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羅綺萍
美國政府再以政治理由阻礙與中國央企相關的商業活動。
中信集團與美國通用電氣資本(GEC)合資公司持有68.9%股權的亞洲衛星(1135.HK)於4月24日宣布,因為美國國務院拒絕發出批文,故撤回涉及資金22.35億港元的私有化建議。
該公司4月25日再宣布,無限期擱置私有化計劃。
亞洲衛星副行政總裁魏義軍(William Wade)4月25日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私有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美國上市的費用太昂貴,現時私有化計劃告吹,董事會日後會討論下一步策略,取消在美國上市,只保留在香港上市地位將是可行方案之一。
「根據美國國務院回復GEC的函件,他們不願發出批文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接受亞洲衛星只有中信集團及GEC兩個股東。」根據美國國際武器交易規則,只有美國國務院認可的企業,才可以向美國採購、租用衛星或相關器材,故亞洲衛星的股權變動需要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批文,才可以繼續運作,這也是私有化的先決條件之一。
中信集團一直是亞洲衛星的大股東,以前與德國SES共同持有亞洲衛星68.9%股權,雙方各佔一半股權,即各佔34.45%。其後,GE以相當於每股16港元的價格收購SES持股,由於收購股份超過30%,按規定要提出全面要約收購義務,中信集團及GE決定同時提出私有化建議,每股作價高於16港元,為18.3港元,涉及資金22.3億港元。
如私有化成功,亞洲衛星只有中信集團及GE兩個股東。雙方約定,中信集團有50%投票權益和50.5%經濟權益,GEC有50%投票權,但經濟權益只為49.5%。
對於市場傳聞——美國國務院不想中信集團進一步增持亞洲衛星,以及不想亞洲衛星脫離其監管視線,魏義軍不願直接評論,只說美國政府不想看到亞洲衛星只有兩位股東。
魏義軍說,「我們的理解是,亞洲衛星不是上市公司,美國政府才可以接受其採購衛星或相關器材,我們在上市前,也曾名列美國政府認可的公司名單,但當時股東不止兩個。」
「正如我們在股東函件中所言,提出私有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美國的上市費用太昂貴,我們只是一家小公司,我們很難單獨計算為了應付美國上市規定及404條款要額外付出多少成本,只可以說很高的成本,我們認為不值得,所以董事會日後討論下一步方向時,在美國退市,只保留在香港的上市地位,會是方案之一。」魏義軍說。
以私有化股東函件為例,為了符合美國相關規定,函件長達180頁,當中披露了很多被視為商業機密的資料,例如在釐訂私有化作價時,在18.25-18.5港元之間的討價還價過程,都要作出詳細披露。如只在香港上市,類似的文件一般只有數十頁。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多發一頁文件,都要付出時間及金錢成本。我們一直關注在美國退市的手段,去年底美國修訂了相關規定,退市的手續較以前簡單,這也是我們有可能申請退市的原因之一。」魏義軍說。
目前,亞洲衛星擁有三顆在軌衛星,第四顆名為「亞洲五號衛星」在建中,業務遍及內地、香港、臺灣以及英美澳等地。去年,該公司的衛星業務收入達9.25億港元,每股收益為1.16港元。
亞洲衛星股份在4月25日復牌,由於私有化告吹,股價受壓,曾跌至15.8港元,較全面收購的作價16港元更低,其後股價反彈,收報16.5港元,較前收市跌5.93%,但成交金額不多,只有637萬港元。
(責任編輯: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