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求精準的「元帥翻譯家」——劉伯承的翻譯生涯

2021-01-20 中國網文化

劉伯承元帥

劉伯承元帥在翻譯方面,特別是軍事學術翻譯以及培養翻譯人才方面的重要見解與貢獻,很少為人所知。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他就開始從事翻譯工作了。

在緊張的戰爭環境裡,他譯校了許多國外軍事著作,很多詞條是劉伯承首譯並沿用至今的。如「遊擊戰」一詞,就是劉伯承根據遊擊戰的定義——高機動性的作戰和突然的進攻,將兩方面的含義結合起來,又依據《史記·李廣傳》的一句話「李廣擅遊擊」,取「遊擊」二字,創造出「遊擊戰」一詞。

戎馬倥傯中堅持翻譯工作

1930年4日,從蘇聯秘密回國的劉伯承和左權等人抵達上海。中共中央決定安排他擔任軍委編譯科長,專門從事軍事翻譯工作,為軍委訓練班和各地紅色武裝提供軍事教材。

劉伯承化名林直木,在上海愚園路一幢二層樓房裡,於1930年至1931年間,主持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校譯了《蘇軍政治工作條例》和《遊擊隊怎樣動作》等。這些寶貴的軍事教材被迅速送往各蘇區,並有力促進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基礎建設。

1932年他奉命前往中央蘇區擔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主持軍事教育和軍事翻譯工作,後又調任紅軍總參謀長。1932年8月,劉伯承和左權等翻譯了蘇聯紅軍的《軍語解釋》,這是我軍第一部譯自外國軍隊的軍語專著。1932年11月,針對部分紅軍指戰員在山地作戰中不講戰術的現象,劉伯承在前線翻譯出《蘇聯山地戰鬥》一文,供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作戰時參考。

1933年6月,劉伯承從蘇聯紅軍《戰術備考》中摘譯出《騎兵的奔襲和抄襲》一文,供紅軍各部隊指揮員研究,以提高紅軍騎兵的戰術水平;10月,他在前線摘譯蘇聯紅軍教材《退出戰鬥》,把「撤退也是一種作戰樣式」的觀點介紹給紅軍指揮員,糾正紅軍中存在的忽視撤退動作、不會按作戰要求部署撤退的現象;11月,他翻譯發表蘇聯紅軍理論文章《戰術,戰役,戰略在理論上的範疇》,使紅軍幹部明白了這三者各自研究的對象及其對戰爭各層次的指導意義。

1934年5月,為給教練步兵分隊作示範,劉伯承翻譯出德國人李璞滿的著作《班的戰鬥集團的教練》一書中關於「夜間動作的兩個作業」,介紹了夜間反衝鋒的作業和夜間進攻作業兩種戰術樣式,明確解答了紅軍第一步兵學校對部隊夜間動作的疑問;在反圍剿作戰和長徵行動中,他一直珍藏著長達300餘頁的《蘇聯紅軍司令部野外勤務教令》,並於1933年至1935年8、9月間,陸續翻譯完成這部教令,供紅軍部隊使用。

當時,針對我軍主要沿用舊軍隊軍語的情況,劉伯承還對舊軍隊軍語進行了改造。為糾正舊軍隊遺留在紅軍中的不平等稱呼,劉伯承為各種各樣的人規定了新稱呼:把軍官改叫指揮員,士兵改叫戰鬥員,傳令兵改叫通信員,夥夫改叫炊事員,馬夫改叫飼養員,挑夫改叫運輸員……這些稱呼直到今天仍然在沿用。

堅持從軍事鬥爭的需要出發,是劉伯承軍事翻譯的最大特色。劉伯承的翻譯選題都是當時戰爭中最緊迫的問題。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組織翻譯和校對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軍隊指揮法》《合同戰術(上部、下部)》,以及日軍的《陣中要務令》《刺殺教令》等。在翻譯過程中,劉伯承不但注重從實際出發確定翻譯選題,注意引導讀者聯繫實際正確理解和借鑑譯文。

