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億大崩潰:百億券商被撤全部業務,背後有個神秘的金融帝國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私募工廠

廠長的話

華信證券的突然覆滅,揭開了「華信帝國」雲遮霧繞的冰山一角。在中國資本的舊版圖裡,華信以石油為根本,以金融為羽翼——它既是堪比華為的實業巨頭,也是為國衝鋒的「有色手套」。然而,在行業寒冬還未侵襲的前夕,為其擴張助力的金融卻先行發難,成為一道禍及自身的熊熊業火。而隨著傳奇人物的無聲隕落,華信的興衰起落仿佛並不存在,就只是一場鏡花水月般的幻滅。

股東提款機!華信證券慘遭極刑

上周五,金融界突現「大地震」——總部位於上海的華信證券遭遇監管極刑,「其所有的業務許可均被證監會撤銷」!

據公開文件顯示,11月15日,證監會決定撤銷華信證券的「所有業務許可」,並委託相關律師事務所成立行政清理組,對華信證券涉及的客戶業務進行託管;此外,為保障業務連續性,華信當下的存量業務將由國泰君安託管。

需要指出的是,華信證券並非「猝死」。早在去年,華信證券就淨虧90多億,並吃到不少「限期整改」的監管罰單,其分類評級還更是連降五級,開創了券商「D評級」的行業首例。

2018年5月,華信證券的資管業務先被叫停,其大部分的資管產品進入到了清算程序。。。實際上,華信目前的業務大頭「僅剩」經紀業務及投行業務,這也是國泰君安此次接盤的核心。

至於這家百億規模的大券商為何淪落至此,有關監管將其歸結為了「三宗罪」:

1、將自由資金為股東融資。

2018年2月,大股東上海華信的財務總經理以「兌付公開市場債券」為由,「指令」華信證券將6億的自有資金調來補血。。。據說當天下午華信證券就高效地把款項劃撥給了共管帳戶。

2、以購置房產名義向股東關聯方劃款。

2018年年初,華信證券巧立名目,以租賃及購買集團房產為託,先後分多次給上海華信的關聯方「華信資產」轉帳。而據監管披露,上述的「購置款」總計達到3.9億元。

3、以資管客戶的資產為股東輸血。

如果說上述兩條還算自導自演的獨角戲,那這一條便是觸及行業逆鱗的「死罪」。

公開信息顯示,在2017年,華信證券玩起了P2P的「自融把戲」,它調用起42.79億的資管客戶資產,將之投向於六家公司的六個項目;據查,這其中有24億的款項經過集團內部的「千山萬壑」,轉至華信系的關聯方!

由此可見,華信所犯的三條罪責,其實就是路徑不一的「股東輸血」,而華信證券儼然成為了大股東予取予求的提款機。。。而說起這位「欲求不滿」、榨乾券商公司的大股東,還得牽扯到國內資本江湖裡最為神秘的隱形帝國——華信系。

錦衣夜行的隱形帝國

天眼查信息顯示,華信證券成立於2003年,其前身為財富裡昂證券;2014年,被「上海華信國際集團」全資收購,從而「脫胎換骨」,成為華信系金融版圖裡的重要一塊。

有意思的是,據財新網消息,就在華信證券被行業通報的同一天,其費勁心血「供養」的大股東上海華信也因無力清債,正式進入到了破產程序;而據天眼查公示信息顯示,上海華信「劣跡斑斑」,今年的「失信被執行人」公告就有8條:

但話又說回來,別看上海華信現在是「老賴」,其當年的「頂上風光」卻是不同凡響。

天眼查信息顯示,上海華信國際成立於2003年2月,實繳資本141億。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華信的「實控企業」多達89家,公司類型遍布實業和各類金融機構,其中就有現名為華信退的上市公司「華信國際」及華信證券等等。

實際上,作為中國華信的控股子公司及運營主體,上海華信只是供其擴張的「控股橋梁」;而隱於其中的「中國華信」才是整個集團的的起點和真正核心。

在2017年的《財富》世界500強名單裡,中國華信曾以2800億(人民幣)的營收位列第222位——之所以能有如此暴利,是因為華信的主營業務非同尋常,它紮根於廣大民營可望不可及的行業高地——油汽能源。

