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以方便勞作為基礎的服裝造型

2021-01-17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決定了服裝的造型形式,雲南少數民族向來以勤勞著稱,他們通過雙手不斷與自然作鬥爭,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雖地處偏遠,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用團結和勤勞創造了美好生活以及獨特文化,至今很多地區還保留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勞作習慣,他們的生活與勞作息息相關,方便勞作的服飾造型也就必然與之關聯。方便勞作的服飾造型整體上都具有對襟、窄衣短袖、短衣、開衩等特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一般衣身、袖筒都較窄,並以七分袖、九分袖為多。窄式的衣服有利於活動,對襟的服裝也常常不系扣,當雙手打開時,前胸沒有系扣帶來的束縛,讓雙手伸展更加自如。

雲南少數民族

短衣是較長衣方便,有利於活動的款式。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男女上衣都較短,不像北方少數民族需要長大衣袍來禦寒保暖。沒有過長的衣長,帶給肩臂的重量就相對小,尤其當雙手向,上抬伸時,衣服阻力小,活動就輕鬆。如傣族婦女的短上衣,尤以花腰傣為特色,上衣短到一般只及胸,緊身、對襟,內穿貫頭式胸衣,胸衣也只長及腰,在勞作活動時由於沒有多餘布料在身上的阻礙,因此活動起來相對自如。有些短衣款式為前短後長,對襟,衣擺前部短以方便勞作,而後部長可以隨時席地而坐,不怕著涼,非常特別而實用。雲南蒙自地區的彝族婦女就流行穿這種前短後長的對襟坎肩,一般套穿於斜襟上衣外。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側縫開衩裁短在雲南少數民族中麻慄坡彝族服裝頗具特色,它與一般服裝中的直線下擺不同,他們的衣服前後下擺常常被裁剪成圓擺和三角擺。男子上衣下擺一般為兩側短、中間長的三角擺,女子則為圓擺,都為圓領對襟,衣袖為九分袖,側縫處衣長比袖短並開衩,從開衩口開始有沿下擺邊拼鑲的裝飾花邊。這樣的款式造型與方便勞作有一定關聯,衣服兩側裁短並開衩使人們雙手在活動中不被側縫的衣長所牽絆,方便勞作。同時從研究中發現這樣的下擺造型為麻慄坡彝族特有,這應該也是他們與其他民族服飾進行區分的特點。

衣服兩側裁短

除了上衣的造型特點外,下裝中的褲裝更是典範。在中國傳統漢服禮儀中規定上衣下裳為其正統禮儀,而下著褲裝往往被認為非禮節,它是專屬於常年進行勞作的人們的裝束。雲南少數民族由於其勞作特性,因此除了裙造型外,褲裝的穿著也非常普遍。他們的褲裝造型整體上為寬褲管性質,襠較低而大,方便於雙腿的活動,同時通風透氣。如雲南普洱地區的拉祜族婦女喜穿一種布褲, 其長度及小腿,褲管呈直簡狀且肥大,穿著時在露出的小腿上多配系綁腿,具有層次感。雲南紅河地區哈尼族婦女也多穿褲,她們有一種短褲較有特色, 一般只長及大腿,寬襠,褲面有褶,褲筒寬鬆,前褲口短於後褲口,方便人們的蹲臥活動。在現今服飾中男子著裙少,著褲多,褲子形制是男子性別的代表之一。在雲南彝族男子服飾中,褲子的造型也比較有意思。

雲南彝族男子服飾

一般褲長及地,褲管特別寬大,尤其是收腰後褲管上形成自然褶皺使得褲子遠看似裙,就像今天的裙褲一樣,據說最寬能達到170釐米的圍度。據推測,這應該與傳統漢服中的上衣下裳有一定聯繫。在這種似裙非裙的褲形制下,它代表的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在雲南基諾族的男子褲裝中,其正面腰頭。上墜接有一條布為裝飾,此布條長及褲腳,和傳統漢服中的「蔽膝」裝飾有一定 相似,它代表著對人類生殖的崇拜,相傳我們的先祖在蠻荒年代最開始就是用這種條布來掩護生殖器,後來雖然服裝演變發展,但仍將其保留以為禮。談談色彩圖案特點: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搭配非常大膽,鮮明而充滿活力。首先,這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雲南地處高原,日照充足,物體在陽光明媚的照射下使得眼睛所感受的顏色十分飽和,因此他們從小就練就了一雙能發現和適應鮮豔色彩的眼睛。