1938年12月,蘇聯紅軍頒布了新的《步兵戰鬥條令(第一部)》,為吸取蘇聯紅軍最新的作戰經驗,戰勝日本侵略者,劉伯承與左權合作翻譯了這部條令,他還緊密結合八路軍建設和作戰的實際,精心撰寫「前言」「後記」「附言」,引導八路軍軍幹部從我軍作戰的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這些條令。1941年八路軍總部送來一部《合同戰術》的譯稿請劉伯承校訂。這本《合同戰術》,是蘇聯施米爾樂夫根據蘇聯1929年頒布的《野戰條令》的著述,於1935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一年後這部譯著校訂好並複印,劉伯承在評序中寫道:「這本書在校正中經過三次反掃蕩的作戰。」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稍有空隙立即開始校譯」,重新校譯了《合同戰術(上部)》,翻譯和編譯了《論蘇軍合圍鉗形攻勢》《論蘇軍對築城地帶的突破》等著作。

從翻譯原則的確定到具體教材譯稿的審改,無不浸透著他的心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任院長兼政治委員。

該院成立僅僅3個多月,劉伯承就批准有關部門將翻譯外軍軍事理論著作中有待統一譯名的軍語,以及軍事理論研究和軍事法規編寫中有待規範的軍語分期編印成《軍語通報》,從1951年4月30日起,印發軍事學院各系、各教研室徵求意見。

在軍事學院組織編制我軍規範軍語的同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訓部軍事出版局也同時展開了這項工作,並請劉伯承擔任編審委員會主任。1951年9月,在劉伯承指導下,該局編印了《軍語彙編(初稿)》。該書分陸軍、海軍、空軍3編,收錄軍語詞目約4650條,書後附錄了常用各種度量衡一覽表。1955年2月7日,劉伯承針對《軍語彙編(初稿)》存在的問題,復函軍委訓練部總監部,談了對規範軍語和軍隊標號的意見。

在劉伯承的組織下,軍事學院於1956年12月編輯出版了《軍語畫一(初稿)》。後來大多數被正式確定為解放軍軍語,為軍事教育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劉伯承翻譯、校譯和編譯了眾多的外國先進軍事理論成果,從翻譯原則的確定,到具體教材譯稿的審改,無不浸透著他的心血。劉伯承對軍事譯文的要求十分嚴謹,無論是翻譯還是校譯,他總是力求精當、準確,每一篇譯稿都要用放大鏡仔細照看許多遍,一字一句反覆推敲,斟酌再三。

1953年夏天,他利用到大連休假的機會重新校譯了《蘇聯紅軍野戰條令(草案)》。這本條令軍訓部已經翻譯出版,並依據條令的內容編寫了教材用於教學。但劉伯承對校譯稿不夠滿意,他說:「條令是軍事學院最基本的教材,非常重要,一定要翻譯得十分準確,不能有含糊其辭的地方,不能有絲毫差錯。」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他仍然親自校譯,並翻譯了《柏林戰役與希特勒德國投降》等書。

這一年,他已經61歲了,僅有的一隻好眼睛又患上了青光眼,但他仍拿著放大鏡逐段逐句推敲修改,20多萬字的譯稿他修改了三遍。在他嚴格要求和精心組織下,付印的條令做到了不錯一個字、不錯一個標點符號。

殫精竭慮培育軍事翻譯人才

劉伯承在主持軍院工作近7年中,不僅親自領導了學院的教材編譯工作,還非常重視軍事翻譯人才的挑選和培養,辛勤培育了新中國第一批軍事翻譯人才。他提出做軍事翻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不但要外文好,還要中文好,並懂得較多的軍事知識。為引導和勉勵年輕的軍事翻譯工作者,劉伯承專門為他們寫下:「軍事科學的翻譯,在經驗上,在理論上,必須有軍事基本知識,才能鑽研軍事科學的本質;在俄文修養上,必須有發掘軍事科學本質的能力;在中文修養上,必須有表達軍事科學本質的能力。」除此之外,他還要求他們要一絲不苟,貼近讀者,具有民族特色。劉伯承經常把翻譯工作稱為軍事學術研究的「水龍頭」,他時常對翻譯人員說:「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們的工作就是取他山之石,其目的就是學習借鑑外國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和作戰經驗,提高我軍的軍事理論水平,提高我軍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戰能力。」

劉伯承精通俄文,儘管工作繁忙,仍然利用休息時間鑽研外文,長期養成早晨朗讀外語的習慣。在他的影響下,擔任翻譯工作的同志自覺地苦練基本功,每天起床後都到校園裡朗讀外語,漸漸形成了一種早讀制度。