2017年,中國華信的一起海外收購引起全球資本的注視——當年的9月8日,華信宣布與超級巨頭嘉能可、卡達聯合體達成協議,收購全球最大上市能源企業「俄羅斯石油公司」14.16%的股份;而按照計劃,作為第三大股東的華信每年都將獲得4200萬噸的石油權益。

前些年來,趁著油價相對低位的大好時機,華信收割了不少上遊資源,它接連獲得俄羅斯、阿布達比、非洲查德的優質油汽,並在中下遊產業裡加大對歐洲煉廠、管道和油庫的併購,意圖在三五年的時間裡,將其收購的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打造成具備地區(歐洲)影響力的油汽終端供應商。

而除了令人乍舌的「大手筆」,華信的擴張布局還帶著明顯的「經濟外交」特色,頗有種「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味道。

一者,它與合作當地的國家頂層(東南亞諸國、查德、哈薩克斯坦等)有著密切的聯繫溝通,以至這位集團老總的公開照基本都是與列國政要、大亨的合照。

其次,除了石油,華信在多國的核電、礦山機械乃至汽車行業都有多元布局,這些的合作項目看似毫無章法,其實都暗合「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從某種程度來講,華信衝在了國家前面,是各類戰略項目的「排頭兵」。

當然了,「為國衝鋒」也好,「宏圖霸業」也罷,資本的強大助力是其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而為了做大規模,這些年來,集團大力發展金融業,並以「金融全牌照」為目標,建立起了自己的金融平臺體系。

從上圖可見,「手眼通天」的華信效率極高,不出幾年,就將銀行、信託、保險、券商、基金、期貨、租賃的七張牌照一網打盡。。。如果算上龐大的「海外布局」,那在國內民企的超級巨頭裡恐怕只有華為能夠與之爭鋒一二。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諾大的一個資本帝國,可涉及掌門人的資訊卻是「語焉不詳」。

從各類報導裡不難發現,華信的掌門人、董事會主席為YJM。此人行事低調,不喜歡拋頭露面,除《財富》的採訪資料,他的公開訊息還不及各國元首的合照數量。。。而由於他過於年輕(1977年生人),坊間也有其「望族背景」的種種說法。

而根據葉老闆的「自我披露」,他出生於福建的一個小山村,是個「吃了很多苦」的孩子王;到了初中,他用做學徒賺來的錢入股了當地的小飯館和旅館,早早地成為了「萬元大戶」,並在大學畢業後靠著賣房子賺取到了上千萬的資本:

有了第一桶金後,「葉先生」設立了自己的進出口公司,還極為好運地在「遠華」案後,拍下了華航石油的石油貿易牌照,也正是這次契機,讓葉先生進入到了「民企勿近」、財源廣進的能源行業。

到了2017年,隨著多起海外併購敲定、金融牌照全數集齊、437億美元的單年營收。。。多面開花的華信來到其創立以來的最巔峰!而作為集團掌舵,這位貌似「富二代」的富一代並沒有「得意忘形」,他在公司官網上刊登一篇署名文章《盛夏與嚴冬僅一步之遙》,直言傳統油汽行業「凜冬將至」:

諷刺的是,這次的「時運」沒有站在YJM的身邊——金融板塊的秋後算帳要比傳統能源的行業寒冬更早一步。從上海華信17年的左支右拙,抽血客戶資產的表現就能看出,華信的眼前大禍不在能源主業,而在金融工具,它的「盛夏」是資本燒來的結果。。。至於突發而至的「掌門人風波」,則成了引爆火藥桶的導火索。

