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英雄小葉丹,長徵時曾與劉伯承歃血為盟,後來結局如何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至今仍然珍藏著一面旗幟,雖然飽經風霜,卻依然鮮紅如昔,旗上寫著「中國彝民紅軍果基支隊」字樣,這是當年劉伯承授予果基小葉丹帶領的中國彝民紅軍的。這面旗幟見證著當年的彝海結盟,也代表著紅軍和彝族百姓的深厚情誼。
1935年5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先遣司令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率紅一團到達冕寧境內的瀘沽。當時瀘沽通往大渡河有兩條道路:一條經喜德翻小相嶺,經越西到大樹堡去雅安,是大道;另一條經冕寧逾菩薩崗到安順場,再過瀘定通向雅安,是羊腸山路。中央按禮州會議精神,決定派左權率一小部紅軍走大道,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大部隊則從小路北上搶渡大渡河。
通往安順場的山間小路崎嶇難行,必經的拖烏彝族聚居區,是羅洪、古基、倮伍三大家支的領地。長期的民族壓迫政策,造成彝、漢民族間的隔閡和敵視。必須取得彝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紅軍才能順利通過彝區。紅軍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宣傳「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彝族首領小葉丹與劉伯承司令結為兄弟,在畢摩沙馬爾各主持下,兩人在魚海子邊舉行了簡單而莊重的歃血盟誓儀式。兩人各舀一瓷盅湖中清水,以水代酒,面對藍天碧水並排跪下,喝了雞血酒,發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劉伯承同小葉丹今天在海子邊結義為兄弟,如有反悔,天誅地滅。」
小葉丹說:「上有天,下有地,我小葉丹同劉司令員結為弟兄,願同生死。如不守約,像雞一樣的死。」
這場有特殊意義的盟誓之後,中央紅軍幫助彝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沽雞支隊,贈給隊旗和槍枝;小葉丹將心愛的大黑騾送給劉伯承,並派他的族人和娃子,用七天七夜時間,往返護送紅軍順利通過百裡彝區,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寶貴時間,順利實現了北上轉移的戰略目標。
小葉丹,原名本來叫葉丹,只因當年統領彝族果基家支時,年齡比周圍其他家支的領袖都小,才有了小葉丹這一稱謂。紅軍走後,小葉丹打起了紅軍彝民支隊的旗幟,開展反抗國民黨反對派的鬥爭,隊伍一度發展到1000多人,鬥爭堅持了5年多,直到1941年被反動軍閥支持的彝族敗類鎮壓。
在那艱苦鬥爭的歲月裡,果基支隊的戰士們眼看自己的房屋被焚毀,牛羊被搶劫,卻千方百計地保住劉伯承所贈的旗幟。小葉丹把這面紅旗當作民族團結的見證和民族解放的希望,身邊的許多東西都丟掉了,唯有「中國彝民紅軍果基支隊」的旗幟始終完好地保存著。
在最艱難的時刻,小葉丹含著熱淚勉勵自己的妻子和弟弟,不要忘了劉伯承的囑託,不要忘記紅軍的恩情。他說:「紅軍一定會回來的,劉伯承我信得過,他絕不會騙我。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紅旗,將來把它親手交給紅軍。」
1942年6月18日,小葉丹遭到國民黨軍隊收買的部族武裝的伏擊身亡。冕寧縣解放後,小葉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遺囑,鄭重地把劉伯承贈送的「中國彝民紅軍果基支隊」的隊旗親手獻給了政府,此後這面隊旗一直被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