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學習內容全解

2020-12-03 唯課堂

課文內容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善於從細微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

波義耳是17世紀英國著名化學家。一天,他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實驗室走去,路過花圃時,陣陣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裡的玫瑰花開了。他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後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衝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過了一會兒,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蹟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麼,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從那以後,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實驗中。

無獨有偶。20世紀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正無聊地看著牆上的世界地圖,突然發現南美洲東海岸的凸出部分與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議地互相吻合!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他將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作了比較,結果發現,從海岸線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癒之後,魏格納開始認真地研究這個有趣的現象。他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同時搜集古生物學方面的證據。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在美國東海岸有一種蚯蚓,歐洲西海岸的同緯度地區也有這種蚯蚓,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魏格納認為,這種蚯蚓的分布情況正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否則,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難以飛渡重洋。1915年,魏格納系統整理了他的「大陸漂移學說",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在地質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國睡眠研究專家。一次,他發現兒子在睡覺的時候,眼珠忽然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為什麼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會不會與做夢有關?會是什麼關係呢?阿瑟林斯基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對自己八歲的兒子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腦電波的變化與做夢有關。接著,他又對二十名成年人進行了反覆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睡眠中眼珠快速轉動的時候,人的腦電波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是人最容易做夢的階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為心理學家研究做夢的重要依據。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這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有可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會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精神的人。

文章分析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當代作家葉永烈於198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是用多個事例論證並告誡了人們只有不斷的探索與發現,才能獲得真理,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只有"打破砂鍋問到底",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全文條理清理,通俗易懂,字裡行間閃爍著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背景介紹

這篇文章寫於1981年,當時是為安徽新創辦的《科苑》雜誌寫的,最先發表在雜誌的創刊號上。大學期間,葉永烈作為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生,在正課之餘,讀了許許多多化學史著作,之後從化學史進而擴大到科學史,亦是大量閱讀。在二十歲的時候,葉永烈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其寫《十萬個為什麼》的"技巧"之一,就是從科學史上有趣的故事說起,從中引出相關的科學原理,回答"為什麼"。後來,他寫科學雜文,也就以生動的學事例論證科學主題,論證哲理。此文是科學雜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學習目標

(一)積累「域、慣」等字,「司空見慣」「鍥而不捨」等詞。

(二)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四)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的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同步練習

字詞積累

生字積累

多音字:自轉(zhuàn) (zhuǎn)學

(jiě)解除 押解(jiè) 姓解(xiè)

2.課內詞語

誕生 機械 教授 旋渦 逆時針 緯度 華羅庚 領域 鍥而不捨

3.詞語解釋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鍥而不捨: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也形容有恆心,有毅力。

4.近義詞:敏銳—敏感 探索—探求 誕生—出生 疑問—疑惑 司空見慣—屢見不鮮

無獨有偶—成雙成對

5.反義詞:真理—謬誤 平常—特殊 誕生—死亡 敏感—遲鈍 獨立—依賴

無獨有偶—舉世無雙 司空見慣—鮮為人知

6.詞語拓展(和「司空見慣」意思相近的詞語):

不足為奇 見怪不驚 不乏先例 層出不窮 熟視無睹 屢見不鮮

知識連結

1.石蕊試紙是常用的試紙,是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最古老的其中一種方式。分為有紅色石蕊試紙和藍色石蕊試紙兩種。鹼性溶液使紅色試紙變藍,酸性溶液使藍色試紙變紅。

2. 大陸漂移假說

這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作者介紹

葉永烈,1940年生,浙江溫州人。科普作家、報告文學作家。2005年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主要作品: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紀實文《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等。

結構梳理

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

第2自然段: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是怎樣發現真理的。

第3自然段:列舉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紫羅蘭的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

第4自然段:寫魏格納仔細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能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

第5自然段:阿瑟林斯基從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入手,經過反覆觀察實驗,推斷出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最容易做夢的普遍規律。

第6自然段:科學並不神秘,只要能「善於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就有可能發現真理。

第7自然段:「善於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的能力需要有善於獨立思考並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2—5自然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列舉的三個生活中的事例,證明前面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

第三部分(6、7自然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見微知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句子分析

1.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引用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名言,既可作為中心論點,又可以充當理論依據,一舉兩得。

2.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意思相同。「?」: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通過探索,解決了問題,發現了真理。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無獨有偶。

過渡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出第二個事例。

4.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

這一問句起到了過渡的作用,既是魏格納對自己的發現的疑問,又引出了魏格納對地圖的進一步研究。

5.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精神的人。

這句話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即只有那些「有準備」「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精神」的人才能發現真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作者運用排比的句式層層深入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有很強的的說服力。

6.說一說「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的含義。

只要善於觀察, 不斷發問, 不斷解決疑問, 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中心思想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接下來主要用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寫作練筆

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選擇下面任一觀點用幾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

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補拙;玩也能玩出名堂;「失敗乃成功之母」「團結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內容梳理

1. 說說課文圍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講了哪幾件事?

