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徐冰 文/圖
廣西南丹白褲瑤,以其獨特的衣著而得名。白褲瑤婦女精於紡紗織布,至今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手工製作技術。製作一套白褲瑤服飾,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經過軋棉、彈棉、紡紗、漿紗、繞紗、走紗、染紗、織布等多道繁瑣的工序,棉花被製作成土布衣服。每一道工序都受季節影響。
11月26日,南國早報記者途經南丹裡湖鄉甘河村時,遇到多名白褲瑤婦女在用傳統方式紡紗。村口處,有兩根電線桿,杆子和兩棵樹構成一個正方形,正好可用來「走紗」。3名婦女用傳統的木製「走紗機」,圍著正方形一圈一圈地跑,將紡錘上的長長棉線放出,一圈一圈地纏繞到樹幹和電線桿上。等到棉線放出一部分後,一名婦女手持繞有棉線的木棍,將棉線攤平繃緊,其他人則用刷子來回刷,將攪在一起的棉線分開。
熟知白褲瑤文化的裡湖鄉副鄉長何永祥介紹說,這僅是「繞紗」和「走紗」兩步,接下來,還要經過染布、織布等多道工序,才能製成衣服。何永祥說,白褲瑤大多在秋冬農閒時,才開始紡紗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