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
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
需要另外的聆聽
-- 詩人 也斯
這是詩人也斯對方所的贈語與期冀。
從方所在太古匯的第一家門店營業近十年來,致力於挖掘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可能性,為人們茶餘飯後除打牌、刷劇以外,增加一項選擇。如創始人毛繼鴻所言,「一個城市,需要一個感動人的空間,一個溫暖人的空間。」
最新方所從外建築改造到室內均由葛亞曦率隊設計,相比前四家,設計師賦予西安方所更多的是守護、憧憬與復興,試圖在建築與書的合奏間,喚醒我們對八百裡秦川的模糊記憶。
「守護與敬崇」
盛唐時這裡是世界中心,詩書禮俱是巔峰。今時方所帶著現代生活理念隱於西安老城根G-park,以小市集的姿態致敬這座城市的過往。
建築概念:甕城
西安方所前身是一座獨棟建築,具有複雜性及多樣性,設計師通過對建築室內外的整體改造,優化城市與建築、人與閱讀的美好關係,踐行著城市界面的重新構建與復興。
「直面我們現在的文化環境,才是復興的起點」,甕城是古代城郭防禦的一部分,這一元素組成了書店外在。設計師通過聚酯板的應用,提煉甕城的理念與形體,重塑表皮,以體現西安方所的「守護與敬崇」。
「憧憬與復興」
設計,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反映,也是推動力。
書店入口
「我真的不只在開書店」,方所創始人毛繼鴻曾反覆強調,「方所做的更是一種文化平臺,一種未來的生活狀態。」
設計力實驗室
作為方所新一代文化綜合體,設計力實驗室以文化的「共創」為核心,營造創意產地,集結時刻發生的生活創想。
在室內與外部交接地帶,設計師以五光十色的藝術裝置作為緩衝,或跳脫,或包容,這是城市與建築之間全新的依存關係。
而設計力實驗室的另一半是木色,這是一種讓人心安的顏色,也是我們想起「書」來時,腦海中閃過的第一種色彩。
設計力實驗室
西安方所整體為東西向長的矩形空間,設計師聯通東西主入口及人行動線建立了空間主軸線。並由城牆、坊及道路的嵌套關係,結合不同空間,形成整體規劃及設計邏輯。
東書廊
設計師結合方所內部功能使用及場地條件,在東西兩側分別建立對應東方文化,具有神聖性的「東市」東書廊,及對應西方文化,有社區及鄰裡屬性的「西市」西書廊。
東書廊望過去首先是滿眼的木色書香,甕城概念的結合搭配質樸純粹的極簡裝飾,給人完全的沉醉與喜悅,大家各自沉浸在書海,默默感受著這座城市中的一隅安寧。
「我們希望人流從商業街進入本案後,能暫時屏蔽外界嘈雜環境的幹擾,自然進入到閱讀的安靜環境中。」設計師說。
所以西安方所東市入口設置了相對「狹窄」的通道及內收的入口轉換空間,讓人可以更貼近書香氛圍,亦增強了專屬方所的空間感受。
設計師對東書廊部分的建築結構進行改造,將兩層空間釋放出來,建立了一個雙層高度、視線開闊的長廊,通過結構、材料及顏色的結合,體現空間的神聖感及書籍的純淨。
「包容與開放」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希望人與人能夠交往、邂逅、相遇,這件事情已經變得非常重要、非常珍貴。我希望能把這個東西留在實體空間當中。」方所創始人毛繼鴻說。
中央書塔
在項目軸線中部、東西北三條動線交匯處,設立了東西方文化交融,有廣場及交互屬性的「中央書塔」空間。設計師希望整個項目中心區域能產生停留或美好的互動,像方所與西安文化的結合,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衝擊。
中央書塔是一個圓形裝置,外側載滿書籍,內部中空,是一個可以做活動及展覽的獨立空間,也是西安方所的精神圖騰,如塔一樣聳立在空間中心,與讀者產生互動,極具儀式感。
社會包容的概念與通用設計的概念是一致的,即開放空間的設計要能夠為所有人使用,具有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項目西門外是幾片居民區,與東書廊的內收不同,設計師希望這裡更多呈現外放的氣質,做為與社區關聯的空間。
西書廊
正如盛唐時期長安的「西市」,這裡具備更多的分散商業空間屬性,熙熙攘攘,極利於方所的文化傳播,進而對區域反哺,產生正向影響的重要目的。
西書廊
除了書籍,西安方所首次聯營25家品牌,打造了最大面積的方所美學聯營空間,與老城根G park對於該區塊「精緻生活」的定位吻合,書店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如今的西安既有現代都市所具有的舒適、細膩,同時具備一座千年古都獨有的粗曠與底蘊,西安方所像城市的暖燈,永遠照亮它的文化厚度。
項目名稱:西安方所
項目地點:西安蓮湖區星火路22號老城根 G park商業街區
項目面積:5000平米
建築改造設計:LSD Interior Design
室內設計:LSD Interior Design
室內商業道具設計:LSD Interior Design、方所
設計概念:LSD Interior Design、方所
室內燈光設計:GD-Lighting Design
室內攝影:如你所見·王廳
視頻製作:李迅誠、徐亦瑤、劉頎
完工時間:2020.8.31
作者/來源:星期八室內設計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