為了請來專業的、高水平的翻譯人員,他曾經專門到國務院登門求賢,並給周恩來寫信,申請聘請和特招翻譯業務骨幹到軍事學院工作。對於軍事翻譯人員,他經常教導他們說:「一字之差,會死人!」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無論是翻譯還是校譯,他總是務求精當、準確,經過他手的譯文都具有很高的軍事藝術價值,也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來源:學習時報

相關焦點

  • 劉伯承元帥的眼睛是怎麼失明的?
    1916年三月中旬,為支持雲南護國軍在川南戰鬥,二十四歲的劉伯承率領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攻克了豐都城,截斷長江交通,陰止袁軍對四川的水陸增援。在激烈的戰鬥中,一顆子彈由他的腦頂打入,從右眼窩飛出。一位德國醫生為他動手術時,劉伯承為了保護腦子,堅決拒絕使用麻醉藥。醫生用顫抖的手摘除了右眼球,又把周圍的壞肉一刀刀挖去,劉伯承緊扶著柱子,渾身冷汗,他咬緊牙關,沒吭一聲。
  • 翻譯家的寂寞與翻譯界的清冷
    但謝素臺的去世告訴我們,翻譯界太清冷了,乃至於如此之重要的一位翻譯家去世,都是通過微博這種熱鬧的網絡場所傳遞出來的。 謝素臺擁有著不小的學術聲望,她翻譯的《安娜·卡列尼娜》,是這本名著最好的中文翻譯版本,被無數人閱讀過。
  • 鄧小平在1955年元帥名單中曾經位列第七
    今天,就讓我們從軍事家的角度去緬懷下這位偉人……鄧小平在其革命生涯中,曾擔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委、第二野戰軍政委、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等重要軍職,不僅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而且在1955年評定軍銜時,曾被定為元帥。
  • 中原解放紀念館開館 劉伯承之子贈手書對聯
    原標題:中原解放紀念館開館 劉伯承之子贈手書對聯(圖)   經過兩年的建設,建築面積劉伯承元帥之子劉蒙、李達上將之女李彤妍等專程趕來祝賀。   據史料記載,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主力1948年2月從大別山地區轉出,5月17日進駐寶豐。
  • 98歲翻譯家許淵衝,把唐詩翻譯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其中的一扇窗,常常亮燈至深夜三四點,這便是翻譯界泰鬥、98歲老先生許淵衝的家。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當今世界,在漢語、英語、法語之間靈活遊走的翻譯家,許淵衝乃第一人。他將中國的《論語》《詩經》《楚辭》《西廂記》等翻譯成英文、法文,還將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紅與黑》《約翰·克裡斯託夫》等譯成中文。
  • 翻譯是一種「愛的勞作」
    多年來,鄭先生不止一次說過這樣的話:搞外國文藝學研究,最好要翻譯一些他們有關的作品。這不但因為多讀多看,有助於自己辨別能力的提升,知道什麼作品好什麼作品差,而且翻譯也是創作,或謂二度創作。精準的、精益求精的譯文,是提供給人民群眾的精美精神食糧,是比物質食糧更長遠更重要的精神養分,我們如何能掉以輕心呢!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 97歲翻譯家許淵衝,把唐詩宋詞翻譯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其中的一扇窗,常常亮燈至深夜三四點,這便是翻譯界泰鬥、97歲老先生許淵衝的家。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當今世界,在漢語、英語、法語之間靈活遊走的翻譯家,許淵衝乃第一人。
  • 文學翻譯家許淵衝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據新華社柏林專電8月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2014-08-04 10:41:30,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人工智慧PK翻譯專家 搜狗英文搜索、翻譯APP亮相
    6月12日,搜狗搜索發起以「打破信息的邊界,和世界溝通」為主題的產品體驗季分享會,與中英同聲翻譯專家JonathanRechtman、「非主流翻譯家」谷大白話等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加持下,如何打破語言壁壘,與世界無界溝通。
  • 許淵衝因翻譯挨鞭子,93歲獲國際翻譯獎:真正的學者,靈魂純淨