不堪一「激」的龐然大物

和一眾巨頭崩塌的畫風不同,華信淪陷的直接原因並非政策造作,而是一起突如其來的「人禍」。

2018年3月,據財新爆料,中國華信能源的董事局主席YJM因「接受相關部門調查」,無法正常履職。雖說中國華信極力扯清關係,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便難以關上。而就在流言四起的敏感時期,又好巧不巧地碰上了「去槓桿」、「破剛兌」的行業大限。至此之後,華信系的各類資產「噩耗」頻傳,紛擾不斷,這家挺立十五載的千億巨頭居然「一夜入冬」、迅速垮臺。

2018年4月10日,上市公司華信國際披露,因捲入多家公司的財產保全案件,上海華信的所持股份被司法凍結;

4月11日,華信期貨存放於華信財務近30億元的存款無法收回;

5月21日,華信國際公告,無法按期足夠償付總本息20.89億的超短期融資券「17滬華信SCP002」,並開啟各類債券、票據實質性違約的「序幕」;

同月,因大規模的「應收帳款逾期」,華信國際遭遇規模、業績的雙殺,此前預披的4.47億盈利急速惡化成了30多億的虧損。。。三個月後,由於董事長無法保證報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其2017年的年報也因涉嫌虛假記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截至18年5月,僅僅「事發」2個月,華信486億的銀行貸款、296億的待付債券及194億的信託就都成了危機四伏的「待雷資產」。。。受各類負面影響,華信國際的股票市場最先崩塌,更一度出現「15連」的跌停狂潮。直至今年,披星戴帽的*ST華信終於成為了「華信退」,成為A股歷史上第三隻「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

為了貼補虧空,近些年來,華信在極力兜售那些來之不易的各類資產。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如同賈躍亭的豪宅一樣,「華信系」的標籤成了業內談之色變的另類存在。

以華信期貨為例,這家公司於18年遭遇業績變臉,淨資產從前一年的64億驟降至1.73億。今年3月後被控股49%的上海華信拿來公開售賣,但幾次拍賣均以流拍告終。

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華信參股的海南銀行,其實這家銀行去年還實現了22%的淨利潤增長,可即便如此,其12%的股權也是無人問津。

當然了,除了本土開坑的金融版圖,華信的這把野火還遠渡重洋,燒到了華信能源的海外併購上。

2018年3月,葉先生剛「出事」,就被華信的歐洲分部「踢」出了管理層;

到了5月,那樁震驚世界的俄羅斯併購大案被嘉能可宣判「流產」;

10月,華信在中東歐的資產迎來新「金主」——中信集團接盤中國華信,在捷克開起了歐洲公司;

12月,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官宣,振華石油取代中國華信資產,獲得阿布達比油田4%的權益。

。。。添酒回燈重開宴,只是賓朋換。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再定座次,此前連年上榜的華信全然不見了蹤影。從低調潛行到世界之巔,再到轟然倒塌的全面敗亡,這家超級巨頭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而牽扯最大、左右全場的葉先生更是「來去匆匆」,像個不曾登演的過客——水面之上,群魔亂舞的亂象還未收場;水面之下,還有多少悄無聲息的湮滅,讓萬千財富消於無形?

