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2日,由劉伯承率領的工農紅軍來到這裡,經過幾天的相處,他與彝族領導小葉丹在彝海河邊歃血為盟。這個故事不僅證明了黨在長徵時期正確的民族政策,而且還是彝漢一家親的有力見證。
小葉丹生於1894年,原名果基約達,來自一個貴族家庭。因為他從小就善於交際,且十分講義氣,很快就聞名鄉裡。另外,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曉法律和典故,因此他很小的時候就成為家庭中非常有聲望的人,被視為家族的首領。當時,與其他家族領導人相比,他還年輕。如果只是叫他葉丹,似乎不合適。因此,在原來的名字添加了一個「小「字,從此他就叫小葉丹。
彝族常年在涼山附近生活,他們是駐紮在那裡的軍閥最害怕的對手。在彝族裔群體中,最強大的是老伍氏家族,其次羅洪家族和果基家族,不幸的是,羅洪家族被敵人收買,站在紅軍的對面,意圖阻擋紅軍度過彝族的地區。
1935年5月中旬,紅軍越過金沙江,向大渡河進發。如果要在短時間內擺脫尾追的敵人,他們只能繞過由20萬重型士兵守衛的正規公路,選擇另一條道路,那就是越過彝族地區到達大渡河。
蔣介石知道,紅軍肯定會選擇第二條路,但是蔣介石也很清楚,當地的彝族人不好打交道,紅軍也不能輕易解決爭端。更何況,彝族幾代人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並擁有一定的仇外心理。不管來人的居心是什麼,一開始他當然都不會以禮相待。紅軍走在冕寧縣的街道上,每個家庭的門都關上了,縣長聽到了紅軍即將來臨的消息,收拾行裝,提早逃跑了。就連當地軍閥不知道要藏在了哪裡,也沒有陰影。
隨後,紅軍繼續前進,在一個小山包上被數千彝族武裝力量所包圍。紅軍士兵們不敢輕舉妄動,彝族人也不敢上前。雙方保持約1000米的距離,相持不下。事情的轉折點是彝族通信兵小劉。他知道彝族的核心爭端, 和幾個主要家庭之間的矛盾。因此,當紅軍被圍困時,他將此消息報告給了連隊連長王耀南。根據小劉提供的信息,王耀南知道,只要他幫助果基一家與另外兩個家庭作鬥爭並鞏固果基一家的勢力,紅軍就能成功地克服困難。隨後,王耀南立即將小劉帶到司令員劉伯承的指揮部,並詳細地解釋了情況。這個消息挽救了危難中的紅軍,就像及時下雨一樣。為了與果基一家建立良好的關係,劉伯承專門派人聯繫了小葉丹的四叔和祭司沙瑪爾,並向他們展示了紅軍的戰鬥力,表示紅軍願意支持果基家族。
紅軍拿出了在戰鬥中都不願使用的迫擊炮,並發射珍貴的炮彈,向彝族展示了紅軍強大的火力,表示紅軍可以支援果基家族。看到紅軍的誠意,果基家族決定讓紅軍通過,並且護送他們到大渡河。
從中不難分析得出彝族人態度轉變的原因:一方面,自古以來,其他人是從彝族外區借道,沒有談判,從來都是用武力解決問題。從諸葛亮對孟獲的七次俘獲開始,彝族人就和外族人結下了槓子。後來,清軍又與彝族戰鬥了22年,最後,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也試圖越過彝族地區,與彝族發生衝突,最終延誤了石達開讀過大渡河,被清軍俘獲。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彝族人的血,捍衛土地是他們的本能反應。另一方面,紅軍的態度比上述例子要好得多,紅軍不侵犯少數民族的民族政策確實做到了。果基家族一家人了解了紅軍,紅軍也給予了他們尊重和理解。雙方公平地談論了此事,交情自然就有了。
小葉丹的四叔告訴劉伯承將軍,他們家有規矩。因為互助才能稱為兄弟,所以要舉行禮拜儀式,由巫師主持。
劉伯承高興地答應了,和小葉丹一起去了彝海邊,喝了兩碗雞血酒,劉伯承說:「古有桃園三結義,今有我劉伯承和小葉丹義結為異性兄弟,如有反覆,天誅地滅!」
儀式結束後,雙方還互贈了禮物。小葉丹給劉伯承一匹大黑騾子,劉伯承送給了小葉丹一支白朗寧手槍和紅軍的軍旗。從此以後,以小葉丹為首的果基一家成為彝族的第一支紅軍隊伍。在紅軍的支持下,另外兩個家族也不得不承認小葉丹的地位。
經過7個晝夜,紅軍成功通過了彝族地區。這為紅軍渡過大渡河、飛奪瀘定大橋並繼續向北前進贏得了的寶貴時間。然而紅軍離開後,國民黨反動政府報復小葉丹與紅軍的聯盟,迫使他交出12,000銀和120隻羊,並說出紅軍的下落。小葉丹寧願自己和家人受累,無論如何也不透露紅軍的行蹤,國民黨軍隊發現他什麼也不能說,於是釋放了他。就這樣,他帶著曾經的誓言作為紅軍奮戰了五年,終於在1942年6月18日受到反動軍閥的伏擊而去世,享年48歲。
小葉丹的最後一個願望說:「萬一我死了,你必須保護這個紅旗,以後再交給紅軍。」後來小葉丹的後人將這面象徵彝漢友誼的紅旗交給了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了這面紅旗。如今,少數民族和漢族已經處於一個大家庭。這對於小葉丹和劉伯承等革命前輩的貢獻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的民族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