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鳥,尤其是在農村,成群的麻雀總喜歡在電線上排成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也就是說麻雀屬於我們常說的群居動物。在自然界中,群居動物不論體型大小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在族群中都有「首領」,比如螞蟻群中的「蟻后」、蜂蜜群中的「蜂王」、獅群中的「獅王」等等。
那麼,麻雀群裡是否有「首領」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麻雀群的「社會性」。
麻雀
麻雀是與我們人類最親近的鳥類之一。一般情況下,野生動物對人類都有遠離的本能,這就是動物天性中的「趨利避害」導致的。但是,麻雀卻不同,許多麻雀即使你走得離它很近,它也不會飛走,除非你做出了恐嚇的動作。
麻雀是鳥綱雀形目文鳥科麻雀屬下所有動物的總稱,在麻雀屬下一共有27個不同的模式種,它們廣泛地分布於歐亞大陸,在我國共有5個模式種,比如黑頂麻雀、山麻雀、家麻雀、樹麻雀等等,其中樹麻雀就是我們常見的麻雀。
雖然不同模式種的麻雀的生活環境有些許差別,但是總的來看,它們都喜歡棲息在人類的活動範圍內。麻雀之所以喜歡與人類比鄰而居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麻雀的習性。麻雀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的主要食物的構成有兩部分,一個是植物的種子,一個是昆蟲,相對來說,麻雀僅在繁殖期會捕食昆蟲,為繁衍後代提供更大的營養,除此之外都是以植物的種子為主。而人類的棲息範圍內有大量的農作物,能夠給麻雀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
第二是安全。人類的出現導致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滅絕,從這一點看,遠離人類是野生動物的一種生存法則。但是麻雀不同,首先它屬於鳥類,會飛,對於人類來說不容易捕捉,其次,在人類的棲息範圍內,能夠捕殺麻雀的野生動物非常少,這種環境對麻雀是相對安全的。
因此,麻雀成為了人類的「近鄰」。正是這種相對安全,食物又有保障的環境給麻雀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且統一生存環境內物種的數量也決定了它們的群居習性。
群居的麻雀有沒有「首領」?
在文章的開頭我們就說了,所有的群居動物都是有「首領」的,當然也包括麻雀。這一點,許多國家的生物學家都做過實驗,實驗的內容就是在固定的地點,每天投餵麻雀群食物,然後觀察麻雀群的「社會性」,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距離食物最近的位置都被喙下黑毛多的麻雀佔領了。
而這些喙下黑毛多的麻雀從體型上看,都比其他的麻雀要大一些,而且都是雄性麻雀。在這些喙下黑毛多的麻雀進食時,其他的麻雀只是在旁邊看著,等它們吃飽後,剩下的麻雀才會吃剩下的食物。這恰恰就證明了麻雀群也是有等級制度的,而體型大的麻雀顯然地位就比較高。
這一點與獅群的結構非常相似,雄性獅子具有整個族群的統治權,而且優先得到食物就是雄獅。
因此,麻雀群也是有「首領」的,而它們的首領就是喙下黑毛最多的雄性麻雀。
群居習性對麻雀的好處
動物選擇一種生存方式就證明這種生存方式對它們是最有利的。就像我們上面說的「麻雀為什麼喜歡棲息在人類附近」是一樣的,而麻雀選擇群居也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麻雀群在找到食物後,會有等級制度的約束形成「分批」分享食物的場面,而這種等級制度帶來了極大的好處,那就是在一批麻雀在地面上吃食物時,其他的麻雀會在高處「站崗放哨」。而且這個「站崗放哨」並不是只有等級低的麻雀給等級高的麻雀提供的「福利」,當「首領」吃完後,它會飛到高處為自己的族群成員「把風」。這樣就大大提高了麻雀的生存機率。
其次,群居的習性也能減小天敵的威脅。雖然麻雀的天敵也有不少,比如貓、喜鵲、蛇等等,但是,它們群居後能夠在遇到猛禽時大概率存活。當遇到猛禽時,成群的麻雀會共進退,這就應了那句「好虎架不過群狼」。
所以,群居是最適合麻雀生存的一種習性,這不僅僅是大大地提高了麻雀繁殖的機率,也大大提高了麻雀的生存機率。
總結
自然界中的群居動物遵循著「強者為王」的法則,而麻雀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它們的首領也是族群中最強悍的存在,這一點僅從它們喙下的黑色毛髮的面積和濃密程度就能分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