相關焦點

  • 大金融板塊逆勢崛起!券商真龍頭四大特徵凸顯 如何挑選基金參與?
    摘要 【大金融板塊逆勢崛起!券商真龍頭四大特徵凸顯 如何挑選基金參與?】3月10日,A股三大股指大幅震蕩,盤中翻紅,券商、銀行、保險板塊逆勢領漲。
  • 龍頭券商概念大熱 行業首隻龍頭券商ETF開賣
    鵬華基金認為,從金融供給側改革到創新業務發展,再到金融對外開放,都將深刻改變證券行業的競爭格局,這三大因素驅動,證券行業馬太效應加劇,在此過程中,龍頭券商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鵬華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量化研究副總監陳龍認為,這背後反映了幾個方面的邏輯:首先是對於相對同質化的證券業,一旦總盤子不能擴張,必然會進入到存量再分配,集中度的提升就不可避免,這也是任何行業的發展規律;其次,近兩年證券業也會有創新的業務,但是因為分類監管的原因,這些創新業務也基本上都分給了頭部的券商,即政策的扶優限劣。
  • 巔峰對決,誰是華爾街第一券商?|華爾街|美股|高盛|摩根大通|摩根...
    美股 巔峰對決,誰是華爾街第一券商? 2018年11月15日 10:16:09 智通財經網 高盛(GS.US)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是個神秘的存在。
  • 「券商集體漲薪」咱不知道真假,但金融民工想漲薪的心情倒是真的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最近統計了上市券商們的投行業務收入,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和海通證券位居前三,分別實現了投行業務淨收入44.93億、39.45億和38.69億元。其它券商差點,也都賺盆滿缽滿。所以,對於2020年的券商投行,最大的問題真不是缺項目,而是缺人。
  • 首批6家券商「豐年」業績亮相 投行、自營業務發力
    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周報記者 盛瀟嵐一年一度的年報披露季雖未正式拉開帷幕,但隨著部分上市公司披露旗下金融機構未經審計的財務報表,部分券商2020年經營狀況已先行浮現,為「豐收年」預熱。公司現有資產管理業務將全部平移至安信資管。未來在合併口徑中,安信資管的數據或呈現不同表現。同時,自2018年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券商資管總規模也呈現逐漸下降態勢,去通道化、主動管理轉型成為趨勢。2020年下半年,大股東國投資本及其子公司毅勝投資一度增資安信證券。增資完成後,安信證券的註冊資本由70億元增至100億元。
  • 大變革時代!券商行業湧現高管變動潮,發生了什麼?
    在業內看來,近年投行業務發展迎來黃金時期、財富管理轉型成為行業共識,加上各家機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這三大塊核心業務領域的高管調整也非常多,背後更是折射了各家券商機構不同的業務布局方向和行業發展趨勢。
  • 肩負券商和交易所兩座大山 進擊的巨鯨
    本文介紹了傳統金融券商交易所,推論出目前幣圈很多交易所是券商和交易所的混合體,而背後支持他們系統和業務的,其中有一家就是企業級服務商鏈上ChainUP。鏈上ChainUP目前服務的客戶中,日交易體量已突破60億USDT,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巨鯨。
  • 還是這家券商掌門人 已被...
    還是這家券商掌門人 已被刑拘!受害者已做顱骨手術 摘要 【震驚!董事長錘擊女總經理頭部 已被刑拘!受害者已做顱骨手術】被業界譽為「最神秘信託公司」之一華信信託再次震驚外界。1月7日,據中經金融報導,1月6日17時左右,華信信託董事長董永成打傷其公司總經理王瑾。
  • WEMONEY朝聞:微眾銀行2018年營收超百億;奧馬電器終止設立消費金融...
    報告顯示,該公司於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總計約3238萬港元,其兩大主營業務鞋履和貸款中介服務分別貢獻營收1462萬、1776萬港元。值得關注的是,積木集團於2018年新開闢的貸款中介業務表現突出,於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總計1776萬港元,已佔該公司整體營收的54.8%。
  • 券商業績有多好?首份年報出爐!這家券商淨利33億大增五成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券商業績有多好?首份年報出爐!這家券商淨利33億大增五成 來源:券商中國證券業首份年報來了!春江水暖鴨先知。1月14日晚間,國投資本披露的旗下安信證券的2020年未經審計業績成為證券行業首份年報,安信證券全年營業收入94.2億元,同比增長24.11%;淨利潤32.6億元,同比大增五成。
