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詩人、譯者陳黎讀辛波斯卡的情詩《坦露》

2020-12-0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520,我們請臺灣詩人、譯者陳黎朗誦波蘭女詩人、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斯瓦娃·辛波斯卡的一首情詩——《坦露》。陳黎因與妻子張芬齡合作翻譯了辛波斯卡的詩集《萬物靜默如謎》而為大陸讀者熟悉,此外兩人還合譯了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等。但其實,陳黎也是一位不錯的詩人,在大陸出版有《藍色一百擊》等詩集。這首《坦露》摘自陳黎、張芬齡最近出版的《我想和你一起生活:世界經典情詩選》。

辛波斯卡

《坦露》

就在這裡,兩個裸露的戀人,

彼此賞心悅目——足矣。

唯一的遮蔽物是我們的睫毛,

我們躺在深深的夜中。

但它們早知道我們,它們知道,

那四個角落,第五個壁爐,

椅子上坐著的機靈的影子,

以及暗察一切的沉默的桌子。

而玻璃杯知道,沒喝完的

茶水為什麼變冷了。

史威夫特也深知,今夜

不要奢望有人會讀他的書。

而鳥呢?它們絕不會有幻覺:

昨天我看見它們在天空中

公開而大膽地寫著

我叫喚你的那個名字。

而樹呢?你可否告訴我它們

不知疲倦的細語什麼意思?

你說:風一定也知道。但

風究竟怎麼知道我們的?

一隻飛蛾,從窗戶飛進來,

鼓動著毛茸茸的翅膀

飛過來,飛過去,

在我們頭上不停哼哼響。

它敏銳的昆蟲的目光

也許比我們看到更多的東西?

我未曾察覺,你未曾想到,

我們的心在黑暗中灼灼發紅。

【延伸閱讀】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世界經典情詩選》

【俄】茨維塔耶娃 等/著 陳黎、張芬齡/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好讀文化 2018年3月版

這是一本世界經典情詩集,兩位譯者選取了近80位著名詩人寫給年輕人的200多首小情歌,包括茨維塔耶娃、辛波斯卡、聶魯達、狄金森、蘭波、葉芝、裡爾克等人的情詩,獻給物質世界裡依然相信愛情的人。

《有一天,我把她的名字寫在沙灘上》

【愛爾蘭】葉芝 等/著 陳黎、張芬齡/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好讀文化 2018年4月版

