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飾手工藝人每年做80件彝服 年收入5萬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彝族服飾手工藝人每年做80件彝服 年收入5萬

2015-10-29 15:40:41來源:四川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10月29日 15:40 來源:四川日報

參與互動 

  10月20日中午,德昌縣城,曲木阿芝莫在家中專心縫製彝族服飾。

  曲木阿芝莫是德昌縣彝族服飾手工紡織傳承人,從12歲就開始彝族服飾手工製作,經過32年的奮鬥,如今她每年至少製作彝族服飾80件以上,產品在涼山州德昌縣、攀枝花市米易縣等地佔有一席之地,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18歲獨立手工製作服飾

  「小時候家裡窮,逢年過節買不起新衣服,我就撿一些媽媽、外婆做衣服時剩下的碎布來學做衣服。」曲木阿芝莫說,自己從12歲就開始學做衣服了。

  曲木阿芝莫今年44歲,自小就心靈手巧。

  「我的媽媽、外婆和姨孃們做的衣服,那才真的漂亮。」時至今日,曲木阿芝莫都非常謙虛地認為自己所掌握和傳承的彝族服飾手工紡織技藝不是自己後天勤奮和努力的結果,而是長輩們從血液裡、從骨子裡傳承給自己的,「我當時就坐在長輩們身邊,看她們如何構圖、裁剪和刺繡的,然後照著她們的方法去做。」

  18歲時,曲木阿芝莫就已經可以自己獨立手工製作彝族服飾了,「那時候做的衣服在今天看來,還是存在很多瑕疵的,但親戚朋友們不嫌棄,還給了我很多鼓勵和讚美,才讓我在這條路上走到了今天。」曲木阿芝莫說。

  每件服飾都用心做

  曲木阿芝莫做衣服很講究材料和質地,所有的布全是純棉的。記者在她家看到,不小的陽臺上,堆滿了各種顏色的布料,靠窗一角有一臺縫紉機,「除了一些確實需要縫紉機的,其他都靠手工製作。」

  因為製作的彝族服飾質量好,檔次高,曲木阿芝莫慢慢有了名氣。「去年國慶的時候,米易縣黃龍鄉的一對夫婦專門找到我家,要訂做兩套彝族服裝。」

  人美、心美,手才美。當問到手工製作彝族服飾的訣竅時,曲木阿芝莫笑著說:「真說有什麼訣竅的話,那就是要把每件服飾當做自己穿的用心來做,就一定能做好、做漂亮了。」

  製作一件衣服,用機器做,只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但曲木阿芝莫手工製作,至少需要四天以上的時間,她直到今天都沒有在德昌縣城租門市,為的是將製作服飾的數量和速度提上去。

  一針一線縫出幸福生活

  因為是手工,更因為是用心在做,曲木阿芝莫的衣服要比別人機器製作的貴很多,「別人一件賣200元的時候,我賣300元;現在別人賣500元,我就賣700元。」曲木阿芝莫對自己親手製作的服飾很有底氣和信心,「布料好,做工精細,我做的衣服挑不出毛病。」

  如今,買到一件曲木阿芝莫親手製作的彝族服飾,至少要提前三個月預定才行,「要買的人很多,每年估計最多只能滿足1/3的人的願望。」曲木阿芝莫說,一年365天,除了必要的人情來往外,她都在家裡製作衣服,但每年也只能做80件左右。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2008年,曲木阿芝莫和愛人在德昌縣城購買了一套商品住房和一間車庫。讓曲木阿芝莫和自己老公更欣慰的是一雙兒女也長大成人,「老大在普格的一個鎮上工作,女兒今年也讀大三了。」