  • 券業籌劃大合併,43隻A股券商較周五半日成交高出百億,市場正關注...
    文 | 財聯社 記者高豔雲兩券商合併主角A股周一停牌,國聯證券港股獨自表演,早盤以大漲75%高開,上午收盤漲幅雖有收窄,但仍大漲近五成。其他A股券商股均有高開低走特徵,市場博弈明顯,浙商證券、國元證券均出現漲停開板情形。
  • 2018券商投行IPO業務實力圖譜出爐 看六大榜單
    來源:券商中國2018年在市場調整、發行審核趨嚴的雙重壓力下,券商投行業務分化趨勢愈加清晰。今天券商中國的「盤點·2018」推出券商投行IPO業務盤點系列,以理清業務全貌。券商中國記者根據wind統計數據梳理,2018年以來有102家公司完成IPO並登陸A股,首發募資總額共計1357.20億元,IPO數量及募資規模同比都有大幅縮減。
  • 券商強平阻力大,仍要警惕閃崩質押概念股「併發症」
    6月22日,滬深兩市逾30隻股票跌停,在閃崩或者連續跌停的背後,多數個股整體質押率就較高的情況下,控股股東的質押比例更是屬於高位。而在目前相對弱市的情況下,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的風險牽動著市場的神經。而就在近期,市場有消息稱,部分券商收到有關股權質押的口頭通知,強平受限需要上報徵得同意。
  • 券商資管激戰公募軍團 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先行
    華泰資管旗下的華泰紫金天天發貨幣市場基金以超過400億的總規模成為霸主。從規模來看,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轉型速度仍然偏慢,目前為止,全市場有超過7000億的產品尚在途中。  光證資管、國泰君安資管等公募化改造速度領先。自2019年取得第一隻公募化改造批文後,光證資管對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工作積極提速。
  • 「蛇吞象」券業大併購,又一家千億級金控集團淡出江湖
    國聯證券「蛇吞象」,合併後總市值接近第一梯隊券商股從近年財務數據對比來看,這可能會是一場「蛇吞象」合併。相比上市已久的國金證券,國聯證券是今年7月底才上市的A股券商「新軍」。國金證券的經營體量要數倍於國聯證券,而歷來國內券商間的兼併以「大吃小」模式為主。
  • 3000億、197筆 拆解萬億螞蟻帝國的投資版圖
    摘要 【3000億、197筆 拆解萬億螞蟻帝國的投資版圖】螞蟻成長為"巨象",背後不可缺的是其已經出手197次的戰投布局。   螞蟻集團投資部總監黃海曾總結,螞蟻的戰略投資團隊更多是把自己定義為「用投資的方法幫助公司做業務」。   黃海指出,螞蟻的主航道是金融支付能力、金融場景能力、基礎技術能力和全球化能力,圍繞四個主航道進行日常戰略投資。
  • 2019券商財富管理轉型大數據出爐:三大維度看頭部轉型,2020這一...
    在這一年裡,行業在不斷發生變化,業務架構調整頻見;各大券商也接連推出財富管理產品和體系,並積極與網際網路公司合作,科技賦能,加強自身金融科技實力,打造財富管理平臺。在這一年裡,行業在不斷發生變化,業務架構調整頻見,例如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劍指華南地區財富管理蛋糕、中金公司將子公司「中投證券」更名為「中金財富」、中原證券設立財富管理委員會等8個部門、山西證券新設財富中心(公司一級部門),專為高淨值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等。
  • 133家券商上半年25項指標排名出爐
    營收指標:11家券商營收超過50億據證券業協會此前公布的上半年全行業業績數據,134家證券公司上半年共實現營收2134.04億元,同比增19.26%。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有11家券商營收超過50億,去年同期僅有10家。
  • 招商資管總經理熊志鋼:挖掘券商資源稟賦,打造資管差異化競爭優勢
    這是招商資管迎來的首隻大集合轉公募產品,宣告其正式進駐公募基金領域。從資管新規的漸次落地,到銀行理財子、外資WFOE及合資機構等競爭者的入局,國內資管行業正在經歷大變局時代。券商中國記者此次專訪招商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招商資管」)總經理熊志鋼,聽他解讀券商資管如何在變革中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
  • 3000億、197筆,拆解萬億螞蟻帝國的投資版圖
    螞蟻集團這197次對外投資累計耗資近3000億人民幣,全球投資布局橫跨英、美、印度、新加坡等12國。螞蟻集團投資部總監黃海曾總結,螞蟻的戰略投資團隊更多是把自己定義為「用投資的方法幫助公司做業務」。黃海指出,螞蟻的主航道是金融支付能力、金融場景能力、基礎技術能力和全球化能力,圍繞四個主航道進行日常戰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