這是一本英語情詩集,收錄了莎士比亞、拜倫、雪萊、葉芝等近50位浪漫詩人的經典愛情詩篇,包括曾在春晚上演唱過的葉芝的《當你老了》。

相關焦點

  • 為你讀詩|譯者朗讀瑪麗·奧利弗《為何我早早醒來》
    為你讀詩|譯者朗讀瑪麗·奧利弗《為何我早早醒來》 倪志娟 2018-06-23 19:29 來源:澎湃新聞
  • 為你讀詩|美國詩人斯奈德的《他射箭,但不射棲息著的鳥》
    【編者按】加裡·斯奈德是美國詩人,翻譯家。出生於舊金山,就讀伯克利大學期間,因受禪宗影響而轉學亞洲語言和文化,並翻譯中國古詩,參與「垮掉派」詩歌運動,曾到日本修習禪宗。一九八四年,斯奈德和金斯堡曾隨美國作家代表團訪問中國。
  • 李白的一首肉麻情詩,被「精神病」詩人譯成英語,入選了美國教材
    它來自於我國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經典情詩《長幹行》。在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平淡卻絢爛,唯美而真實,讓人羨慕的愛情故事,也被稱為是李白最肉麻的一首情詩!在詩作中,詩人化身成一位居住在長幹裡的思婦,好像自言自語一般,敘述了她的愛情生活,傾吐了她對於遠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整首詩的大意是說:當頭髮剛剛能蓋過額頭的時候,我折些花在家門前玩耍。
  • 李商隱最出名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就驚豔世人,果然是情詩大家!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唐代著名情詩大家李商隱的一首詩。如果說唐代詩壇是一塊聖地的話,李商隱就是一朵綻放的情花,他的情詩無人能比。現在的人已經無法判斷,當年的李商隱到底經過了什麼樣的愛情波折,一生要愛過幾回,才明白愛的真諦?
  • 中國古典愛情詩的桂冠詩人——納蘭性德!堪稱情詩王子
    納蘭性德之前的詩人有潘嶽、元稹、蘇東坡、賀鑄,之後有黃仲則、龔自珍,其中龔自珍的詩歌當時名震九州,但是論愛情詩的造詣非納蘭性德莫屬,上面這些人都稍微遜色。為何這麼說呢?看完下面這些你就知道了。康熙十三年(1674),是納蘭性德的弱冠之年,他應父母之命與十八歲的盧氏成婚。
  • 譯者柳向陽: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詩像錐子在「扎人」
    詩中的媽媽對已經長大的兒子說:「並不奇怪你是現在這個樣子,害怕血,你的女人們像一面又一面磚牆。」驚訝之餘,柳向陽在「詩歌獵手」網站找到了十餘首格麗克的詩,其中就有那首擊中柳向陽的詩。僅僅兩行,足以讓他震驚——「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震驚於詩人的疼痛,這種詩句很「扎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柳向陽的心。
  • 李白有一首肉麻情詩,被「精神病」詩人譯成英語,外國人直言好詩
    李白有一首肉麻情詩,被「精神病」詩人譯成英語,外國人直言好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不少的優秀人物和優秀的作品,而詩歌詞彙應該是當時最有名的娛樂文化項目,這些詩人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文化寶藏。
  • 新晉諾獎得主讀不懂?中文譯者柳向陽為你「導讀」:「要引來閃電的...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因「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獲得2020年諾貝尓文學獎。很多人對她了解不多。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的中文譯者柳向陽在詩集的導讀中,評價露易絲·格麗克「要引來閃電的眷顧」。柳向陽說,在面對格麗克詩歌的十年裡,作為譯者和一名詩歌寫作者,最深切的感受,「是她的詩歌寫作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也有許多讓人頗費思量的地方,即閱讀的問題。」
  • 重溫經典詩歌 聶魯達:情詩
    愛情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之附上燦爛千古的良言佳句 今天介紹的這首詩是來自聶魯達的《情詩》。聶魯達的一生有三個主題:愛情、詩歌和革命。他總是能把這三個主題都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的愛情是與他的愛情詩互為一體的,讀他的這首詩你會訝異愛情的美好,波瀾不驚的心靈也會因此跳動不已。
  • 趙又廷:為你讀12首經過「光合作用」的詩
    近日,趙又廷攜手國際人文藝術平臺「為你讀詩」,聯合出品首部雙語有聲詩歌專輯《在所有聲音中,我傾聽你》。11月26日下午,趙又廷現身西西弗書店上海大悅城店,參加主題為「光合作用」的新書籤售會,與上海讀者面對面交流,並在活動前接受了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
  • 表白日狂歡:理科生的情詩 文科妹子讀不懂
    他把這首作品定義為「吐槽」而不是「情書」。面臨畢業找工作的孫淵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他自嘲道,「我們土木系的找不到女朋友,只剩下搬磚了。」而這首詩的原稿,其實是「房子很貴吧/不用擔心/我會蓋」,其中「不用擔心」有更明顯的話語對象,而「嗯哼」則更像是自我對話中的「心理過渡」。孫淵說,自己平時也嘗試寫詩,但「都是段落,不成文」。
  • "為你讀詩"等微信公眾號走紅 詩歌開始"流行"了嗎
    隨著「讀首詩再睡覺」「為你讀詩」「詩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讀者」等一批詩歌微信公眾號的走紅,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是,詩歌好像正在從圈子裡的創作和閱讀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詩人的詩」藉助不斷攀升的粉絲數和訂閱數,似乎正在變為「大眾的詩」。本期「青年文化論壇」即以此為話題,兩篇文章從兩種角度共同關注新媒體時代詩歌的傳播與接受。
  • 中文譯者為你「導讀」:「要引來閃電的眷顧」
    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的中文譯者柳向陽在詩集的導讀中,評價路易絲·格呂克「要引來閃電的眷顧」。 柳向陽說,在面對格呂克詩歌的十年裡,作為譯者和一名詩歌寫作者,最深切的感受是,「她的詩歌寫作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也有許多讓人頗費思量的地方,即閱讀的問題。」
  •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者稱其「劍走...
    露易絲·格麗克其人01 四歲開始讀詩,「我是個寫得很慢的人」在詩歌隨筆集《證據與理論》中,露易絲·格麗克說,詩人這個詞必須謹慎使用,它不是一個可以寫在護照上的名詞她在回憶成長經歷時寫道,格言說,詩人的智力或職業的標誌是對語言的激情,這種激情被認為是對語言最小溝通單元——對詞語的發狂反應,詩人被認為是不能充分理解血紅色這類詞語的人,但她的經歷並不是這樣。從四歲起,她就開始讀詩,偏愛簡單的詞彙,對詩中存在的上下文的多種可能性感到著迷。
  • 奧登:一旦你讀了卡瓦菲斯的詩,就會忘記這篇文章
    【編者按】卡瓦菲斯(C.P.Cavafy,1863-1933)是希臘最重要的現代詩人,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本文為詩人W.H.奧登寫卡瓦菲斯的一篇文章,收錄於近日出版的《當你起航前往伊薩卡:卡瓦菲斯詩集》中,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
  •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作者介紹巴勃魯·聶魯達,出生於1904年7月12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1945年當選為國會議員,並獲得智利國家文學獎;1949年離開智利到巴黎參加世界和平大會;1973年9月23日辭世。
  • 童詩中國丨螢火蟲提著燈籠+鴿子花集——給孩子「為你讀詩07」
    詩人是上天派來的赤子童詩則是赤子心靈深處最真誠的呼喊本期讀詩的小朗讀者非常小一個6歲,一個8歲如此小的年紀即有了這麼強的表現力詩人用「螢火蟲」喻懷揣夢想的生命個體,寄語讀者身處平凡的世界,只要心中有燈,遵從內心渴望,堅守最初的夢想,一定能踏破重重「夜霧」,盡享生活的美好和芳香。
  • 劉明生:詩與詩人
    詩與詩人文/劉明生   圖/網絡       一心想為別人寫的東西,經常會不為別人所接受如果你拿起勳章炫耀,也許會引起鄙視或調侃,甚至有人懷疑它的含金量。經過裝飾後的榮譽,有人相信,也有人懷疑;有人重視,也有人輕視。        但傷疤卻不同,常常會引起尊重,最低也將是關注。因為人們相信,每一道傷疤後面,都凝結著一串真實的故事和殘酷的感受。或源於崇高,或因為低賤,但絕不會虛假與平庸。何況這傷疤,還不僅僅是肌膚上的留痕,更多的則是內心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