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決定了服裝的造型形式,雲南少數民族向來以勤勞著稱,他們通過雙手不斷與自然作鬥爭,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雖地處偏遠,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用團結和勤勞創造了美好生活以及獨特文化,至今很多地區還保留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勞作習慣,他們的生活與勞作息息相關,方便勞作的服飾造型也就必然與之關聯。方便勞作的服飾造型整體上都具有對襟、窄衣短袖、短衣、開衩等特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一般衣身、袖筒都較窄,並以七分袖、九分袖為多。窄式的衣服有利於活動,對襟的服裝也常常不系扣,當雙手打開時,前胸沒有系扣帶來的束縛,讓雙手伸展更加自如。
短衣是較長衣方便,有利於活動的款式。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男女上衣都較短,不像北方少數民族需要長大衣袍來禦寒保暖。沒有過長的衣長,帶給肩臂的重量就相對小,尤其當雙手向,上抬伸時,衣服阻力小,活動就輕鬆。如傣族婦女的短上衣,尤以花腰傣為特色,上衣短到一般只及胸,緊身、對襟,內穿貫頭式胸衣,胸衣也只長及腰,在勞作活動時由於沒有多餘布料在身上的阻礙,因此活動起來相對自如。有些短衣款式為前短後長,對襟,衣擺前部短以方便勞作,而後部長可以隨時席地而坐,不怕著涼,非常特別而實用。雲南蒙自地區的彝族婦女就流行穿這種前短後長的對襟坎肩,一般套穿於斜襟上衣外。
側縫開衩裁短在雲南少數民族中麻慄坡彝族服裝頗具特色,它與一般服裝中的直線下擺不同,他們的衣服前後下擺常常被裁剪成圓擺和三角擺。男子上衣下擺一般為兩側短、中間長的三角擺,女子則為圓擺,都為圓領對襟,衣袖為九分袖,側縫處衣長比袖短並開衩,從開衩口開始有沿下擺邊拼鑲的裝飾花邊。這樣的款式造型與方便勞作有一定關聯,衣服兩側裁短並開衩使人們雙手在活動中不被側縫的衣長所牽絆,方便勞作。同時從研究中發現這樣的下擺造型為麻慄坡彝族特有,這應該也是他們與其他民族服飾進行區分的特點。
除了上衣的造型特點外,下裝中的褲裝更是典範。在中國傳統漢服禮儀中規定上衣下裳為其正統禮儀,而下著褲裝往往被認為非禮節,它是專屬於常年進行勞作的人們的裝束。雲南少數民族由於其勞作特性,因此除了裙造型外,褲裝的穿著也非常普遍。他們的褲裝造型整體上為寬褲管性質,襠較低而大,方便於雙腿的活動,同時通風透氣。如雲南普洱地區的拉祜族婦女喜穿一種布褲, 其長度及小腿,褲管呈直簡狀且肥大,穿著時在露出的小腿上多配系綁腿,具有層次感。雲南紅河地區哈尼族婦女也多穿褲,她們有一種短褲較有特色, 一般只長及大腿,寬襠,褲面有褶,褲筒寬鬆,前褲口短於後褲口,方便人們的蹲臥活動。在現今服飾中男子著裙少,著褲多,褲子形制是男子性別的代表之一。在雲南彝族男子服飾中,褲子的造型也比較有意思。
一般褲長及地,褲管特別寬大,尤其是收腰後褲管上形成自然褶皺使得褲子遠看似裙,就像今天的裙褲一樣,據說最寬能達到170釐米的圍度。據推測,這應該與傳統漢服中的上衣下裳有一定聯繫。在這種似裙非裙的褲形制下,它代表的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在雲南基諾族的男子褲裝中,其正面腰頭。上墜接有一條布為裝飾,此布條長及褲腳,和傳統漢服中的「蔽膝」裝飾有一定 相似,它代表著對人類生殖的崇拜,相傳我們的先祖在蠻荒年代最開始就是用這種條布來掩護生殖器,後來雖然服裝演變發展,但仍將其保留以為禮。談談色彩圖案特點: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搭配非常大膽,鮮明而充滿活力。首先,這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雲南地處高原,日照充足,物體在陽光明媚的照射下使得眼睛所感受的顏色十分飽和,因此他們從小就練就了一雙能發現和適應鮮豔色彩的眼睛。
其次,雲南少數民族生活的環境較為惡劣,在這樣的條件下反而培養出一種樂生精神,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心中懷有美好、幸福的願望,因此反映在服飾色彩上也就具有鮮豔而明快的效果。顏色的表現常通過布料的染色、彩線的織繡、色布的拼鑲、金屬材質的添加等形式來實現。在色彩上雲南少數民族離不開中國傳統的五行觀,「 五行」指構成世間萬物的五種元素一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白、藍、黑、紅、黃,成為萬物的基本五原色,其他的顏色都由它們而生。除了這五種顏色,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還常用綠色、玫紅以及青蓮色,這是他們長期觀察自然所得。少數民族姑娘在刺繡中常用類似色、鄰近色做搭配排列,以此來豐富層次,使圖案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另外,還有依據光譜色進行色彩的排列搭配,光譜色排列是指牛頓在1773年通過三稜鏡分離色光後依次得到的紅、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順序,一種從暖到冷、鄰近色相互挨靠的排列形式,既具有層次變化感,又具有統一和諧性。同時,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色彩的運用上人們還特別強調對比性,如明暗對比、有彩色與無彩色對比、冷暖對比、色相對比、純度對比、金銀光澤與無光澤對比等,給人以強烈的華麗色彩印象。雲南少數民族的圖案紋樣同樣充滿特色,雖然他們都沒有專門學過圖案設計與美學,但其圖案紋樣常常被勾勒得活靈活現,並且想像力十足,精美與樸拙並驅。服飾中圖案紋樣的搭配常常採用呼應手法,如領口的紋樣會反覆出現在袖口、褲口,圖案色彩也會對稱式地運用在左右門襟、袖管、褲管上。通過呼應,服飾的系列統一感變強,同時圖案紋樣常以小塊面出現,裝飾充分、做工精緻,因此遠看呈一種視覺肌理感,近看又充滿細節,虛實得當,非常耐看。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