    於許淵衝而言,翻譯不僅僅是事業,更是生命的堅守。因為鋒芒畢露、清高不服輸的性格,許淵衝最喜歡與人爭論,加上他的翻譯理論一直飽受爭議,所以得罪人是常有的事。最初,許淵衝之所以想走翻譯的道路,只因從事翻譯事業的表叔從國外帶回來很多錢,並帶自己去看了電影。考上西南聯大外文系後,許淵衝沐浴在自由浪漫的學習環境裡,更加堅定了要從事翻譯的決心。
  • 華人翻譯家林超倫的不凡人生:從英語零基礎到獲英女王授勳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題:華人翻譯家林超倫的不凡人生:從英語零基礎到獲英女王授勳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從英語零基礎到考上大學、從留學英國到從事口譯培訓、從為英國王室和政府擔任翻譯到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勳章,著名華人翻譯家林超倫近日在外經貿大學發表演講時說,「千萬別讓你現在的處境約束了你對未來的想像
  • 翻譯
    專利、資質 專業材料翻譯(母語級翻譯) 語翼作為國內優質的跨境電商翻譯平臺,已配備了專屬跨境電商翻譯團隊,針對跨境電商的行業特點,通過DNA智能匹配技術,為廣大跨境電商賣家提供快速精準權威的多語言翻譯listing撰寫優化
  • 劉伯承小葉丹兩家後人至今保持往來
    「五彩雲霞空中飄,天上飛來金絲鳥,紅軍是咱的親兄弟,長徵不怕路途遙。」歌詞內容描寫的是1935年5月,渡過金沙江的中央紅軍主力,經過四川到涼山的彝族、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時,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傳奇故事。 冕寧縣紅軍長徵紀念館館長耿平(藏族)介紹,1935年5月,中央紅軍在雲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經過四川會理縣,準備向北穿過彝族地區強渡大渡河。
  • 劉伯承歃血為盟結拜小葉丹,中央紅軍衝出大涼山
    這時從遠方來了一隊騎騾子的人,領頭的是當地彝族首領小葉丹的四叔,蕭華見小葉丹的四叔前來連忙很有禮節的走上去在翻譯的幫助下耐心的講解政策,並表示劉伯承願意與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小葉丹的四叔將信將疑於是給小葉丹傳了話。
  • 跟劉伯承歃血為盟的小葉丹,最後結局是怎樣的?
    劉伯承立即起草了電報,交電臺發出。但因中革軍委處於行軍狀態,聯繫不上。一直到第二天中午,部隊已成行軍隊形,「通司」(翻譯)也找好了,電臺還在呼叫。劉伯承與聶榮臻商量,決心先遣隊第一團先開冕寧,到冕寧後再與中革軍委聯繫。出發前,劉伯承對部隊作了動員:「今天我們到冕寧,冕寧過去是彝人的城市,後來彝人被反動統治者趕到山上去了。過了冕寧,就是彝族區了。
  • 新中國十大元帥中壽命最長是誰?他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劉伯承(1892年-1986年)劉伯承元帥被譽為「儒將」,不僅能徵善戰,還善於總結學習,有勇有謀。他享年94歲,是開國元帥中最高壽的。劉帥的養生之道打太極拳。其主要軍事論著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另有《合同戰術》、《論蘇軍合圍鉗形攻勢》等大量譯著。晚年健康飲食原則。「三高二低」,即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糖。因此,在他的食譜中,蛋白含量較高的牛奶、瘦肉、禽蛋、豆類,以及富含高纖維素的水果、芹菜,維生素含量較高的胡蘿蔔、動物肝臟等。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另一位日本翻譯家伊藤漱平1958年至1960年在東京平凡社出版第一版函套版《紅樓夢》,屬「中國古典文學全集」一種。該系列還包括《史記》《聊齋志異》《今古奇觀》《三言二拍》等中國典籍。1969年至1970年,他又出了全面修改版。1973年在1969年版的基礎上再次修訂。1996年-1997年,到了晚年他再次大規模修訂重譯。前前後後修訂和重譯大致有五次。
  • 小米米家翻譯機今日發布,支持8種語言在線拍照翻譯
    打開APP 小米米家翻譯機今日發布,支持8種語言在線拍照翻譯 新浪科技 發表於 2019-11-22 16:34:21 11月22日消息,小米米家翻譯機今日發布,配備4.1英寸大屏,6麥陣列,支持AI自動翻譯,將於11月26日10點首賣,價格為1299元。
  • 專欄| AI翻譯引進NMT技術,就能精準識別「語境」嗎?
    2016年,GNMT技術(谷歌的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技術,模仿人腦的神經思考模式)全面布局於谷歌翻譯系統中,隨後,谷歌聲稱其AI翻譯的譯文質量誤差降低了55%-85%,並且將此技術廣泛應用於網頁翻譯與手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