相關焦點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四川民族類別和人口最多的地區。全州幅員面積6.04萬平方公裡,轄17縣市(安寧河谷地區6縣市為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區,大涼山區域10縣為彝族聚居區,木裡縣為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總人口511.78萬(其中彝族人口264.78萬、佔51.74%)。越西縣,全縣人口35萬多,彝族佔75%。
  • 「央廣網·視聽四川」彝族老家喜德縣歡慶彝歷新年
    總臺央廣記者劉濤 通訊員劉斌 爾古木沙報導:一年一度的彝歷新年如約將至,大小涼山一片熱鬧非凡。各地彝族人民忙碌著買賣年豬、年貨,打掃衛生,同高遠的藍天一道迎接新年的到來。2020年,彝族老家的喜德縣選擇11月21日為彝歷新年日,將以各種隆重的形式舉行迎接彝歷新年的到來。這一年,是值得慶賀的年份:包括涼山喜德·彝族老家在內的涼山州7個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喜德縣136個貧困村退出了貧困序列,全縣16553戶71485人口全部脫貧,實現了奔向小康的幸福生活。
  • 神話故事與彝族文化激情碰撞 《索瑪花開》盡情綻放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郭邱磊)7月27日晚八點,大型彝族音樂舞蹈詩《索瑪花開》在貴州飯店國際會議中心上演。  伴隨鐘聲響起,演員們身穿絢麗多彩的少數民族服裝出現在舞臺上,拉開了演出序幕。演出《索瑪花開》分為「祭花神」、「耕耘烏蒙」、「和諧家園」、「索瑪泣血」、「杜鵑花開」五個章節。通過婚喪嫁娶、遊戲娛樂、情歌對唱、火把節、迎客、敬酒等多個角度展現彝族民俗民風。
  • 涼山西昌四合鄉彝族瑪牧經典文化傳習班正式開班
    四合鄉政府副鄉長劉阿比、西昌學院彝學院黨總支書記沙馬打各、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黨支部書記毛新亭分別講話。 開班儀式由四合鄉政府魯國洪主持。《祖國之子》演唱者連扎妹妹和曲比烏力,四合鄉政府、四合鄉中心校、四合村兩委會、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相關負責人及家長、學生共200餘人參加了開班儀式。
  • 彝族的創世史詩––梅葛
    流傳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鹽豐等縣。梅葛,是彝族民間歌舞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總稱,其內容包羅萬象,幾乎反映了彝族人民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的全貌,被視為彝家的「根譜」、彝族的「百科全書」、長篇敘事史詩。
  • 彝族的傳統繪畫,藝術水平極高,畢摩繪畫內容最豐富
    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非常富有藝術氣息,作為服飾藝術重要的轉化步驟,彝族剪紙、彩繪等藝術也十分豐富根據美術的定義,今天小編將要和大家從繪畫方面來探討彝族民間美術的具體形制,一起來看一看吧!繪畫是造型藝術之一。用筆、刀等工具,墨、顏料、化合物物質材料,在紙、木板、紡織物或牆壁等平面上,通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表現手段,創製可視的形象。
  • 與劉伯承將軍歃血為盟的彝族頭領小葉丹的結局如何?
    1935年5月22日,由劉伯承率領的工農紅軍來到這裡,經過幾天的相處,他與彝族領導小葉丹在彝海河邊歃血為盟。這個故事不僅證明了黨在長徵時期正確的民族政策,而且還是彝漢一家親的有力見證。小葉丹生於1894年,原名果基約達,來自一個貴族家庭。
  • 盤點活躍在各選秀舞臺上的彝族新銳歌手
    從參加快男,到南京奪冠,到突圍賽27萬回歸,到快男全國5強。吉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參加《快樂男聲》一路以來的波折故事。jije吉傑,彝族,彝名:捷巴阿火,英文名:JeffreyG;涼山昭覺縣人,1999年7月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專業,2007年4月報名參賽「2007快樂中國仁和閃亮快樂男聲」奪得南京賽區冠軍,全國總決賽榮膺第5名。
  • 彝族-天書的傳說
    這裡所說的"天書",便是彝族古老文化集大成的彝經。其中最著名的彝經典籍《西南彝志",原名的意譯是"影形及清濁二氣"。全書共37萬餘彝文文字,在黔西北水西地區發現,是目前所見到記載彝族古史和文化最全面的書。該書開篇便是創世神話。
