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偉院士,這個在中國醫學界熠熠生輝的名字,在國際醫學界,尤其是世界顯微科學領域也享有盛名,他開創了斷肢再植的先河。由斷手再植而引伸到斷指再植,在顯微外科上大放異彩。
仁術濟世,為民造福,現在全國能進行斷指、斷肢再植手術的醫生,已近千人,他們有的直接師承陳中偉教授,有的輾轉得益於陳中偉的教誨。得益於陳中偉的創舉,得益於他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得益於他所總結提煉的操作技術,「春種一顆慄,秋收萬粒籽。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陳中偉的斷肢再植及相關的顯微外科奠定了基礎,他是一座豐碑。
一 墜樓經過
二○○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早晨約八時三十五分,一樣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陳中偉院士墜樓身亡,這一不幸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傳遍全世界,廣大讀者,包括海外華人,以及國際上醫學界的人幹無不驚諤,萬分惋惜。同時也有許多不解,怎麼會發生墜樓身亡的呢?具體細節如何,斯人已逝,誰能說得清楚?
筆者與陳中偉相識相交近四十年,也是《陳中偉傳》的作者,彼此時有過從,一年多前我因體內有結石,經手術而康復,陳中偉夫婦、葉永烈夫婦,以及為我作手術的仁濟醫院黃旭元教授,我們相聚於上海文匯報、新民晚報的辦公樓——文新大廈,彼此聊天、拍照。真想不到一年後陳中偉發生慘禍,噩耗傳來,其時我正在美國新澤西州探親,不禁失痛哭,隨即急匆匆地回滬,去看望從美國緊急回滬奔喪的陳中偉夫人尹惠珠教授。承她詳細敘說了陳中偉墜樓經過。3月23日早晨7時45分(北京時間)尹惠珠及其女兒陳立理從美國紐約與隻身在滬的陳中偉隔洋通話。陳中偉說日前到上海市郊一條河塘垂釣,喜獲豐收,釣了滿滿一面盆的河魚,業餘生活中喜歡釣魚的陳中偉喜悅之情洋溢於言談之中,仿佛浮現出人歡魚躍的情形。當天的日程要接待兩位外賓,其中有一位病人,遠隔萬裡之外專程來求醫的。「嗬,開車來接我的司機馬上就要到了,我得馬上上班去了。」掛斷電話約在8時一刻左右。誰料8時40分左右,陳中偉墜樓身亡。警察趕到,找開房門,發現手機忘在房間裡,鑰匙留在剛換下的一條西裝外褲裡,顯然是匆匆忙出門時,怦然一聲關了房門,沿兩米多長的走廊走去,走廊門由三保險鎖鎖著。此時陳中偉就處於既出不了走廊上的頭道門,也回不到房間裡取鑰匙的尷尬的兩難境地。
從時間上分析,從掛斷國際長途電話到墜之間約有二十幾分鐘的時間,估計在走廊裡徘徊,一籌莫展,或許他呼喊過,或許在走廊盡頭敲過門,上上下下運行中的自動電梯裡的乘客由於電梯門的屏蔽作用而沒有聞其聲。何況戶外裝潢人家聲音嘈雜。在無可奈何之際,一個冒險的舉動開始了,他挪動了窗沿邊的盆景,他試圖返回房間取鑰匙,他拉著窗框一步步地接近房間,這有指印可證。就在離房門一步之遙的地方,或許體力不支,或許雨後滑膩,他不慎墜樓,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一代名醫死於一步不慎
一顆巨星殞落!
這留下人們無窮的嘆息。
人們說事情也真陰差陽錯。如果陳中偉家裡有一人守護在側,那麼象鑰匙忘記在房間,只要呼喚一聲,舉手之勞即可解決問題。陳中偉夫婦原來在美國探親,陳中偉回國時其夫人尹惠珠本來要陪同回國,偏偏小孫子呱呱墜地,需要祖母照料,以致陳中偉隻身回滬。陳中偉也曾有幫工料理家務,偏偏那位幫工因病住院,新的幫工尚未到達。如果陳中偉體質較差,也就不會發生爬窗攀援的事,偏偏他是網球場上的健將,雖已七十五歲,但身體矯健,以致過於自信才敢於冒險。據他身邊的同事和司機回憶,陳中偉冒險爬窗並非第一次。有一次,也是鑰匙鎖在房間內,也是既出不了門也進不了門,他曾爬過一次窗,取出了鑰匙,事後他向同事談起此事,別人嚇得大驚失色,而他本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事情的危險性,以致第一次冒險的僥倖成功,卻為這次釀成的慘禍埋下了因子。
二 首創精神
期人已逝,風範猶存。
醫師千百萬,各有各的造詣成就,無不悉心地為病人解除病痛,益壽延年。因而醫家受到群眾普遍而持久的尊敬。醫生的職業,便具有神聖的光環。但所有醫生中最值得崇敬的則是具有首創精神的醫生,唯有首創才能引領整個醫學事業邁上新的境界。如歷史上的張仲景,一部傷寒論,系統完備地總結中醫的科學理論,華佗為外科手術開創了種種成功的先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中藥之大成,辨別真偽,考量藥性。當代倫琴之發現X光,得以洞察體內病情,弗萊明等從發現青黴素並成功地予以提煉成為當今救世之良藥。唯有創造,才能「一花引得百花開」最大限度地造福於人類。
