導性技術研發主要面臨的技術難點是精準的物體距離判斷、障礙物跟蹤及運動速度的測量、彎道及坡度的處理等,而智加科技利用邊緣深度學習、深度立體視覺、動態智能物體跟蹤等最前沿的技術,最終實現了這一突破。
  • 我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感知」新機制
    視覺科學的中心問題是探索從局部到整體的跨腦區視覺信息整合的腦機制。該研究通過在非人靈長類獼猴大腦視皮層V1,V2,和V4三個腦區進行群體神經元和單細胞神經元記錄,探索了靈長類腹側視覺通路中高級腦區是否存在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基礎以及它與局部和整體視覺感知的相關性。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為什麼需要對感覺信息進行分類或範疇化?這是由於我們大腦接收到的來自客觀世界的感覺信息紛繁複雜,而我們能夠形成的概念和採取的行動則數目有限。為了形成有意義的認知來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大腦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高效的組織管理,而其中最基本的過程就是範疇化(categorization)。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
  • 那些影響「安防新十年」的世界級科學家們
    而在自主創新與新基建的時代浪潮推動下,前沿技術將進一步走到臺前。那麼下一個十年安防技術的趨勢是什麼?「中國人工智慧安防峰會 」給出的答案是:城市大腦數字視網膜化、機器視覺三維化、數據建模聯邦學習化。數字視網膜、三維視覺、聯邦學習,對應的世界級領軍科學家,分別是高文、權龍、楊強。
  • 8月頂級 CV 大會:ICIG 2019——人工智慧時代的圖像圖形前沿研究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圖像圖形前沿研究」,將邀請國內外圖像圖形學領域的 3 位著名學者作大會特邀報告,集頂刊頂會論文報告、前沿科技產品展示、6 個前沿專題論壇。方向是相對於參考系的旋轉;而「形狀」是相對於參考系的變形。事實證明,任何框架都可以通過莫比烏斯變換轉換為任何其他框架。該觀點揭示了旋轉是單位四元數。單位四元數是廣為所知的,並且在空間旋轉的表示中非常有用,因為它們在變量中是連續的,在連續表示中至少需要四個坐標的意義上是最小的,並且它們具有允許允許測量變形量的自然度量,即角度。
  • 計算機視覺已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
    一、計算機視覺技術概述   計算機視覺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現階段應用以感知為主   視覺使人類得以感知和理解周邊的世界,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70%的活動在處理視覺相關信息。計算機視覺即通過電子化的方式來感知和理解影像,以達到甚至超越人類視覺智能的效果。
  • ...Nature發布計算和理論神經科學特刊:剖析機器學習推動下的神經...
    相關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神經科學研究的進展無法脫離數據收集,同時也需複雜的方法將這些數據組裝和合成到更廣泛的框架中。理論神經科學,加上必要的計算技術,能確保我們的努力不僅僅是大規模的收集工作。本期,Nature Neuroscience 呈現了一批論文綜述與觀點討論,包含了一系列當下該領域突出的思考,從神經迴路和網絡到認知評估和精神疾病。
  • 「九章」問世,超越谷歌「量子霸權」!潘建偉攜90後上Science
    【新智元導讀】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霸權),中國科學家取得裡程碑式進展——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根據現有理論,其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比去年穀歌發布的53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量子霸權」再次被實現了嗎?
  • DualVD:借鑑認知雙向編碼理論,提出視覺對話新框架 | AAAI 2020
    視覺對話問題是視覺問答任務的衍生任務,不同的是,視覺對話任務需要根據圖像、歷史對話回答當前問題,涉及多個問題且涵蓋了可能與任何對象、關係或語義相關的廣泛視覺內容,因此視覺對話需要根據對話的推進,不斷調整關注區域使之有效地捕捉問題所涉及的視覺信息,針對不同問題對圖像進行自適應的關注。如下圖 1 所示「Q1: Is the man on the skateboard?」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知友:劉博洋(天文科普作家、「天文八卦學」主筆) 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