  • 他在彌勒創業5年,年收入6800萬!
    彌勒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月啟動6、彌勒交警為國慶中秋兩節交通環境安全保駕護航7、西三鎮中心小學:不一樣的升旗儀式獻禮國慶8、可邑小鎮全力做好國慶長假旅遊接待工作9、彌勒:東風韻小鎮成為網紅打卡點10、劉勇頡:20餘年堅守做一份濃濃的中秋情
  • 責任 鞍鋼|雲端彝寨入畫來——西昌鋼釩在大涼山實施精準扶貧
    彝村新貌。 數據顯示,2013年底,四川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25萬,其中涼山州佔88.1萬。2020年上半年,全省剩餘的7個未摘帽縣、300個未退出的貧困村全都在涼山州,剩餘的20萬貧困人口中有17.8萬在涼山州。 「中國的脫貧攻堅之路,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 彝族英雄小葉丹,長徵時曾與劉伯承歃血為盟,後來結局如何
    彝族英雄小葉丹,長徵時曾與劉伯承歃血為盟,後來結局如何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至今仍然珍藏著一面旗幟,雖然飽經風霜,卻依然鮮紅如昔,旗上寫著「中國彝民紅軍果基支隊」字樣,這是當年劉伯承授予果基小葉丹帶領的中國彝民紅軍的。
  • 彝族民間文學,日常經驗的事實變為神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彝族,民間神話也是以語言述講的方式進行,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彝族的民間神話吧彝語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重要的時期,一是歷史上隨著中央王朝對彝區直接控制的加強,彝漢文化交流增多,彝語不再是彝區唯一的交流工具,隨著明朝漢族移民運動及清朝改土歸流措施的進行,彝族人口由多變少,彝族文化由彝區主流文化變為邊緣文化,彝語不再是區域範圍內主要的交流工具
  • 彝族北鬥星月曆法譯註
    每年13個周轉(13次輪迴),每月28天,每年有364天至366天,年與年之間日數相差的原因是,星宿齊的時辰提前便成了364天(小年),如推後則成366天(大年),兩年平衡為365天。古往今來,彝族先民們對這部「彝族天文曆法」是絕對信奉的。至今,在祿豐、武定、元謀三縣結合部一帶的部分老人還延用著,有的家庭在裁縫少女的繡花衣、添置家畜、購置大樣的用具等家居活動,都要請長者用這部「天文曆法」推算擇日。
  • 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彝族的起源是什麼?有這樣三大祖先!
    別小看了彝族,彝族可是中國六大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個省崇山峻岭和沿海丘陵之間,人口在2010年就有871萬人。那麼,彝族到底是打哪裡來?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關於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 五彩涼山 | 彝族文化的瑰寶——涼山彝族漆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漆器彝族漆器發展至今>從日月星辰高山流水等紋飾圖案到生活中的餐具沙場上的鎧甲等匯聚了彝人的生活積累和智慧結晶歷經千百年漆器不僅是彝人生活必須品還成了人們爭相收藏的藝術品彝族漆器發展至今大約有一千七百餘年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四川火把廣場,56根火炬代表56個民族,彝族每年都在這舉行火把節
    四川一座火把廣場,56根紅色火炬代表56個民族,彝族每年都在這裡舉行火把節。來到四川省西昌市不得不逛的一定是位於市中心的火把廣場,這是民族的象徵,也是文化民俗的體現。更是2006年四川省冬季旅遊會的主會場。
  •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的專屬服飾嗎?
    飛魚服並不是只有錦衣衛能穿,也不是所有的錦衣衛都穿飛魚服。飛魚服是皇帝的賜服,明代皇帝的賜服按級別依次是蟒服、飛魚服、鬥牛服和麒麟服,是顯貴之服,非特賜不能穿。飛魚服是二品以上的官員都能穿,而錦衣衛最高級別的指揮史是正三品,也有資格穿飛魚服,甚至級別更低的總旗也可以穿。七品以下的錦衣衛不能穿飛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