(1)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石蕊試紙。

(2)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中經過反覆研究推論出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得出「大陸漂移學說」。

(3)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中經過反覆觀察和分析推斷出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係。

2. 蚯蚓的分布問題是怎樣成為地理名著中的例證的?

蚯蚓的分布問題,本來屬於生物學研究的範圍,但是地質學家魏格納卻以密卡爾遜的論文中提出的問題為起點,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推論蚯蚓的分布情況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將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地理名著中的一個例證。

3. 你能說說這三個事例的共同點嗎?

(1)內容上:都是講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都是講科學家的發現和發明;都共同論證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寫作上: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後寫解決問題。

4. 本文是採用什麼結構來寫的呢?

按「___________」的結構寫的,先提出中心論點,用三個事例證明中心論點,最後總結全文,重申論點。

5. 這三個事例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的?

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問題—追根溯源,找到真理

6. 說一說這三個事例中的主人公都有怎樣的特點?真理的發現也是有條件的,那麼科學家們是靠著怎樣的科學精神,在漫漫的科學長途中尋找到真理的呢?

他們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在發現問題之後,他們進行了反覆的實驗。他們正是憑藉這種不斷探索、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的精神,才發現了真理。

7.找到真理需要什麼條件?

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

8.學完這篇課文,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積累拓展

1.科學史上,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受到啟發,不斷實驗和研究,最後找到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你還能舉出幾個嗎?

瓦特從水蒸氣推動壺蓋的現象中受到啟發,改良了蒸汽機;魯班的手被植物葉子劃傷,後來他發明了鋸子;牛頓在蘋果樹下被掉下來的蘋果砸到了頭,後來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2.名人名言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 ——馬克思

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 ——杜威

寫作參考

用具體的事例說明一個觀點,一般都先提出觀點,然後用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最後總結得到啟示。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掌握好結構,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做好「事」與「事」、「事」與「理」之間的過渡;要擺清「事」與「理」的關係,所陳述的事例要是為闡述的道理服務的,事例要真實可信,道理要簡明扼要,突出主題。

閱讀擴展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這條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

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長200公裡,是聯結華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當時,清朝政府剛提出修築的計劃,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就出來阻撓,他們都要爭奪這條鐵路的修築權,想進一步控制我國的北部。帝國主義者誰也不肯讓誰,事情爭持了好久得不到解決。他們最後提出一個條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國的工程師來修築鐵路,他們就不再過問。他們以為這樣一要挾,鐵路就沒法子動工,最後還得求助於他們。帝國主義者完全想錯了,中國那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工程師,詹天佑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個。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修築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帝國主義者卻認為這是個笑話。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築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原來從南口往北過居庸關到八達嶺,一路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他們認為這樣艱巨的工程,各國著名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至於中國人,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哪裡要開山,哪裡要架橋,哪裡要把陡坡剷平,哪裡要把彎度改小,都要經過勘測,進行周密計算。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標杆,背著經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塞外常常狂風怒號,黃沙滿天,一不小心還有墜入深谷的危險。不管條件怎樣惡劣,詹天佑始終堅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為了尋找一條合適的線路,他常常請教當地的農民。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鐵路要經過很多高山,不得不開鑿隧道,其中數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的工程最艱巨。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詹天佑決定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山頂的泉水往下滲,隧道裡滿是泥漿。工地上沒有抽水機,詹天佑就帶頭挑著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們同吃同住,不離開工地。八達嶺隧道長1100多米,有居庸關隧道的三倍長。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決定採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兩頭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

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後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這條鐵路不滿四年就全線竣工了,比原來的計劃提早兩年。這件事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今天,我們乘火車去八達嶺,過青龍橋車站,可以看到一座銅像,就是詹天佑。許多到中國來遊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讚嘆不已。