傳統漢服

其次,雲南少數民族生活的環境較為惡劣,在這樣的條件下反而培養出一種樂生精神,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心中懷有美好、幸福的願望,因此反映在服飾色彩上也就具有鮮豔而明快的效果。顏色的表現常通過布料的染色、彩線的織繡、色布的拼鑲、金屬材質的添加等形式來實現。在色彩上雲南少數民族離不開中國傳統的五行觀,「 五行」指構成世間萬物的五種元素一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白、藍、黑、紅、黃,成為萬物的基本五原色,其他的顏色都由它們而生。除了這五種顏色,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還常用綠色、玫紅以及青蓮色,這是他們長期觀察自然所得。少數民族姑娘在刺繡中常用類似色、鄰近色做搭配排列,以此來豐富層次,使圖案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雲南少數民族生活

另外,還有依據光譜色進行色彩的排列搭配,光譜色排列是指牛頓在1773年通過三稜鏡分離色光後依次得到的紅、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順序,一種從暖到冷、鄰近色相互挨靠的排列形式,既具有層次變化感,又具有統一和諧性。同時,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色彩的運用上人們還特別強調對比性,如明暗對比、有彩色與無彩色對比、冷暖對比、色相對比、純度對比、金銀光澤與無光澤對比等,給人以強烈的華麗色彩印象。雲南少數民族的圖案紋樣同樣充滿特色,雖然他們都沒有專門學過圖案設計與美學,但其圖案紋樣常常被勾勒得活靈活現,並且想像力十足,精美與樸拙並驅。服飾中圖案紋樣的搭配常常採用呼應手法,如領口的紋樣會反覆出現在袖口、褲口,圖案色彩也會對稱式地運用在左右門襟、袖管、褲管上。通過呼應,服飾的系列統一感變強,同時圖案紋樣常以小塊面出現,裝飾充分、做工精緻,因此遠看呈一種視覺肌理感,近看又充滿細節,虛實得當,非常耐看。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銀質服飾裝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具有聽覺藝術感受的設計理念,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那些垂綴在服飾上的銀飾除了帶來動感之美外,也帶來了聽覺之美。在我們對服飾的認識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銀質服飾裝飾就是一種服裝材料的創新應用, 其歷史悠久,最初是以信仰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據說穿戴銀質裝飾的服飾具有驅鬼降魔的功效,為人提供庇護。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環保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環保觀,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環保觀處處可見,雲南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常常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沒有外界的幹擾和誘惑
  • 「絲路雲裳·七彩雲南2020雲上民族賽裝文化節」側記
    2020年12月18日至22日,「絲路雲裳·七彩雲南2020雲上民族賽裝文化節」,以絲線為媒,拉近民族與時尚的距離,民族服裝+時尚元素,向全國展現雲南各民族服飾的獨特之美,向世界講述雲南各民族邁向未來的時尚新主張。全新定義著在身上的藝術楊麗燕,「孔雀窩」民族服飾品牌創始人和品牌設計總監。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文化的多維屬性
    民族作為人類共同體之一種,不管後來發生什麼變化,但每一個民族及其不同支系都佔據著一定的空間位置,相對集中居住在某一地理區域。故頭飾和服飾一樣,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一個極為重要的構成要素,與我國各民族複雜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一種頭飾的流行範圍,大則跨省或幾個縣,小則只有幾個村寨。
  • 靛——浙江農林大學2018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畢業設計&2018「蓮靈...
    學院設有視覺傳達系、攝影系、服裝設計系、數字媒體藝術系和美術基礎教學部等5個教學單位。面向全國25個省、直、區招生,現有在校本科生1700餘人、碩士研究生50餘人。學院教學設備、設施完善。擁有浙江省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省部級生態文化研究基地)、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藝術設計研究所、美術研究所、漢畫造型語言研究所、吳越文化研究所等5個科研平臺,擁有浙江省藝術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歷史造就服飾的多元文化,多樣穿著款式,不同的服飾紋樣。當下中華美學精神、中華藝術風範、中華生活智慧有待充分融入當代的服飾文化,使時尚有文化的底蘊和生活內涵,這是堅定文化自信的一種務實的實踐。通過文化的傳承和融會,真正由服飾的「材美工巧」「錦繡匠作」等傳承民族的文化精神。
  • 廣西羅城開展中國仫佬族服飾設計評比活動
    中新網廣西新聞10月16日電(蒙增師 吳修奕 林鴻) 10月15日,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開展中國仫佬族服飾設計方案有獎徵集評選活動,邀請有關民族服飾專家、學者以及對民族服飾有較深研究的人員當評委,並從縣紀檢等相關部門抽調3名人員組成監督小組,對評委評分全過程進行臨場監督。
  • 越南傳統服飾的優雅與美麗,遊客:有點像中國的旗袍
    據說,是當時的一名越南藝術家將西方服飾風格融入了傳統的「奧黛」,才有今天優雅與美麗。如今,作為越南文化的象徵,奧黛在國內外的越南人中仍然很受歡迎。雖然只有女性更加願意穿奧黛,但有時男人也穿它們去參加重要的場合,如婚禮和宗教節日。奧戴節色彩鮮豔的奧戴服飾是越南文化的有力象徵。這件長袍式服裝多為女性所穿,但也為男性所穿,數百年來一直是越南流行時尚的主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哈尼族衣著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哈尼支系服飾紅河縣的哈尼族哈尼支系,自稱「哈尼」,他稱「哈尼」,主要分布於甲寅鄉、寶華鄉、洛恩鄉、阿扎河鄉、石頭寨鄉、樂育鄉等。雖同為一個支系,但因地域分布不同,服飾也有所差異。
