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與補償作用
----阿德勒對話弗洛伊德
自卑感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對自卑感的強調也是個體心理學的特色之一。阿德勒認為,當個體面對困難情境時會產生一種無法達成目標的無力感與無助感,對自己所具備的條件、作為和表現感到失望與不滿,對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對適應環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對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這就是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在阿德勒看來,這種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是行為產生與發展的最原始的決定力量(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154頁),它「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動力來源,而且也『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但是如果不對自卑進行適當補償,就會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nples),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
他直接反對弗洛伊德把性看作人類行為根本動力的觀點,他的反對也當然激起了弗洛伊德對反應。在《精神分析導論講演新篇》的148-150頁,弗洛伊德這樣評論阿德勒: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實際上與精神分析沒有多少聯繫,只不過作為一定歷史情況的結果,它得以寄生於精神分析之中----,甚至,個體心理學這個名字也是不恰當的,它似乎是複雜矛盾的產物。我們不允許這個作為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對立面術語的合理用法遭到破壞;況且,我們自己的活動大部分主要是與人類個體的心理學相關的。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無論一個人是同性戀者還是戀屍狂者(necrophilic),是焦慮性歇斯底裡(hysteric suffering from anciety)還是隔絕於社會的強迫觀念性神經症(obsessional neurotic)或胡言亂語症(raving lunatic)患者,其動機都是希望表現自己,補償自己的缺陷,保持「領先」,或從女性方式轉向男性方式。
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中一定包含著某種正確的認識,但遺憾地是他們將片面正確的說明認為是全面合理的解釋。自在保存本能企圖利用每一種情況,自我甚至企圖把疾病也轉變成對它有利的條件。在精神分析中我們將其稱之為「病的次要收穫」(secondary gain from illness)。
他們曾經是師徒,理念不同,走了不同的路。站在你的角度,有什麼想法呢?
7月4日,北京大學叢中教授,開啟新一期的諮詢師課程,絕對超值!
想學習的朋友們有福了,動動手指即獲學習機會嘍!
福星一:無論是老友,還是新朋,關注本號,轉發中心發布的任何一條微信一次以上至朋友圈並截圖發給我們,即獲贈50元正價培訓代金券!可以累積的呀,轉發每條均可獲贈!轉發越多,獲贈越多,學習越簡單!
福星二:通過微信報名參加中心任何收費課程,即獲100元正價培訓代金券!如獲得老學員推薦,新學員可多得一張百元券。PS:老友另有謝意吆!
福星三:老學員轉發所報課程微信至朋友圈截圖給中心,可享受折上券:享受應有的折扣之後再加
聯繫我們