出生於醫學世家的陳中偉在學醫過程中,從果木可以嫁接聯想到人的肢體的再植,他經常踱進實驗室接老鼠的膠動脈,縫合兔子的耳朵。促使他致力於斷肢再植的研究則是一次下廠調查,1958年他到匯明電池廠了解工人手外傷的情形,問一位青工,「那位是老師傅」。青工說,「師傅越老,手指越少」。果然這位師傅斷兩指,那位師傅斷三指,這件事深深烙印他的心。於是便潛心研究斷肢再植的諸相關問題。1963年1月2日工人王存柏帶著鮮血淋漓的斷手來到醫院,陳中偉毅然承接這史無前例的手術,他在錢允慶醫生的通力合作下,將斷手接活。在醫學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它是創造性的醫學實踐,它宣靠了斷肢是可以再植的。先前,凡逢斷肢,醫生清創、消毒,作斷肢處理,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即使世界上醫學最發達的國家也是如此,何足道哉。自從陳中偉開創了斷肢再植以後,成千上萬的斷肢斷指得以重生。
郭沫若曾寫下讚美的詩篇《斷腕重生》「斷腕重生,新奇蹟,傳來上海,復原後,能書能用,無多滯礙,扁鵲換心留幻想,華佗刮骨輸文採。問何為,著手果成春,驚中外」。斷手再植後,人們欣然抒情:手,創造了眾多的財富,手可以書寫文字,可以繪畫繡花,即使神奇的電腦,也有賴手來製造。手是創造力的象徵。手為人生所不可缺少。人們稱讚能工巧匠,常說是生產能手、多面手、高手、快手、巧手。人們稱頌卓越的政治家為「治國的經綸手」。手的失去,令人萬分惋惜,手的復活,自然令人萬分欣喜。陳中偉使失去手的患者失而復得,作家葉永烈稱陳中偉為「千手觀音」可謂恰如其份。
有人說:王存柏是不幸中大幸,巧遇陳中偉,可謂適逢其人。而陳中偉遇到王存柏正可施展才能。其實此中含有必然性。陳中偉為斷肢再植早有思想上和技術上的準備。「機遇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三 傳承造就非凡
陳中偉生前接受媒體採訪談及他創造性的成就的原因時,他毫不躊躇地說:「我學生時代比別的同學多解剖了幾具屍體」。語似平淡,卻蘊含深意。醫學院教師授課時強調,要做好一個外科醫生,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懂解剖學,陳中偉悟出一個道理,醫生懂解剖學,好比軍事家識地圖,而要熟悉解剖學,唯有多多解剖屍體。學生在學習期間都要解剖屍體,是必修課,但相當多的學生害怕接觸屍體,恐懼、噁心,能避則避,所以平均解剖率為一具屍體的四分之一。而陳中偉對屍體的解剖孜孜以求,尊重科學,傳承老師所教的醫學知識,唯其樂於解剖,他解剖的屍體多達十幾具,男屍、女屍、童屍、正常死亡的屍體,非正常死亡的屍體,都悉心解剖,嫻熟其事,默記於胸,有一次因過度疲勞,竟在解剖室睡著了,一覺醒來,暗暗吃驚,同學中傳為笑話,老師歡喜,稱「孺子可教」。
陳中偉學生時期解剖屍體的工作量為別的同學的四五十倍。
筆者為寫《陳中偉傳》,請他談談解剖對於選就外科人才的必要性,他款款道來,「醫書對神經、血管描述詳細,但書上圖譜是平面的,而手術是立體的,唯有層層解剖,才能弄清某一神經、血管上下左右的比鄰關係。甲旁及乙,乙旁及丙,排列清楚,肌肉組織層次都細細研究,藉以弄清被掩蓋的神經、血管,唯有對人體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才能做好一個醫生,唯有厚積才能薄發,唯有消化吸收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真實本領;傳承科學的過程中,蘊育非凡;吃進去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應是絲。」「創造在於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善於提煉概括升華的悟性。」回憶他這番言簡意賅的話,真不失為至理名言。
四 探究病因
醫生與病人是天然盟友,相互依存。病人視醫生為良友,甚至託付生命。醫生視病人為服務對象,善待病人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陳中偉與筆者促膝談心時常含情脈脈地談起死回生他的觀點。他也談及年輕時曾有錯怪病人的事,事後想起來還感到不安。上海鐵合金廠電爐車間、翻砂車間患腰肌勞損的工人很多,一批批來求醫,他暗暗埋怨他們不當心不注意,話未出口,但面色冷淡。黨號召開廠下鄉,他便到鐵合金廠調查,弄清翻砂車間工人過於勞累,體力勞動過重/而電爐車間終年高溫,汗流浹背。勞動後急於去洗澡,途經一條過道,夏有涼風,冬有寒風,工人熱不可耐,從車間衝刺而出,遇到涼風,連稱「適意、適意」。陳中偉分析,高溫環境下作業毛細血管開放,一遇驟冷,毛細血管收縮,這一熱一冷,風寒進入體內,怎不腰酸腿痛呢?弄清病因後,他向該廠提出建議:翻砂車間儘可能用機械來代替繁重的體力勞動,並開展工間體操,電爐車間至浴室的過道建擋風設施。廠方採納了陳中偉建議,顯著地改善了勞動條件。找到了致病的原因,病人減少了,病情減輕了,他的專題報告受到有關部門的好評,病人對陳中偉稱頌不已。他由此榮獲上海市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陳中偉的故事還很多很多,不勝枚舉。
中偉兄,此時此刻本不該寫這篇悼念文章,按照您的體質,在躬逢盛世的今天,您完全可以相當長壽,誰料不幸的意外,奪去了您寶貴的生命,真萬分痛惜,以致於下筆時淚水潸然而下。謹以心香一瓣,奉獻於您的靈前。
(作者為文匯報資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