相關焦點

  •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大象的耳朵》課文內容全解
    今天我麼一起來學習一下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大象的耳朵》課文內容部分,請大家集中注意力。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大象的耳朵》課文內容全解本文講了小兔子說大象耳朵有病,可是大象並沒有當回事,後來小羊、小鹿、小馬、小老鼠都說大象耳朵有毛病,大象便想辦法讓自己的耳朵豎了起來,結果給他帶來了煩惱,最後大象明白了自己的耳朵還是聳拉著好的故事。
  • 人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原文及「快樂讀書吧」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故事主要內容是:從前,有個貧窮的孩子叫馬良,他很喜歡畫畫,也很努力學習畫畫,可是他沒有錢,買不起紙筆,所以他只能用木棍或石頭在沙子上畫畫。一天,一個老爺爺進入了馬良的夢中,他送給了馬良一支神筆,可以使畫出來的東西變成真的,於是馬良就給貧窮的人畫畫。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5課解析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1)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找到真理。(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部分(1、2)開篇點題,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3)波義耳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測試卷
    三、7.孟子 告子上 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誨 三心二意,不認真聽講 8.太陽離人遠近 實事求是 示例:學無止境 9.(1)√ (2)√ (3)× 四、(一)10.震動  chuánqiàn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啟用:一年級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通知指出,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其中,義務教育六·三學制的地區,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此次部編版教材可謂是「大有來頭」。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只有一個地球》學習內容全解
    【課文內容】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太空人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時遙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外面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個半徑約為6300多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這麼大,不會再長大。
  • 部編三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趙州橋》課文內容整理圖文歸納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1課《趙州橋》這篇課文從建築結構上的創新和建築工藝的精美兩方面具體介紹了在中外橋梁上佔有突出地位的趙州橋。文章結構嚴謹,全文圍繞「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展開。課題列數字
  • 部編三年級下冊第17課《我變成了一棵樹》課文仿寫
    「寫作始於放膽,行於模仿,終於創造」,我越來越深信不疑這句話,因為部編教材根本就是這麼安排的。部編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只安排了兩篇課文,16課《在宇宙的另一邊》,17課《我變成了一棵樹》,這兩篇都是想像類文章。16課課後要求學生想像在「宇宙的另一邊」還會有哪些秘密,這就是很好的片段仿寫訓練。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一年級小學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通知指出,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其中,義務教育六·三學制的地區,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 二年級語文下冊複習: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易考題預測(附答案)
    昨天於老師已經將二年級下冊詞語以及句子更新完畢,不知道您的孩子完成的如何?錯誤的地方家長要及時讓孩子訂正,不建議大家讓孩子抄寫很多遍,有家長認為孩子抄寫多遍後,記憶加深,下次不會再出錯。其實讓孩子反覆抄寫同樣的題目,可能會產生反感的情緒,到最後就麻木了,抄寫就像是一項任務,完成後可以交差了,因而產生相反的學習效果。
  • 北京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蜘蛛開店》教案設計
    北京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蜘蛛開店》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認識本課的15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由讀,邊讀邊標畫出文中的生字,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認讀自己所標畫的生字和詞語。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猜字謎》說課稿
    一、說教材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猜字謎》。這是兩則猜字的謎語,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猜謎語寓知識性、趣聞性、哲理性於一體,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開動腦筋。
  • 二年級語文第20課《蜘蛛開店》內容解析,全面,建議收藏
    以上為二年級語文下冊第20課《蜘蛛開店》課文內容解析部分,家長在家輔導孩子學習不妨參考一下,如有疑問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諮詢或討論~如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或者轉發給更多的朋友~word版資料獲取步驟:1、點擊頭像進入主頁並關注;2、點擊私信發「學習」即可。
  • 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詞語表分享
    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詞語表第一二單元第一課詩歌 古詩 詩人 詩情畫意 村莊 村子 村民 農村 童年 兒童 童話 童心 碧綠 碧玉 碧空 金碧輝煌 化妝 卸妝 淡妝 濃妝 綠色 綠葉 綠油油 綠化 牢記 課文十一放屁 屁股 屁眼 屁話 股票 股利 股東 股息 乾淨 清淨 淨化 純淨尿素 尿布 尿道 耳屎 眼屎 屎尿 不幸 幸福 幸運 慶幸 天使 使勁 使壞 使命 勁敵 使勁 勁頭 用勁 第五六單元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誡子書》學習內容全解
    【課文內容】【文章分析】《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知識連結】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 【課文朗讀+知識精講】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爬山虎的腳》
    課文朗讀專區(點擊下方藍字在線收聽) 大家好,我是小河老師!從今天開始,中小學語文通將開設一個全新欄目「小河學堂」,每天5分鐘,幫助孩子提前預習課本,打下好基礎。
  • 四年級語文下冊7《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課文朗讀知識點講解
    四年級語文下冊《4.三月桃花水》自學指導課文講解附字詞知識點學習第七課《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孩子們可以了解科技發展,拓寬科學視野。這篇課文不長,但其中出現了一些納米技術的相關科技術語,閱讀和理解的時候要注意到它們。
  • 部編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1課《趙州橋》圖文講解
    課文朗讀點擊上方綠標收聽音頻知識點教材分析:《趙州橋》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一篇說明性很強的課文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的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的設計精巧。這與它的獨特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圍繞「設計」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的特點,再寫這樣設計的好處。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欄板上龍的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
  • 二年級語文第20課《蜘蛛開店》考點總結,真題試卷分享(附答案)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二年級語文下冊第20課《蜘蛛開店》,我們先來看一下這篇課文當中容易出錯的生詞:第一個字「店」,拼音是:diàn,是一個標準的三拼音節,孩子們在寫的時候可不要寫成了「dàn」。第二個字「蹲」,拼音是:dūn,很容易寫成dēng,孩子們書寫的時候要注意。
  • 屠呦呦事跡納入部編版語文新教材,語文老師:終於不是三無課文了
    據悉,今年秋季開學推廣的部編版教材,高中語文課本中將收錄屠呦呦2011年的諾貝爾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的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不光是語文課本,八年級的歷史課本中也收錄了屠呦呦科研團隊的先進事跡專題介紹。還有小學五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本中,也選取了屠呦呦事跡,教導我們的孩子,發揚科學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