  • 古代服飾與姓氏中的民族認同
    「民族」不僅僅是以血緣、地域關係為基礎形成的人類共同體,更為重要的是以文化的共同體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巨大的文化差異使人們可以區分「我族」和「他族」。民族認同是一種心理活動,在民族認同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族群成員通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和感受進一步確認了自己的民族身份。
  • 漢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為啥被一些長輩說成奇裝異服?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誕生了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語言是文化的內涵,服飾是文化的外觀,服裝作為老百姓衣食住行之首,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文化心態、社會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成了我們的精神文明內涵。
  • 傳播雲南民族文化 新經典學院派油畫作品展將走進深圳
    1月10日至2月10日,「當七彩雲南遇到深圳深業上城」新經典學院派油畫作品展將在深圳開展。屆時,公眾可免費觀賞88幅油畫佳作,看文藝復興油畫技法遇上雲南少數民族文化時,所擦出的炫麗火花。
  • 服飾特點是什麼
    古代服飾的特點有什麼呢?中國古代布料的演變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徵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說文解字》雲:「褻,私服也。」 褻即貼身穿的衣服,有輕浮、淫穢之意。
  • ——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
    基層公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常委對藏族舞曲十分感興趣,不由隨著節拍擊掌相和,揣摩著藏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也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通過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建設,可以有效地保護傳播民族藝術,也可以讓群眾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帶來的幸福快樂。」
  • 蒲公英行動:播撒民族文化的種子
    2006年,「蒲公英行動」來到了勐宋完小,通過蒲公英團隊的培訓,李冬梅開始嘗試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美術教學之中,經過蒲公英志願者的多次指導和啟發,如今,李冬梅再上美術課時,用她的話講是「內容豐富得講不完」。  其實,李冬梅的美術課不僅內容豐富,包括哈尼族村寨寨門的設計、哈尼族的傳統服飾、哈尼族的民間刺繡等;而且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有傳統的繪畫課、手工課等。
  • 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服飾走「唐風化」路線,服飾與等級制度並駕齊驅
    唐朝時代除了開放包容對待各種外來文明,兼收並蓄,也向四方廣泛傳播唐文化。而且這個時期無論是經濟、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唐朝都對世界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 該時代的服飾,就很好的融合了北方遊牧民族、西域服裝、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服飾特點,大膽開放且豔麗多姿,而且這種服飾文化也被不斷傳播出去。
  • 畢業季丨「構絲」2019陝西科技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畢業設計
    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創辦於1999年,是陝西省批准的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憑藉多年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探索,為了充分發揮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育、人才和學科優勢,結合陝西刺繡產品開發及服裝行業對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才、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我們結合陝西刺繡著名傳承人從專業與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發展的戰略高度
  • 【考古學】常耀華教授:服飾紋樣的文化揀選 ——《世界的服飾紋樣圖鑑》中文版序
    是書由日本文化學園大學服飾博物館編著,日本文化學園大學在國際服裝時尚界素負盛名,在日本教書的時候,我曾路經這所服裝名校,然行色匆匆,竟與這些精美的藏品失之交臂,沒有想到因緣際會,出版社給了我找補的機會。這部書不妨看作是文化學園服飾博物館精心策劃的布展方案的一個底本,也就是說,無論有沒有到訪日本的機會,你都可以如此近距離觀賞這座世界頂級專業服飾博物館的典藏精品。
  • 韓國人稱中國人偷走韓服飾文化,網友:我笑了
    韓國人稱這組圖片上男子穿的是韓國的傳統服飾,中國人是在偷取韓國的文化,面對如此抨擊以及赤裸裸的搶劫行為,old先也不甘示弱,拿出了證據回擊說這是我們中國明代的服飾。
  • 非遺與時尚穿越時空的「愛戀」,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亮眼
    省級非遺傳承基地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藏在清遠歷史深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又一次碰撞時尚,亮點紛呈。專門策劃上演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近年來,清遠非遺與時尚結合越來越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